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旭芳
(金華藍森節能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浙江 金華 321000)
如今,我國工業能源耗損嚴重,如何降低工業項目能耗已然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為此,我國頒布了《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辦法》(下文簡稱為“能評”)并落實,其已然成為審核工業項目是否可以立項的標準之一,對于調節產業結構、降低能源消耗來說具有積極作用。例如,寧波已經限定了下屬每個縣市區的用能總量和單位GDP能耗,如果各縣市區要上馬能耗超過一定指標但又沒有達到禁止上馬指標的工業項目,必須自行調配用能總量并控制單位GDP能耗,但這也導致這類項目能否上馬的決定權又回到政府手里。制定一個公平、公開、公正的機制,來決定這類項目上馬與否是優化工業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的重要內容。所以,針對能評立法,大部分人持支持意見,而如何開展能評也成為許多企業與相關學者關注的重點。
工業項目中的能源流具體包括如下內容:材料購買與存儲、加工、運送以及實際應用,上述環節能夠客觀反映各類能源質量以及數量的梯級運用與耗損過程,應用能量均衡的方式探究流程內所有環節主要耗能設備耗損的能量以及有效利用率,為項目總體能量利用率計算提供數據支持。所謂能量利用率,指項目能源有效利用總量同企業所購能源總量的比值,其可以體現項目內部各個耗能環節與設施是否能夠充分利用能源,而該指標也是用以評估工業項目能源耗損的重要指標之一[1]。在對工業項目開展能源平衡分析的過程中,凡是能源介質必須依照當量值換算,以滿足熱力學第一定律要求。
評估人員在開展工業項目能量平衡分析期間,需要分解能源流所有耗能環節,并對各個耗能環節有效能以及能源耗損分別加以計算,在實際評估過程中,可根據環節有效能以及能源耗損構造是否復雜確定評估順序。
原料與燃料在輸送、存儲期間所產生的耗損成為該環節能源耗損的最終原因,而進入變電產期間所形成的變損也屬于該環節耗損。
屬于加工轉換單元的設施以空壓站、鍋爐房等為主,鋼鐵制造工業企業中的焦爐也可納入加工轉換單元。本環節所形成的二次能源或是耗能工質便屬于有效能,轉化設施轉化效率也屬于能評的重要指標之一,二次能源以及能源損耗工質通常因此形成等價熱值與當量熱值之間的差別。
工廠內部中間產品顯熱耗損同樣需要受到企業關注,但可以將日常不同種類氣態、液態能傳送期間所形成的數量與質量耗損排除在外。以鋼鐵企業為例,鐵水經由魚雷罐車傳送至煉鋼車間期間,鐵水溫度一般下降180°左右,而溫度下降所造成的能量耗損將導致煉鋼系統的熱耗大幅增加。
該環節包含主要生產、輔助生產以及復數生產等多個單元,同時也屬于耗能設備數量最多且耗能特征復雜的流程。能評期間可挑選能源耗損量較為明顯的設施開展熱效率分析,而企業所用工藝設施以及生產組織是否先進合理也與能源耗損有直接關系。
工藝技術方案是否合理與企業產品性能、質量高低之間關系密切,而工藝技術方案的合理性也決定了項目能源與材料耗損量?,F代化生產對效率、安全性、環保性以及經濟性要求較高,工藝技術方案也朝上述目標發展。其中,節能減排是縮減企業生產成本的關鍵方式[2]。通常情況下,項目可行性報告以及申請報告均從工藝技術的隔離程度、可靠程度以及經濟性等方面對某個或是多個工藝技術策劃方案進行簡單評估,能評期間需要立足于節能效果開展分析與比對,確定各個方案工序以及工段能源耗損量能否達到準入標準或是相關規范與法規,并與同類工藝方案比對,確定該方案的先進程度。
此外,還需評估工藝方案所選用的燃料與原料是否與工藝相匹配,計算環境污染物排放量,判斷其是否超過相關標準。針對工藝技術方案所選用的關鍵生產設施,不止需要確定其是否為我國政府推薦的節能型產品或是已經明確淘汰的產品,還需重點開展能效分析,了解該設備的節能方式和能源節省量。
工藝流程是否連續直接關系著生產能否穩定進行,對各個環節工序或是工段物流傳送耗損也產生直接影響,如企業達各個生產設施的布局合理,可大幅減少企業能源在傳送過程中的耗損。能評期間,評估人員需探究企業工藝線路組織是否合理,通常情況下,工藝生產環節需要同工廠材料流向相同,從而借助整體生產流程,逐段實現短距離內物料傳輸,減少物料逆行、交叉等現象,物料傳送期間損耗也隨之下降,對能量梯級利用而言具有積極意義。
產品能效包含工序能源耗損以及單位產品綜合能源耗損,同屬強制性能效指標。其中,工序能源耗損往往是項目整體流程中某一關鍵生產加工工序能源的耗損量,更為注重長流程內的過程產品。單位產品綜合能源損耗則更關注項目主營產品,往往是終端產品所形成的能耗。而在部分工業項目中,兩者的含義相同。在對兩者開展計算和對標期間,評估人員必須了解能源損耗統計與計算的范圍,即明確某個工段或是產品的起始工序與終止工序,并在對標過程中保證同標準規范內統計口徑相同。不僅如此,對標期間,電力折標系數需要同標準規范,或是標桿值處于相同平臺之上,換言之,要采用相同的價值或同屬于當量值,不然對標結果不具備參考價值。
產值能效的本質是一種具有指導作用的動態節能指標,我國政府可通過參考該指標開展產業結構優化以及產業升級與淘汰工作。通常情況下,產值能效包含如下兩個指標:萬元工業產值能耗以及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國家統計局、國家能源局以及國家發改委每年定期公布各個省級單位GDP能源耗損情況,以此考察各個地方政府是否達成節能減排的目標,并指導各地方政府之后工作的開展。能評過程中應獨立計算各個項目與其所在省市節能目標完成之間的關系,以此作為審批項目的判斷標準之一。
項目工業產值以及工業增加值均為確定項目產值能效的關鍵。兩者相比,工業產值計算較為簡便,只需要計算滿足產年合格標準產品總量同該期市場價格的乘積即可。工業增加值計算方式較為復雜,與技術經濟和從財務分析之間均存在一定關聯。因此,本文建議應用生產法聯合收入法予以計算,能評過程中可要求經濟專業人員或是項目財務人員為自身提供數據支持。其中,收入法與固定資產折舊、生產稅凈額、勞動者薪酬以及營業盈余等部分財務理論知識,無論是理解,還是操作,難度較高,所以多應用生產法,即工業增加值為工業總產值同工業中間總投入差值與增值稅的總和,工業中間總投入包含如下內容:生產所用原材料、銷售費用以及制造費用等,若分項費用之間無法明確,常規項目工業中間總投入可取工業總產值的60%~80%進行計算。
相比一般新建的工業項目,改建或是擴建項目在能評過程中需優先審核當前工程情況,建議評估人員從技術、管理等多個方面進行系統的能源回顧性分析,確定企業當前存在的隱患與問題,也為項目改建或擴建提供理論基礎。
一般來說,能源回顧性分析多采用現場調查與訪談的方式獲取同能耗有關的資料、數據以及報告,如企業目前工業產值與工業增加值的數據,或是企業當前能耗分類以及在能源方面投入的成本等。而企業部分原有設備,如變配電所、空壓站以及泵房等在改擴建工程內不僅是能源加工轉化單元,也可以視為新建工程公輔依托設備。故而,評估人員需要掌握該類型設備的詳細數據,如型號、容量以及能效指標等,并詳細探究該類設備的當前狀態,即以現有設備質量與數量是否可以達到新建工程的生產目標,是否需要新添其他設備。
工業項目不同,節能經濟性分析的關注點也存在差異。針對普通的工業項目,節能經濟性分析更側重于本項目建成并投入運行后所產生的能源成本,較為簡單,指標多采用單位建筑面積能源成本、單位產品能源成本等。但針對單項節能工程、節能改建工程,節能經濟性分析則采用技術經濟評估方式,本文選擇針對節能型工業項目經濟評估方式加以深入分析[3]。
該評估方式一般可分為靜態與動態兩種方式,靜態多采用投資回收期、投資節能率以及節能收益率等指標予以評估,結果更為簡潔、直觀,其在能評中的運用較為頻繁。靜態評估方式將資金時間因素納入評估指標之內,需聯合項目財務人員、工程經濟人員共同計算,指標多采用財務內部收益率、財務凈現值等。需要注意的是,節能經濟性評價往往應用財務分析方式,但節能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著減排,不僅可以提高企業內部經濟水平,還可以創造生產、傳輸等整體環節污染物排放減少等間接效益,但評估人員必須利用復雜程度更高的國民經濟分析,方能客觀體現無形的效益。因為能評對象多為企業項目方案,無法為經濟評價提供大量數據,本文建議采用靜態分析法,并在節能效果分析方面給予其較為量化的環境效益。
如今,工業項目能源耗損量不可小覷,依舊是導致我國能源耗損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政府需要進一步規范工業項目能評,嚴格工業項目審核,以達到降低項目能耗的目的。因此,本文對能評環節能源流、工藝方案以及能效指標等進行簡要介紹,從而為節能、能耗評估有關工作人員提供思路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