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妤
摘要:伴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在思想觀念、道德標準及行為準則等方面受到強烈沖擊,表現在現實生活中,表現在各行業,都會出現違法行為。需分析生活中這些違法行為產生的根源,以采取相應措施,弘揚正確的道德理念,在公民中樹立正確的法制意識和法律觀念,減少違法現象,共建和諧社會。
關鍵詞:違法行為; 探究 ;生活
當前我國正處于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進程中,人們的思想觀念、道德標準及和行為準則受到沖擊,加之法制制度有待健全完善,表現在現實生活中,表現在各行業,都會出現違法行為。這些違法行為,從違反交通規則、醉駕、賭博等,有礙公序良俗的一般違法行為,大到偷盜搶劫、謀財害命、貪污受賄等犯罪行為,都會對國家經濟建設、公民安定生活造成嚴重影響。
一、什么是違法行為
從法律角度看,違法行為就是指某一團體或公民,因違反法律規定,導致法律所保護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受到破壞,依法應承擔法律責任的行為。違法行為從類別分為行政違法、刑事違法和民事違法;從性質分為嚴重違法行為和一般違法行為。其中刑事違法行為,即犯罪,它是指觸犯刑事法規依法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犯罪對社會危害較大,是違法中最嚴重的一種。
在生活中,無論是我們身邊,還是經電視、網絡、報紙等媒體上經常會報道一些違法行為,這些違法行為涉及范圍廣,包含政治、經濟、社會各個方面;其行為特定主體有時是個體,有時是一個組織和團體。所有違法行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對國家經濟建設,以及對公民造成經濟損失或人身傷害,甚至危及他人生命。
(一)刑事違法行為
即犯罪,它是指觸犯了刑事法規、依法應受到刑罰處罰的行為。犯罪對社會危害較大,因此它是違法中最嚴重的一種。
刑事案件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被控涉嫌侵犯了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國家為追究其刑事責任而進行立案偵察、審判并給予刑事制裁的案件。近年來影響較大的刑事案件,如,黃光裕經濟犯罪案、三鹿集團嬰幼兒奶粉污染案、孫偉銘醉酒肇事案、韓興昌網絡誹謗案、江蘇鹽城水污染案、大興滅門案、浙江寧波特大地溝油制售食用案、河南瘦肉精事件、四川4.88億特大傳銷案等等,犯罪行為涉及到政治、經濟、生活各個方面。
(二)民事違法行為
是指違反民事法規(包括民法、勞動法等部門法規)的行為。如沒有正當理由而不履行民事義務或違反民事義務造成對方的某種損失等。如,開車闖紅燈、賭博、醉酒駕駛、打架斗毆等。民事違法行為表面看不如刑事案件嚴重,但對于社會安定及生活秩序均會造成嚴重影響。
其產生通常有如下原因:一是違法人不懂法、不知法造成的違法行為;二是知法犯法,以身試法的行為,對于這種違法類型應該給予嚴肅處理,乃至法律制裁。
(三)行政違法行為
是指違反行政管理法規的行為。具體說,它包括兩種情況:一是公民和法人違反行政管理法規的行為;二是國家工作人員執行職務時的輕微違法行為或違反紀律的行為。如,行政部門粗暴執法、以權謀私、吃拿卡要等、執法不嚴等。其行為往往代表政府行為,會引起公民對國家法律法規失去信任,引發民怨,如城管粗暴執法就曾引起廣泛關注和非議。
二、違法行為對社會造成的危害
違法行為是對國家法律法規的踐踏和無視,無論哪種行為,都會對社會造成相應危害,均應當嚴格依法給予相關處理。
一是危害公共安全,擾亂公共秩序,影響國家法律的公信力;二是造成社會、公民缺乏安全感,百姓無法安居樂業;三是阻礙國家經濟建設和各行業健康發展;四是暴露出相關制度缺失影響執法力度,如會制約對公款吃喝、公款消費等行為的有效遏制及有效執法。
三、如何有效減少違法行為
(一)健全國家法律法規,嚴格執法樹立公信力
健全法律法規和嚴格執法,是樹立國家行政及司法機關公信力的重要體現。在社會日常生活中,法制實踐活動對公民法律意識的形成和提高無疑會產生巨大的、現實的影響作用。嚴格地依法行政、依法辦案,就會得到廣大公民的信任,促使其自身法律意識的提升,并能自覺知法守法,同時學會運用法律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二)做好法律知識宣傳普及,營造良好法制氛圍
當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法制宣傳活動提供了先進而多樣的宣傳渠道。而利用大眾傳播媒介進行法制宣傳教育,是一種有效的渠道,因其涉及面最廣、運用最多、影響最大,因而能夠取得更有效的宣傳效果。具體來說,就是利用網絡、廣播、影視劇、戶外宣傳、報刊等途徑向公民進行形式多樣的法制宣傳和教育,使公民置身于法制宣傳的環境中,對其法律意識、法律知識得到強化,自我約束、自我保護意識不斷提高。
(三)加強公民道德修養教育,提高其行為自律能力
行為是思想的外在體現,一名具有良好道德修養的人,一定會遵守法律及道德準則行事。凡有違法行為的人,必是不懂法不知法或知法犯法,用自己的行為挑戰法律法則的人。要消除社會生活中各類違法現象,需從以下幾點來加強:一是加強公民傳統文化、道德觀的教育,使其知廉恥、懂禮儀,以法律法規約束自已的言行,從我做起,樹立良好公民形象;二是從學生抓起,通過學校教育從小樹立法制觀念和行為準則,這樣才能在走上社會后做到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知道哪些是可為哪些是不可為;三是用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來引導公民理念和行為。四是普及和教育公民形成良好的道德觀,減少不文明行為,樹立良好的社會文明和風尚。
參考文獻:
[1]張文顯.法理學(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章秀英.公民意識評價與培育機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