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峰
摘要:問題是思考的源泉,是學習的不竭動力。有效的課堂提問有利于激發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思維方向、激活課堂氣氛和提高課堂效率。新課標的不斷推進,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和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越來越多的受到青睞,適時適當地提出問題,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所學知識,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本文探討了小學語文有效提問藝術,拋磚引玉,致力于高效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構建,以期為一線教師教育教學工作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提問
“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課堂提問目的是為了激發小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思考,幫助學生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的課堂提問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精心設計的巧妙的課堂提問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
一、巧妙提問,發揮想象
愛因斯坦曾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小學生的思維能力正處于形成和發展階段,小學處于學生學習的奠基階段,語文教師應注重對學生思維想象能力的激發和培養,充分發展小學生創造性思維,為培養創新型人才夯實基礎。
例如,筆者在教學人教版小學四年級《撈鐵牛》這一課時,鼓勵學生思考打撈鐵牛的其他辦法。“想象一下你當時也在場,對于如何將笨重的鐵牛打撈上岸,你能想出什么好的辦法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思路瞬間打開,林同學說:“換作我的話,我會準備兩艘大船,前面一艘滿是劃槳的船夫,后面那艘裝滿砂石,雙柱鐵牛,前面的船員劃槳,后面的砂石船卸掉砂子,水的浮力加上人力,一定可以將鐵牛拔上來。”
同學生紛紛鼓掌同意,這樣的語文課堂設問,尊重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創新精神,學生的想象力得到很好的發揮,課堂教學充滿了思維的靈動和創新的火花。有效課堂問題的設計是高效小學語文課堂構建的重要保證,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根據課本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特征,設計出巧妙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和探究熱情,發揮創新性思維,課堂在有效的問題情境中實現良好發展,在實現高效的小學語文課堂同時,也實現教師個人的專業成長。
二、難易適中,循序漸進
據心理學研究發現,課堂提問的問題難度應當以全班半數左右的學生經思考能答上來為宜,既不能讓思考的果實觸手可及,也不可讓果實可望不可及。而應當是讓學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即經過努力思考后方能找到正確答案,既能激起學生的思維共鳴,又能使學生享受思考后找到答案的成就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教師要準確把握課堂教學提問的難度,首先要吃透教材,熟悉學生,不僅要備課文也要備學生,根據教學目標、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習慣把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最后確定問題的難易程度。其次對于學生的問題教師要因勢利導,對于學生提出的比較容易的問題,要變換提問的角度以增加思維的深度。
例如:在教學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的過程中,可以這樣提問,圖上有幾個人?他們都在做什么?顯然學生回答這些問題幾乎不用動腦筋,思維也得不到鍛煉。若變換一個角度提出問題:他們生活的怎么樣?我們從哪里可以看出來的?
此時學生就會主動觀察人物的生活環境、人物的衣著、人物的神態等,這樣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層層深入的提問,逐步引導學生的思維向縱深發展,最終達到完成教學任務,解決教學重點與難點的問題,而且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好學、樂學,變被動為主動,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三、設置懸念,引人入勝
課堂提問一定要具有啟發性,課堂問題的設置可以和創設情境結合起來,教師通過多角度、多層面、多視角的挖掘課程設置的主題和精髓,達到“啟其蒙,激其趣,品其味,現其神”的教學目的。通過設置懸念,采用靈活迂回提問的方式,使提問過程別致新穎富有情趣,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其深入思考,獨立欣賞。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采用學生喜聞樂答的方式,讓學生思維拐個彎,從問題側翼尋找思維的切入口,漸進式導入,可以達到曲徑通幽的效果。例如:在教學《清平樂.村居》里“最喜小兒無賴”一句,解釋“無賴”時,沒有采用無賴是什么意思這種常規問法,而是別出心裁地發問:“小兒子既然是個無賴,為什么大家還這么喜歡他呢?”課堂上的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學生紛紛答出“無賴”一詞意義古今不同,從而從詞義的演進方面切入,讓學生掌握需知識點。這種設置懸念、迂回的提問方法新鮮有趣,調動了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加深了學生對句中“無賴”意思的理解,取得了四兩撥千斤之的效果。同時兼用“逆向提問”,即有意從相反的方面設置懸念,進行假定,引發學生之間的激烈辯論和智慧交鋒,通過多視角的方式使問題越辯越明。總之,教師在教學中通過采用不同的提問方法,機動靈活的設置問題,創造引起學生發散思維的情境,可以實現課堂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四、鼓勵質疑,樹立信心
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是小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需要培養和訓練的重要內容。創新學習方法,培養問題意識和良好的思維習慣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發展規律。首先,教師交給學生“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的道理,鼓勵學生敢于打破常規性思維,大膽提出自己獨特想法。學生提出的問題不管多么簡單,教師都要耐心傾聽,尊重學生,使學生在提出問題時有安全感。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智慧的“火花”,及時給予肯定,使學生享受到提問的快樂,增強發問的信心。其次,要教會學生學會提問,提高學生提問的質量。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緊扣題眼提問、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提問、抓住反常現象及矛盾之處質疑和從標點符號的特殊運用上提問等。引導學生樹立不唯書,不唯師的專研精神,敢于發表自己的獨特意見,幫助學生從敢問到善問,從多思到善思。質疑是開啟學生思維大門的鑰匙,消除學生學習的依賴性,使學生的求知欲由潛伏狀態轉入活躍狀態。在釋疑的過程中,師生共享知識、共享經驗、共享智慧,真正做到了教學相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