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叢梅 樊恒明

胡蘿卜,又名丁香蘿卜,原產于亞洲西南部,約在13世紀從伊朗引入中國,發展成中國生態型。因其具有健脾、化痰、潤燥、明目、降壓、強心、抗炎、抗過敏之功效,故有“東方小人參”之美譽。
胡蘿卜在我國種植較廣,河南省南樂縣元村鎮的“古寺郎胡蘿卜”品質尤佳。古寺郎胡蘿卜是指包含古寺郎村在內的十幾個村所產的胡蘿卜。這里地處黃河沖積平原,區域內地勢平坦,土壤質地屬于粉砂質黏壤土,肥沃疏松,土壤結構良好。有機質轉化快,通透性好,區域內無污染源,該區為溫暖大陸性季風性氣候,一年四季分明,年均日照數2638.5小時,全年無霜期210天,年降雨量604.1毫米。全年太陽輻射量較強,是河南光能“三大高值區”之一,尤其適合胡蘿卜生長。當地有特定豐富的水、土資源,具有種植胡蘿卜的地理優勢,古寺郎胡蘿卜均有個大、皮薄、水分含量高、維生素豐富的特點。經檢測,古寺郎胡蘿卜β-胡蘿卜素含量為59.95mg/kg,維生素C含量為11.09mg/100g,含鈣量為31.0mg/100g,粗纖維占總重1.2%,相比一般胡蘿卜的β-胡蘿卜素高10%、粗纖維高1%、含鈣量高2%。
古寺郎種植胡蘿卜已有上千年歷史,歷史傳說“百尺的白菜、什固的蔥、古寺郎胡蘿卜頂著纓”。早在康熙年間,古寺郎胡蘿卜已經是遠近聞名的貢品。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康熙令大軍南下平定“三藩”,途中駐扎在南樂縣城。駐扎期間,大將吃了當地的古寺郎胡蘿卜之后連聲叫好,稱贊其香脆甜美,開胃爽口。大將回朝后即向康熙推薦,此后,每年古寺郎胡蘿卜作為名特產向朝廷進貢。明朝,古寺郎胡蘿卜還被引進到其他省市,為當地的百姓解決了溫飽問題。明代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著名廉史魏允貞任山西巡撫,得知山西某地交通不便,百姓生活困苦異常。魏允貞攜夫人趙氏前往,到了地方,趙氏把從南樂老家帶的胡蘿卜籽交給老農,廣泛種植,次年收獲頗豐,既可飽腹,又可健身,地方百姓稱之為“紅人參”。據說,該地從此有了胡蘿卜。1955年,南樂古寺郎種植了3000多畝胡蘿卜,古寺郎胡蘿卜曬制成胡蘿卜干、胡蘿卜絲全部被國家收購用于出口。
近年來,在南樂縣委、縣政府和上級農業部門重視和支持下,古寺郎胡蘿卜種植規模逐漸壯大。2011年,“古寺郎胡蘿卜”獲得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登記。以南樂縣蘭亭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為龍頭,以實施地理標志保護、打造綠色食品為己任,帶動發展萬畝胡蘿卜種植基地,形成了“合作社+農戶+基地”的種植及經營模式,通過源頭控制,確保古寺郎胡蘿卜的產品質量和社員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