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福萍(山東省水土保持監測站,山東 濟南 250002)
山東省位于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分屬于黃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全省分為半島和內陸兩部分,地理范圍介于北緯34°22.9′~38°24.1′、東經114°47.5′~122°42.3′之間。全境東西最長約700 km,南北最寬約420 km,陸地總面積15.79萬km2。受氣候、地質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條件影響,山東省土壤侵蝕主要以水力侵蝕為主,其次為風力侵蝕,另外部分山區還存在滑坡、崩塌、瀉溜等重力侵蝕。
水土保持監測站網是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的基礎,承擔著水土保持第一手資料的采集、整匯編等任務。山東省水土保持監測站網于2011年依托全國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和信息系統建設二期工程建成,全省目前有水土保持監測點29處,包括2處水蝕觀測場、3處控制站、16處徑流場、1處風蝕監測點、7處利用水文站監測點,分布于山東省黃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代表山東省不同母質發育的土壤侵蝕區,涵蓋了國家、省、市重點治理區和重點預防保護區。另外,山東水文站網按照大河控制站、區域代表站和小河站,根據不同水文分區和泥沙特征值的變化規律,布設泥沙監測站48處,全部承擔國家基本水文站的泥沙監測項目。
為全面推動山東省水土保持監測工作,充分發揮豐富的水文站網優勢,實現監測站點資源的有機整合,2008年1月,山東省機構編制委員會批復山東省水文局加掛山東省水土保持監測站牌子,所屬市水文局加掛市水土保持監測站牌子,開展水土保持監測工作,實行省監測站—市監測站(縣水利局)—監測站點的逐級管理模式,在省監測站和各市監測站均設有水土保持監測科,具體負責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監測站點實行屬地管理,市監測站(或縣水利局)具體負責所屬轄區內監測站點的運行管理工作,監測資料實行全省統一整匯編。
山東省水土保持監測站網自2011年建成后就納入了山東省水文站網統一管理,利用山東水文成熟的管理機制,水土保持監測站網從建設到運行管理,伴隨著山東省的水土保持監測工作從無到有,始終科學有序地良性發展。
2.1.1 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抓好水土保持監測站網建設
水土保持監測站網在建設之初,就在山東省水利廳統一協調下,成立了全國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和信息系統建設二期工程山東省水土保持監測信息系統建設領導小組,確定了立足長遠,高標準、高起點建設的指導思想。建設前期,積極籌措配套資金,在完成國家規定配套資金的基礎上,提高建設標準,從水文經費中撥付200多萬元,用于水土保持監測站網建設。根據山東省水土流失現狀和水土保持監測工作需要,對總體設計中部分監測點地點、名稱和部分監測設施設備進行了調整。與水文監測自動化相結合,注重水土保持監測設施的高起點和監測設備的自動化。
2.1.2 水土保持監測站網運行管理逐步走向良性發展
堅持水土保持監測站網與山東省水文站網有機融合。為保障全省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的科學、有序運行,建成后山東省水文局每年撥付水文站網運行性維護費用于省水土保持監測站網的運行維護。近年來,省水利廳、省水文局高度重視水土保持監測工作,每年從省水土保持專項經費中列支部分資金作為水土保持監測站網運行管理費。各市的水土保持監測工作,也得到了市水利局、市水文局的高度重視,從政策、資金等方面支持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的開展。水土保持監測站網運行管理逐步走向良性發展。
2.2.1 定期召開水土保持監測工作及資料整編會議
定期組織召開年度水土保持監測工作及監測成果整編會議,交流總結上年度全省及各市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經驗,查找不足,為后續開展監測工作奠定良好基礎。同時對年度監測成果進行全面審查和統一整匯編,整匯編過程中各市互審、省局復審,確保監測成果的科學、規范、準確。成果核對無誤后將全省監測站點資料統一刊印成“山東省水土保持監測資料年鑒”,向相關單位發放,充分發揮監測資料的基礎信息作用。
2.2.2 加強監測過程管理,強化督導檢查
汛前統一部署全省的水土保持監測度汛準備工作,對各市水土保持監測站和水土保持監測點分組檢查,重點檢查設施設備維修養護、責任人落實、制度完善、數據記錄等工作。在暴雨洪水期間,對強降雨區水土保持監測點重點檢查指導,確保監測人員、設施安全和數據采集工作不受影響。
2.2.3 實行規范化管理,推進水土保持監測站網自動化、現代化
山東省水土保持監測站網運行6年來,在運行中發展,在監測中不斷升級。在雨量、水位自動觀測基礎上,有些監測點安裝了泥沙自動監測和視頻在線監控。近年來,針對水土保持監測站點自動化程度相對較低的現狀,積極推進水土保持監測站網的規范化管理,從站容站貌、規章制度、監測與整編、設施設備、站點管理、學習培訓、文明創建、社會服務等方面提出明確要求,對全省的29處水土保持監測點,分期分批進行監測設施設備的升級改造,以期逐步實現水土保持監測自動化、現代化。
積極組織監測技術人員參加水利部、流域機構和省水利廳舉辦的水土保持相關專業技術培訓,省水土保持監測站也多次舉辦水土保持監測技術培訓班,邀請相關學者、專家,就區域水土流失動態監測,水蝕、風蝕監測技術方法及現場監測,水保監測資料整編方法及整編軟件使用等進行深入講解,同時邀儀器設備廠家對相關先進監測儀器設備的使用和維護進行現場操作和詳細講解。通過培訓,提升一線監測人員的業務素質和監測水平,保證監測成果的質量。
山東省的水土保持監測站網,受建站時投資額度和建設標準限制,監測設施標準和設備自動化程度偏低。經過多年的運行,部分監測點監測設施老化,有的監測設備超期服役,常出故障。雖然對有些監測點進行了設施維護和設備升級改造,但整體自動化程度與所承擔的監測任務不相適應。目前,各監測點氣象、水位等監測因子實現了自動監測與傳輸,但徑流、泥沙等因子大部分仍采用傳統的人工觀測,觀測、記錄和數據整理過程中,存在人為或不確定因素,加之人工監測速度慢、勞動強度大,與當前水土保持信息化發展形勢不相適應,急需提升水土保持監測自動化水平。
山東省的水土保持監測站網,建設前期雖然經過廣泛考察調研,但從區域代表性、密度合理性和監測功能等方面考量,仍需要做進一步優化調整,主要表現在:①全省境內共29處監測點,其中臨沂市達到9個,德州、東營兩市雖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風蝕和水蝕,有些區域甚至處于國家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但目前兩市境內沒有設立水土保持監測點。②全國、省級兩區劃分已經完成,各市(縣、區)的兩區劃分也相繼完成,應當從監測功能、區域代表性和密度合理性等方面對水土保持監測站網進行適當調整。
山東省已收集6年的水土保持監測資料,監測結果作為寶貴的資料,只有經過分析整理應用到實際,才能充分發揮水土保持監測資料的基礎作用,體現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的價值。通過監測資料的整理、分析、評價和應用,能夠及時發現監測設施設備和監測技術人員在監測資料的收集、整理、分析評價和結果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推進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的健康、順利發展。
水土保持監測站網布設的科學合理性直接關系到水土流失規律及趨勢的分析和預測,涉及水土保持監測的戰略發展全局和長遠利益。應當根據山東省水土流失實際狀況,結合全國、省、市(縣)的兩區劃分,加強重點區監督監測,對現有水土保持監測站網從區域代表性、密度合理性和監測功能等方面進行合理性分析,對水土保持監測站網進行適當優化調整。
水土保持法第四十條指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保障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經費”,穩定的經費來源是做好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的基本保障。山東省水土保持監測站網運行管理存在資金不足、經費來源渠道不固定,各市、縣重視監測站建設,數據監測、運行管理維護跟不上等問題,建議建立穩定的投資渠道,提供充足的經費支持,以保證水土保持監測站網穩定、良好發展。
目前,山東省水土保持監測站網管理存在人員緊缺、站網日趨增多、站點分散、車輛緊張等問題和困難。利用政府財政資金,發揮具備相應技術能力和業務水平的社會力量的作用,購買他們的技術服務,完成水土保持監測、站點運行管理維護等工作,是破解上述難題的有效途徑。各級監測站要做好指導協調、監督考核等工作,保證水土保持監測質量。
要加強水土保持監測結果分析應用,促進監測成果的及時、有效轉化,積極開展水土保持監測研究,探索預測區域水土流失規律,研究分析水土保持治理效益,更好地為政府決策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信息支撐,從而促進監測技術水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