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歐
“三農”工作是我國經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一直是黨的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背景下,如何滿足農民追求美好生活需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今后解決“三農”問題,全面激活農村發展新活力的重大行動。進一步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才能使農村的“三農”活力被真正激發起來。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這些都是推進“三農”建設的根本。
2017年,黨中央著眼黨和國家事業全局,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三農”工作作出重大決策部署,隨著《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的政策出臺,明確了今后5年“三農”工作任務重點,提出了3項約束性指標、19項預期性指標,首次建立了鄉村振興指標體系。實施鄉村產業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也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其意義在于,站在國計民生和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高度,按照新的更高的標準,全面提升鄉村建設水平,進一步加快鄉村發展速度,努力縮小鄉村與城市的發展差距。產業是鄉村發展的經濟基礎,從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的“生產發展”到黨的十九大報告的“產業興旺”,新階段農村產業發展的要求發生了根本改變,更具活力的農村產業體系將逐步形成。如何才能實現產業興旺?鄉村振興戰略提出,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同時提出,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上述產業發展路徑的提出,有其特定的背景。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以鄉村休閑旅游、避暑養老、創新創業、就業居住等為目的,城鎮人口、資本、物資、技術和管理等要素開始向農村回流。城鄉融合發展趨勢越來越明顯,多功能種植養殖業、新型農業服務體系、鄉村旅游、農產品加工業等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業態及其新型經營主體因此得到快速發展。其在推動土地流轉,實現適度規模經營由量的積累轉化為質的飛躍的過程中,以及在重構農村集體經濟實體,建立新的“統、分”結合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和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未來,要著力探索農業內部融合、產業鏈延伸融合、功能拓展融合、新技術滲透融合、產城融合、多業態融合等多種類型的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模式,以此來實現產業興旺發展的目標。同時,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把大農業做出大特色,把大特色做成大產業,用大產業支撐大發展,推進新型農業現代化建設。
南陽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總地域面積2.66萬平方公里,是一個標準的農業大市,除去荒丘、林地、河流、交通占地,實際耕地面積1520.2萬畝,人均僅有1.45畝。就全市目前生產力狀況而言,投入與產出相抵后的盈余,只能解決農民溫飽,要想富裕十分不易。要使農民富裕,基本途徑是減少農民,只有減少農村人口的總量和從事農業生產人數的比重,大力發展“三農”產業,才能使留在農村的農民擁有更多的生產資料和資源,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和提高生產力來增加收益,實現農村富裕,農民增收。南陽緊緊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按照高標準的方針推進鄉村建設,逐步實現城鄉一體化融合發展。著眼于“三農”領域全面深入落實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著眼于補“三農”產業發展短板、強“三農”產業發展弱項,作出重大戰略部署。當然,鄉村產業發展離不開人的參與。對此,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時也提出了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為在更高層面促進“三農”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在發展“三農”產業方面,南陽做到了“五個更加注重”:一是更加注重提高糧食產能,挖掘糧食生產新潛力。大力實施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建設工程,加強田、渠、路、林、電“五網”配套建設,提升耕地地力,到2020年全市建成630萬畝平均畝產超噸糧的高標準永久性糧田。同時,實施種子工程、一測三配工程、高產創建行動,集成推廣以良種為載體的噸糧田(噸半田)集成技術,實現“藏糧于地”和“藏糧于技”。二是更加注重調整結構,構建新型產業體系。調整優化農業結構,鞏固完善糧食、棉花、油料、煙葉、蔬菜等五大基礎產業,提升擴大畜牧、水產、桑柞蠶、茶葉、中藥材等五大傳統產業,積極培育以花木為代表的設施農業,以草腐菌為代表的食用菌產業,以獼猴桃、軟籽石榴、薄殼核桃為代表的林果業,發展“一村一品”和“一鄉一業”。實施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工程,重點抓好20個農業產業化集群建設,著力壯大科爾沁肉牛、牧原生豬、賒店酒業有機糧三大產業集群,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實施都市生態農業發展工程,著力打造以城區為中心,輻射近郊及周邊區域的“一小時都市生態農業圈”,構建“三域三圈四帶”都市生態農業發展格局。因地制宜發展農村休閑觀光、循環農業、勞務經濟等業態,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三是更加注重農產品質量安全,確保“舌尖上的安全”。以創建全國農業綜合標準化示范市為抓手,全面推行標準化生產。依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廣“公司+基地+農戶+標準化”的生產經營模式。實施有機農業發展工程,瞄準京津等高端市場,大力發展有機農產品。強化市場準入和基地準出制度,確保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安全。四是更加注重農業資源環境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實施農業生態化建設工程,發展農牧結合型的生態循環模式,推廣節地、節水、節肥、節種等先進適用技術和施用生物有機肥、低毒低殘留農藥等清潔生產方式,嚴格農業投入品監管,綜合利用農作物秸稈等農業廢棄物,最大限度地降低農業面源污染。五是更加注重科技創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做好噸糧田、特色產業標準化生產、生態循環農業等重大技術的研究、集成和推廣。健全基層農技推廣區域站或鄉鎮站,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程,開展“包村到戶”科技服務行動,打通科技到農戶的“最后一公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效益。
國家高度重視鄉村振興,勾畫了新時代“三農”發展的新藍圖,這是黨和全國人民在新時期的重大歷史使命,關系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早日實現。我們必須擼起袖子加油干,將一張藍圖繪到底,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建設中,集中力量,形成合力,更好地發展農村經濟,實現產業復興的強國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