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波,李 鋒(酒泉市林業科學研究所,甘肅 酒泉 735000)
酒泉市位于河西走廊最西段,深居內陸,遠離海洋,地域遼闊,處在干旱和半干旱區,降水稀少、水資源匱乏、植被覆蓋度低、林種單一,生態環境極其脆弱,是甘肅省乃至全國沙漠化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區域北部被巴丹吉林、庫姆塔格兩大沙漠包圍,從東到西有長達1 000多km的風沙線,沙化及荒漠化土地面積達1 267萬hm2,占酒泉市總面積的66.8%。
生物固沙是防沙治沙的理想模式,但風沙化地區自然條件惡劣,立地條件差,沙生植被成活率低,在流動沙丘上不能穩定生長。設置沙障可創造植物生長的有利環境,通過沙障的拉、擋功能改變沙丘的微地形,有利于植物生長[1]。為控制沙漠化面積的擴大,恢復沙區植被,酒泉市沙區科研人員在與風沙的長期斗爭與實踐中,利用當地大量簡單適用的固沙材料,從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等方面,對不同防沙治沙模式的效果進行研究,探索總結出了一套系統科學、能有效遏制風沙危害的優化模式——酒泉市治沙優化模式,使局部環境得到改善,植物群落逐步形成,取得了顯著的防治效果。
酒泉市下轄的玉門市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西部,地處巴丹吉林沙漠、庫姆塔格沙漠和河西走廊西部沙區之間,自然環境嚴酷,境內土地多為戈壁荒漠,大風和沙塵活動頻繁,生態條件極其脆弱。項目區位于玉門市新市區西北方向9 km處的黑沙窩沙化地帶,地理坐標為40°21′2.85″~40°21′28.09″N、96°59′44.87″~96°59′59.59″E。整個試驗區東西寬630 m,南北長900 m,占地面積20 hm2。
黑沙窩沙化地帶屬大陸性中溫帶干旱氣候區,降水量少,蒸發量大,日照時間長,風沙多,植被稀少,具有典型的大陸性荒漠氣候特征。年平均氣溫6.9 ℃,1月最冷,極端最低氣溫可達-28.7 ℃,7月份最熱,極端最高氣溫達36.7 ℃。年日照時數3 166.3 h,平均無霜期為135 d。年平均降水量為63.3 mm,蒸發量達2 952 mm。年平均風速為4.2 m/s,最大風速24 m/s,素有“世界風口”之稱,年平均大于或等于八級以上大風日數為32.1 d,最多年份達51 d,多集中在3—6月,占年大風總次數的76.5%。大風常伴隨沙暴浮塵,給農林業生產帶來極大危害。
項目區植被類型主要為荒漠植被,由旱生、超旱生的灌木和小灌木組成,有進一步衰退的趨勢,多數群落的蓋度在15%以下,固定沙丘植被蓋度在30%左右,流動沙丘植被蓋度在5%以下。天然植被主要有白刺、珍珠豬毛菜、紅砂、沙生針茅、沙米、堿蓬、駱駝蓬等。
該優化模式是指在年均降水量200 mm以下沙漠地帶,應用工程固沙、人工撫育結合生物措施,建立高立式、草方格等沙障,采取多樹種、多地點、多形式造林,對流動沙丘及綠洲邊緣不同部位進行分類治理的模式。
規劃布局中充分考慮地形地貌不同導致的生態異質性,在區域布局、林種選擇、技術保障等方面因地制宜:在流沙治理上,采取“沙障+抗旱樹種”模式,沙障在防沙固沙的同時,為植被生長提供適生條件;在綠洲邊緣采取人工撫育措施,由內到外分別配置喬、灌、草,增加植被覆蓋度,保障沙漠綠洲生態安全;在沙丘及丘間地造林,形成天然沙障,穩定積沙。隨著植物群落的建立,形成綜合防護體系,使沙區立地條件逐漸得到改善。
西北干旱荒漠區生態環境脆弱,綠洲由內到外生態條件差異較大[2],營造喬木、灌木、草本抗旱沙生植被和不同層次、不同功能的防風固沙林帶,可有效保護沙漠綠洲。在綠洲外圍封沙育林育草,采取“自然恢復+人工撫育”的方法,依靠自然力,采取封禁、移植、管護、撫育等人工措施,增加植被覆蓋度;在農田外圍營造防風阻沙林帶,利用農區灌溉條件,人工營造喬灌混交的防沙林帶,開溝栽植,有條件地區可架設滴灌,林帶寬20~50 m;在綠洲內部營造加密農田林網,主林帶與主風向垂直,間距150~250 m,寬4~8 m,4~6行喬木或喬灌混交;副林帶間距300~500 m,寬2~5 m,2~4行喬木或喬灌混交。喬木樹種主要為新疆楊,生長速度快,適應性強,此外可選擇沙棗、胡楊等;灌木樹種可選擇檉柳、沙棘等。
在不能直接固沙造林地段常采用機械固沙,主要通過改變下墊面的性質,削弱近地表層的風速,延緩或阻止沙丘的前移,改變風沙流的方向、結構和蝕積狀況[3-4],從而達到防風固沙的目的,為后期生物措施提供條件。
3.2.1 高立式沙障
以當地大量簡單適用的葵花稈、花稈、玉米稈等農作物秸稈為材料,垂直于主風向帶狀布置,帶間距3 m。挖掘寬0.3 m、深0.4 m的溝,將葵花稈、花稈、玉米稈等農作物秸稈單排緊密豎埋于沙中,兩邊培沙踏實,地表以上留出1.0~1.5 m,形成高立式沙障。
3.2.2 草方格沙障
將廢棄草簾切割成長10 m、寬0.5 m的帶狀,或以麥草、蘆草等為原材料加工成寬0.5 m、厚3~5 cm的草簾,挖掘深0.2 m的溝,將草簾一端豎埋于溝中,培沙踏實,上露0.3 m。施工時迎風側先設主帶、后設副帶,背風側先設副帶、后設主帶,先遠后近,自上而下。方格規格2 m×2 m,在方格內定植耐旱沙生植物。
3.2.3 植物纖維固沙網沙障
將植物纖維固沙網在網角處固定,立柱垂直于坡面,埋置深度為10 cm。網面高0.15 m,垂直于沙面,表面形成1 m×1 m的植物纖網固沙網(材料使用壽命為10年),網格中有一邊垂直于主風向。
3.2.4 鵝卵石沙障
利用附近河灘地的鵝卵石,選取粒徑在0.1~0.3 m的卵石在網格線上單線緊密擺放,主帶垂直于主風向,在沙丘表面形成1 m×1 m或2 m×1 m的鵝卵石沙障。
3.3.1 工程固沙模式下灌木造林
在流動沙丘區工程固沙沙障方格內來風端或沙障拐角內,采用種子直播或容器苗造林。沙障可為種子和幼苗提供相對穩定的避難場所,待幾年后沙障腐爛時,植物已具備固定流沙的能力。種子直播造林在5月進行,播種深度在干沙層下3~5 cm處,植物種有梭梭、檉柳、沙蒿、沙棗等。容器育苗采用2~3月苗齡的幼苗,于6月中旬定植前煉苗10 d,定植部位同種子直播。為提高幼苗在嚴酷沙丘環境下的成活率,育苗時應增大播種量,容器苗出圃時至少要有5株幼苗,形成叢生狀。適合容器育苗的樹種有甘蒙錦雞兒、楊柴、花棒等。
3.3.2 丘間地造林
在丘間低地、沙丘群間的平坦灘地,采用大苗深栽的方式營造固沙片林。選用3年生大苗,挖大坑、深坑,深栽50 cm,可提高根系吸收水分的能力。株行距3 m×3m ,樹種可選擇檉柳、梭梭、沙棘等。
通過封育、保護和營造喬灌草相結合的防風固沙體系,給天然植被和適生樹種以恢復生長和繁殖更新的機會,形成了林分穩定的防風固沙林網,改變了地形地貌,而且使綠洲邊緣植被蓋度增加30%~60%。防風與固沙結合,保護沙漠綠洲免受風沙危害,改善了綠洲生態環境,緩解和扭轉了土地的沙化進程。
各類沙障由于設置方法與材料的不同,對風沙的治理效果存在顯著差異,主要表現在沙障對流沙的沉積量及對風沙流攔截效果不同。高立式沙障以其空間優勢,沉積量明顯優于其他沙障,阻沙效果為花稈高立式沙障>玉米稈高立式沙障>葵花稈高立式沙障>植物纖維固沙網沙障>草方格沙障>鵝卵石沙障。單位面積阻沙成本為鵝卵石沙障>植物纖維固沙網沙障>草方格沙障>玉米稈高立式沙障>葵花稈高立式沙障>花稈高立式沙障。鵝卵石和植物纖維固沙網等無機物沙障投入大,不易分解,與草方格、花稈、玉米稈等的固沙效果對比并沒有顯著提高。綜合以上分析得出:花稈高立式沙障和玉米稈高立式沙障在當地阻沙效果好,單位阻沙成本也低。因此,選擇高大、不易折、柔軟、有豐富側枝的材料作為沙障,阻沙固沙效果明顯。
工程固沙模式防沙固沙效果明顯,但使用壽命短、設置成本高,一旦失去功效,流沙將再次席卷而來。在工程固沙模式下的灌木造林治沙,工程措施不僅改良沙地土壤,而且調節局部小氣候,為灌木生長提供了適生條件,待固沙材料失去效用,灌木已能接替工程措施發揮防沙治沙效果。隨著灌木的生長發育,生態環境逐漸改善,沙生植被也恢復生長和繁殖更新,生物多樣性格局逐漸形成。
丘間地采用大苗深栽多埋的方式造林,深栽多埋使根系吸收水分的范圍及能力大大提升,地上少露使樹苗成活發芽階段的水分蒸騰量明顯減少,顯著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在荒漠區防沙固沙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荒漠化治理是一項治理難度大、周期長、見效慢、投資高、技術性強的系統工作。本模式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的方法,借助當地大量簡單適用的固沙材料,營造不同層次、不同功能的防沙固沙林帶,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林木生長速度,形成了綜合防護體系,顯著降低了風沙流動速度和綠洲風沙危害。此防沙治沙優化模式示范研究,可以為酒泉沙區和同類地區沙漠化治理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
[1] 徐先英,孫保平,唐進年,等.干旱荒漠風沙區沙化土地綜合整治技術研究——以古浪縣黃花灘治沙示范區為例[J].中國沙漠,2007,27(4):539-545.
[2] 楊占武.青海高寒干旱區三種治理模式探討[J].青海農林科技,2004(3):42-45.
[3] 孫濤,劉虎俊,朱國慶,等.3種機械沙障防風固沙功能的時效性[J].水土保持學報,2012(4):12-16.
[4] 陳廣庭.沙害防治技術[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