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曦
(江西財經大學,南昌 330013)
近年來,中國的發展速度有目共睹,在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的進步舉世矚目。但是,與高發展速度不相匹配的是我國的環境質量。追求經濟的發展固然沒有錯誤,但是一味追求經濟發展而忽視環境問題、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經濟騰飛是不可取的。目前,我國將環境保護作為一項基本國策。“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彰顯了我國治理環境污染,重視生態環境的決心與信心。隨著近年來的努力,城市污染與工業污染的治理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農村的垃圾污染問題仍普遍存在,農村居民對于污染治理的滿意度遠低于城市居民。人們要大力建設美麗鄉村,盡可能縮小城鄉差距,提高農村居民的幸福指數。其中,處理農村垃圾污染是緊迫而現實的問題。
近些年來,農村垃圾數量巨大。農村環境污染主要來源為生產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排放。從生產活動來看,化肥、農藥的使用越來越普遍,這種單純追求農作物快速生長與產量增大的做法,導致土壤板結嚴重,土地的可利用率下降,從長遠來看,會使生態環境受到不可逆轉的破壞,最終的結果與農民的初衷背道相馳。另外,牲畜的不規范養殖,造成病菌肆意傳播,威脅居民健康。
目前,城市垃圾逐漸鄉村化,城市環境治理進程加快,治理標準嚴格,基礎設施與政府扶持力度大,城市垃圾轉移到鄉村的現象也更加普遍。污染型企業轉移至郊區與鄉鎮,在城市環境整潔的同時,農村環境卻不斷惡化,粗放型的經營方式導致農村垃圾污染愈發嚴重。
從生活活動來看,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民使用清潔能源作為燃料,與以往將秸稈當作燃料相比,這種轉變本應有利于減少大氣污染,但是不科學的處理方法導致秸稈浪費,堆積腐爛,造成土地污染[1]。
農村垃圾污染帶來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它嚴重影響農村居民正常生活。首先,垃圾污染直接影響人們居住的生活環境,居民每天都會產生大量的廢棄垃圾,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對固體垃圾進行處理,垃圾會堆積如山,污染水源,腐蝕土壤,容易造成土壤貧瘠,降低土壤質量。其次,垃圾污染會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垃圾得不到處理,便會招致老鼠、蚊蠅等,它們極易傳播病菌與疾病,導致人類身體不適。最后,垃圾會侵占寶貴的耕地資源。近年來,可利用的耕地資源越來越匱乏,一些違規建筑侵占土地資源,若是垃圾損毀耕地資源,造成的后果將是無法扭轉的。
我國垃圾的排放量與治理情況呈現出區域分布不均勻的特點。一二三線地區村鎮與小城市村鎮之間、東部沿海地區與西部欠發達地區之間、南方與北方農村之間差距明顯。發達地區人均收入高,生活質量好,人均排放的垃圾廢物也就較多,但是發達地區的垃圾排放量高并不意味著污染程度也高,因為發達地區的基礎設施、政策監管、資金投入、思想理念整體上都要先進于欠發達地區,治理的重視程度與力度強勁,垃圾處理服務更為到位,居民的滿意度也隨之提升。不同地區村鎮之間的差距也值得引起重視,相關調查顯示,在欠發達城市的農村,農村垃圾處理設施的覆蓋率甚至只有20%,對比江浙滬沿海地帶達到100%全面覆蓋的執行力度,治理效果顯而易見[2]。
農村垃圾污染問題嚴重,亟需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但是,治理恢復需要不少資金。據調查,我國農村治理啟動資金的主要來源依靠政府支持,即上級財政撥款。上級政府的支持力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農村污染治理的效果。盡管近些年來農村經濟得到發展,但是由于固有條件的限制,村委會幾乎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撐其村落實現污染自治治理。上級財政撥款的多少決定了農村投入改善垃圾污染問題的人力、物力。
城市垃圾的產生量雖然遠遠高于農村,但是城市對環境污染問題尤為重視。農村居民的思想較為保守和傳統,不易接受新思想,“先經濟,后環境”的思想根深蒂固,因此村民環保意識缺乏,參與環保積極性不高,對垃圾污染的治理漠不關心。村鎮政府人員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也不夠,未能很好地起到引導作用,也未能將環保事業落到實處。總而言之,從基層政府人員到村民,對垃圾污染治理的必要性認識不足,很多人還僅僅停留在只抓經濟的層面。
資金投入不足是當前政府推進垃圾治理工作的最大難題。國家對于農村垃圾污染治理問題十分重視,給予了許多財政支持,但是全國各地村鎮數量數不勝數,政府的資金支持還不足以使全部村鎮實現農村垃圾污染治理的目標。另外,村民的收入水平有限,沒有多余的資金來支持環衛事業。目前,國家的資金扶持與日益增長的垃圾污染之間存在矛盾,資金使用率有限、覆蓋度不足,直接影響垃圾的處理質量[3]。
目前,我國農村垃圾處理基礎設施仍不完善。很多村民將垃圾隨意傾倒在河邊、空地上,沒有主動將廢棄垃圾丟到固定地點或者垃圾桶的意識。在農村,很多垃圾處理并不符合國家標準,其對環境污染仍然存在。農村缺乏配套的基礎設施與管理體系,相關部門沒有盡到應盡的責任,缺位現象普遍存在。
盡管我國已經發布了一系列環保法律法規,但是它們大多只起到了指導作用,范圍較廣泛,內容較空洞,并沒有結合農村的具體情況出臺詳細文件。法律制度的不完善,與執行的難度有直接聯系。農村垃圾來渠道多種多樣,垃圾污染類型復雜化,村民環保意識匱乏,這樣的現實情況本身就增加了執法的難度。現如今,法律細則的缺乏又進一步增加了執法的難度,容易產生沖突與矛盾。
村民的思想意識在打贏這場環境治理戰中尤為重要。如果群眾不能從心底里認同環境保護的觀念,不能清晰意識到垃圾污染的危害性,那么一切行動都是徒勞的。這種不認同的存在極易引發群體效應,所以加強宣傳,提高村民的環保意識,是打好這場攻堅戰的基礎。政府要大力宣傳環境保護的必要性和垃圾污染的危害性,通過張貼橫幅、分發宣傳手冊、廣播宣傳、村鎮負責人親自到家家戶戶引導、評選環保標兵、組織群眾集體觀看環保電影等方式,改變群眾的錯誤觀念,充分調動全民參與的積極性。
政府要因地制宜,避免千篇一律。在進行政策制定時,要充分調研,不能一刀切,所有村鎮都按照統一的標準與制度來進行建設與治理。政府要考慮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考慮地理位置、環境氛圍、文化程度、收入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政府要建設完善的農村垃圾管理體制,建設一批思想先進、組織作風優良的管理團隊,采用激勵政策,創建良性運作機制。不同村落之間進行評比,推選出“最美村莊”。除此之外,政府應該加大資金的扶持力度,彌補資金缺口。當然,財政撥款要取之于民,用之用民,并且一分一毫都要用在刀刃上,政府要對農村環保資金的使用進行嚴格規范與監督,不要成為某些人貪污作假的機會。
推進農村垃圾污染的治理,不能單純依靠政府的行政手段,有形的手要與無形的手相結合,才是最具長遠目標性的發展方向。積極引入市場運行機制,保潔工作可以與市場競爭相結合。垃圾處理企業競標,保潔員工競爭上崗,建立完備的績效考核機制,保證按質按量完成工作。在其位謀其職,避免出現占用清潔工崗位卻不切實參與防治的人[4]。市場化運作,能者上位。用環衛事業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生態環境的保護,推進市場化革新。
農村垃圾污染的處理需要資金的扶持,而資金的用途之一就是完善基礎設施。垃圾桶數量的分配、垃圾中轉站地點的設置、垃圾處理服務站的配置,政府都要統籌規劃,利用有限的資源實現最大的效用。不僅如此,還要提高垃圾處理的效率,對垃圾進行分類管理。從源頭上將可回收與不可回收的垃圾進行區分,這樣不僅有利于減少清潔人員的工作量,而且有利于對垃圾資源進行循環利用[5]。治理農村垃圾污染,還需要提升技術水平。國家要鼓勵專業人才研發無害化處理的技術,用科學的思路去解決污染問題。
國家要完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使農村垃圾污染治理有法可依。法律的制定要精細化,立法部門要多下基層傾聽人民群眾的聲音。法律法規唯有將人民群眾的需求融入進去,以基層的現實情況為依據,才能夠更加可行。同時,要規范執法人員的素質,其不能濫用權力,也不能不負責任,要把握好尺度,掌握相關法律的精髓,突出執法的專業性。
1 楊曙輝,宋天慶,陳懷軍,等.中國農村垃圾污染問題試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1):405-408.
2 黃開興,王金霞,白軍飛,等.農村生活固體垃圾排放及其治理對策分析[J].中國軟科學,2012,(9):72-79.
3 王金霞,李玉敏,黃開興,等.農村生活固體垃圾的處理現狀及影響因素[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21(6):74-78.
4 陳 軍.我國農村垃圾污染防治問題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1.
5 杜 鵬,王克浩,張瑞青.農村生活固體垃圾的排放特征、處理現狀與管理探討[J].低碳世界,2017,(2):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