高光杰
摘要:針對高中英語課堂教學死板,過分強調知識點的傳授,忽略對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過分注重教師的教,忽視學生的學;過分注重考試分數,忽略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等問題,提出給知識注入生命,使知識變得鮮活起來。提倡讓原本死氣沉沉的英語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氛圍中掌握知識、發展能力。
關鍵詞:學法指導;對話式教學;自我對話
過去的高中英語教師普遍認為活躍的課堂是初中的專利,因為高中要面對高考,所以詞匯的教學、語言點的傳授、語法的操練顯得尤為重要。因此,過去高中的英語課堂往往死氣沉沉,以教師“滿堂灌”為主。因為長期從事應試教學,很多高中英語教師都適應了“一言堂”的“獨白式”教學,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浪潮往往顯得措手不及。新課改要求教師必須改變過去的“一言堂”式教學方法,轉變角色。
一、教師要做課堂上的指揮家
美國教育家塞勒曾經對課程與教學的關系有如下比喻:“課程可以被認為是一個樂譜;教學則是作品的演奏。同樣的樂譜,每一個演奏家都會有不同的體會,從而有不同的演奏,效果也會大不一樣。”這段話形象地概括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觀能動性以及由此產生的課堂效應。新課程要求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即課堂上的“指揮家”。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為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間與時間,這種合作交流的空間與時間對于學生的學習習慣以及良好的合作心理培養來說尤為重要。
葉圣陶先生曾指出:“教是為了不教。”在高中英語教學中,重視學法指導,是“教會學生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人類社會已進入終身學習的社會”,讓學生愛學、會學、學好,并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這是中學英語教師必須擔負的責任。
新課程倡導教師“靈活地使用教材”,而不是簡單地“教教材”。教師要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在教學過程中融入自己的個性和智慧。語言的教學離不開文化和情感,因此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教師要學會融入德育教學。要通過對課本知識的梳理對教材知識進行重組和整合,選取更適合學生學情的內容對教材進行深加工,設計出充滿活力的、能夠充分吸引學生的動態課堂。
二、由“獨白式教學”走向“對話式教學”
長期以來,高中英語教學一直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的任務就是機械記憶和模仿,在“獨白”式教學中,一方面,教師關注的是自己的表演,而不關注學生(觀眾)的反應;另一方面,學生很少有表演的機會,即使表演,教師也不愿當觀眾,而是充當了糾錯者。
教學中的“獨白”幾乎不考慮學生的興趣、學生的現有水平,而只是忠誠于學科的邏輯,把教學看成單向的傳道、授業、解惑,知識成了統治者。我們必須承認學生之間是有差異、有個性的。我們應該給每個學生提供適合他們的學習機會,針對他們的差異性提供切合他們實際的學習指導。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教師參與學生學習活動的行為方式主要是:觀察、傾聽、交流。教師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可以調控教學,照顧差異,發現“火花”。教師傾聽學生的心聲是尊重學生的表現。
對話作為教學方式是一種生產性、創建性的過程。“獨白”式教學就是一種知識的復制或再現,注重的是結果即知識的掌握;而對話式教學注重的是過程即知識的生成。所謂的對話包括了“自我對話”以及“師生對話”。“自我對話”是一種反思性對話,是學生對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現狀、學習方法的反思,有助于學生學習能動性的提高。新教材中的Self-assessment板塊就是自我對話的重要體現。師生對話教學貫穿于新教材的始終,尤其在Task&Project這兩個板塊中。“師生對話”包括學生與教師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對話不是簡單的問答。一提到師生對話,許多人就自然而然聯想到課堂上的師生問答,以為那就是師生對話。但作為教學狀態的師生對話,并不能簡單地理解為課堂上的師生問答。福建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余文森教授認為:真正的師生對話,指的是蘊涵教育性的相互傾聽和言說,它需要師生彼此敞開自己的精神世界,從而獲得精神的交流和價值的分享。它不僅表現為提問與回答,還表現為交流與探討、獨白與傾聽、欣賞與評價。
三、運用評價效應,增強學生自信心
要讓課堂涌動起生命的活力,就必須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生動、活潑的課堂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課堂;充滿思考、探索、質疑的課堂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課堂;經歷感悟、欣賞、成功的課堂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課堂。新版牛津高中英語教材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緊貼學生日常生活的情境,為高中英語課堂的師生互動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也為我們提供了評價學生的標準。教師可以通過每單元后面的Self-assessment讓學生自評,再通過平時課堂活動及測試對學生進行階段性評價,以過程評價為主,培養學生自信心。高中學生日趨成熟,希望自己能給周圍老師和同學好印象,然而他們還不能應付情緒的波折,易產生挫折感,因此,教師在評價的過程中要以肯定與鼓勵為主。對結果的過早評價會斬斷學生的思維脈絡,引發學生的心理不耐和煩躁,最終削弱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新課程倡導教師“靈活地使用教材”,而不是簡單地“教教材”。教師要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在教學過程中融入自己的個性和智慧。語言的教學離不開文化和情感,因此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教師要學會融入德育教學。要通過對課本知識的梳理對教材知識進行重組和整合,選取更適合學生學情的內容對教材進行深加工,設計出充滿活力的、能夠充分吸引學生的動態課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