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潤萍
(廣東國地資源與環境研究院,廣州 510650)
土地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土地利用的可持續性是經濟、社會、生態利益協調一致的結果。城市土地作為城市人與土地關系矛盾的典型代表,提升城市土地利用的可持續性能夠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的資源支撐。
廣州市地處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緣,地勢東北高、西南低,背山面海,城市總面積7 434.4 km2。2017年底,全市人口達到了2 015萬,城鎮化率為86.14%,地區生產總值達21 503.15億元。《廣州市土地利用第十三個五年規劃(2016-2020年)》要求:“十三五”時期,全市要全面提升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建立生態環境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2015年,廣州市的建設用地面積為1 787.14 km2,同期全市GDP為18 100.41億元,單位建設用地的產出為10.13億元/km2,與香港的58.9億元/km2、新加坡的45.21億元/km2,以及深圳的16.5億元/km2的用地效益水平相比,全市土地利用效率有待進一步提升。此外,全市農村廣大居民點用地的集約程度不高,村鎮的工業用地的投資強度以及土地的產出水平依然較低,城鄉土地利用效率的差異也是制約全市土地整體利用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1]。
從全市的耕地及基本農面的發展現狀來看,2010-2015年,廣州市的新增建設用地占用耕地面積41.29 km2,占新增建設用地面積的32.2%,且占用了許多連片優質耕地。同期,2015年底全市自然保留地面積為48.91 km2,占全市土地總面積0.67%,可見,土地的后備資源有限,且坡度<25°的荒山分布零散,不利于開發和利用。
2015年底,全市的建設用地規模為1 787.14 km2,但根據廣州市“十三五”規劃目標,到2020年全市的建設用地總規模將被控制在1 949 km2以內,剩余的建設用地指標為161.86 km2,年建設用地面積僅為32.372 km2。此外,預計“十三五”時期全市的新增建設用地的規模為240 km2,可見,其間全市的建設用地規模依然存在80 km2的缺口,解決這一問題依靠復墾騰挪的方式難度較大,這就要求“十三五”時期全市的復墾騰挪速度要達到“十二五”時期的10倍左右。
“十二五”時期,廣州市農村居民點的規模增長由405.54 km2增長至2015年的435.08 km2,年均增長1.4%,這一結果也超過了“十二五”時期的299 km2的規劃目標。目前,全市農村的居民點規模占全部建設用地的面積達到了24.34%,比例較大,城鄉建設用地的結構不盡合理。此外,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全市的生態環境保護形勢依然嚴峻,城市發展所面臨的河涌污染、大氣污染,以及城市熱島、生境破碎化等生態環境問題需要給予足夠重視。雖然從監測結果來看,全市的江河水質良好,但重點監控的河涌水質污染依然較為嚴重,隨著建設用地規模的擴展,生態用地將以26 km2/a的速度減少,因此全市生態環境保護的形勢依然較為嚴峻。
廣州市土地可持續利用發展存在一定的制約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判斷土地利用可持續的一個重要指標是糧食生產能力。通常,耕地單位面積的糧食產量越高,表明該區域的城市土地質量好,土地利用的集約利用程度較高,土地可持續利用的水平越高。2015年,廣州市糧食產量為44.09萬t,較2014年減少了0.5%,同期,全市耕地保有量為1 328.16 km2。從歷史數據來看,1995-2015年,全市的耕地面積和人均耕地面積總體呈現出逐年下降趨勢,但在這個時間段里,明顯存在不同時段特點,1995-2005年,全市耕地面積和人均耕地面積的減少幅度呈現出較大幅度下降趨勢,耕地資源的流失情況較為嚴重,主要原因之一是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人口的急劇增加。
1995-2005年,全市GDP由1 243億元上升到了5 154億元,年均增速為31%,人口也由646.7萬人增長到750.5萬人,年均增速1.6%。經濟發展與人口的快速增長使得全市土地需求較大。2006-2015年,全市耕地以及人均耕地面積減少幅度趨緩。這與政府加大耕地保護密切相關。同期,廣州市的耕地糧食產量也呈現出不穩定變化。1995-1999年,全市耕地面積不斷減少,但全市的糧食總產量以及人均糧食占有量呈現出小幅增長,這與耕地糧食產量單產水平提高因素有關,耕地資源利用效率較高。2000-2006年,全市耕地持續減少,同期全市的糧食產量大幅減少,建設用地數量呈現較大幅度增加,造成耕地資源損失。2007-2015年,糧食總產量下降趨緩,這與耕地面積保護等因素有關。糧食總產量雖然下降趨勢趨緩,但下降趨勢依然存在,糧食安全問題是廣州在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中必須要面對的問題之一。
以森林覆蓋率為例,全市評價區間內的森林覆蓋率呈現出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變化趨勢,2010-2016年全市森林覆蓋率分別為41.4%、42.03%、41.8%、41.96%、42.03%、42.28%、42.14%。7年里,全市的森林覆蓋率僅增加了0.74個百分點。此外,隨著農業生產中過量化肥農藥的使用,全市環境狀況形勢依然需要各方給予高度重視。其主要原因是過量使用化肥農藥會造成土壤重金屬污染,加劇水體的有機物污染濃度,甚至導致地下水污染和空氣污染等。2016年,全市天氣達標天數為310 d,較2015年少2 d,達標天數比例下降了0.8個百分點。隨著全市機動車保有量的增加,城市酸雨、灰霾等污染不容忽視,這些因素也是制約土地資源利用的因素之一。
2017年,廣州市常住人口為1 449.84萬,較2016年底增加了45.49萬人,城市人口的持續增加導致人口密度過快上升,在城市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會帶來眾多問題,如給生態環境以及社會福利造成較大壓力。此外,城市人口的持續增長也會削弱由此帶來的土地利用經濟、生態以及社會效益的增加,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經濟增長中還存在一些高消耗、低效率、難循環的現象,這些狀況依然與現代化大都市發展不相適應。隨著廣州市區域經濟的協調、融合發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勢在必行,它有助于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整合和統籌全市各區域功能,實現廣州市整體功能最優化、增強全市可持續發展能力。
城市郊區土地位置、屬性以及差異性等因素,使其在土地市場上具有稀缺性。隨著全市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其稀缺性將更為明顯。因此,要合理編制城市土地資源利用規劃,做好全市郊區邊緣地區的土地利用,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綜合考慮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嚴格按照“地盡其用,優地優用”的方針,不斷優化全市的土地資源配置,提升城市土地邊緣區域用地總量,提升城市的土地集約節約利用程度[2]。
城市建成區的土地容納能力和潛力都較大,就廣州市來說,要嚴格控制城市的發展規模,不斷提升全市土地利用的集約利用程度,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通過挖掘全市城市土地利用潛力實現土地資源的高效、可持續利用。一方面,要調查清楚全市閑置土地數量,積極籌措資源,加大土地開發利用;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行土地有償使用制度,盤活閑置土地資源;綜合開發城市土地,例如,通過城市土地地上、地下空間的合理開發和利用,不斷提高土地的容積率,其中,城市中心商務區、主要工業區和集中連片的舊城區應是潛力挖掘的主要對象。
根據城市建設以及產業結構調整和企業改制、改組等,積極推進全市土地置換力度,優化調整全市的土地利用結構,通過土地置換來最大限度地挖掘城市土地利用潛力。對于污染型、高耗能型企業,以及經濟效益較差的企業,應積極采取置換、外遷等形式,騰出更多土地作為第三產業的發展用地。優化全市的土地布局,實行城市用地功能分區。此外,要重視城市土地生態環境效益,樹立“五大發展”理念,把可持續理念貫穿于城市土地利用的全過程。
城市的發展要與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相適應,城市用地規模要與城市發展相適應,廣州市要做好規劃,貫徹可持續發展理念,不斷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發揮土地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