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攀
摘要:近幾年,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互聯網金融的概念在我國愈加普及。自2013年至今,互聯網金融逐漸發展壯大,對我國各行各業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其中對于商業銀行來講影響尤為深遠。故此,本文首先針對互聯網金融的含義概念進行具體闡述,然后對我國商業銀行在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的發展現況進行深入探究,提出以用戶為本、強化人才儲備等應對方針策略的同時,期望為我國商業銀行的建設發展獻出微薄之力。
關鍵詞:商業銀行;互聯網金融;對策
一、互聯網金融的含義概念及特點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不僅對人們生活造成了影響,也促使人們的思維發生了轉變。與此同時,互聯網金融的強勢崛起也對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建設造成了巨大的沖擊。互聯網金融同時具備金融行業的傳統特性以及現代化氣息,由移動支付、圈子化網絡等新興專業領域構成,為我國商業銀行帶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帶去了諸多挑戰。
(一)互聯網金融含義概念
互聯網金融的概念首次出現在人們視野中要追溯到1995年,SFNB網絡銀行的誕生揭開了互聯網金融的表演大幕,同時也代表著互聯網金融正式開始活躍于世界舞臺中。互聯網金融實質上是順應網絡信息潮流而出現的一種符合社會發展的服務模式,它通過移動支付以及圈子化網絡等新興領域融合而成。總的來說,互聯網金融同時具備金融行業的傳統特性與現代化氣息,是一種依托于互聯網的新型金融服務模式。
(二)互聯網金融的各項特點
互聯網金融將傳統金融特性與現代化技術充分融合,在保障金融服務工作正常運行的基礎上,開辟創新了新型發展途徑,并深具以下幾種特點:
第一,成本相對較低。將互聯網技術應用于金融交易中,極大程度方便了人們的交互活動。廣大民眾通過網絡交易中心便可以輕松完成以往極為復雜的手續,在此過程中突破了時間方面以及空間方面的限制,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不僅如此,對于金融機構來講,這種便利的交易模式也為其節約了宣傳成本與中介成本,進而達成了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第二,信息較為對稱。互聯網金融依托于網絡進行訊息的傳播,參與主體與其他利益主體均有一定聯系。這種交易模式可以讓企業或是個人能夠較為全面的掌握對方相關信息,極大程度地降低了由于信息不對稱而引起的諸多風險。除此之外,相對于傳統金融行業來說,大幅度降低了交易雙方信息的獲取成本。
第三,便利的支付方式。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不僅改變了廣大民眾的思維模式,還對人們的某些生活習慣產生了影響。例如支付方式。通過互聯網金融提供的網上支付服務,促使民眾的交易活動更加靈活,更加便利。
第四,風險相對較大。由于互聯網金融起步時間較晚,盡管憑借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但不可否認的是相關體系、模式尚不成熟,與此同時,入門標準與門檻相對較低,導致了針對互聯網金融而制定的相關法律法規無法有效實施,進而發生各類風險。除此之外,眾所周知,互聯網本身具備不確定的特性,而以此為核心基礎的互聯網金融勢必也會發生某些無法避免的安全隱患。
二、互聯網金融對于我國商業銀行造成的影響與沖擊
(一)角色弱化
對于商業銀行的中介工作來講,互聯網金融極大地限制了信息獲取成本以及金融交易成本。在融資活動中,資金的供給方以及需求方無法及時有效的掌握資金真實供求狀況是長久以來困擾融資工作順暢進行的重要難題之一。商業銀行不僅是我國代表性的、傳統性的金融機構,同時也是廣大民眾經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金融中介,長期以來都是融資活動中資金供求狀況的聚集之處,隨著網絡社交的迅猛發展以及互聯網金融的強勢崛起,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與渠道愈加豐富,雖然有效緩解了交易過程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但卻略過了商業銀行這個聚集環節,極大弱化了商業銀行的中介作用。
網上支付的服務模式不僅為人們生活帶去了便利,還豐富了民眾的支付渠道,但對于商業銀行來講則屬于“不良影響”,因為這種服務模式弱化了商業銀行的支付作用。在以往支付手段較為單一的時期,商業銀行擔負支付的重任,并從中收獲了不小的利益。但是由于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出現與發展,嚴重影響了商業銀行的支付作用。現今社會的支付方式愈加向網絡化靠攏,商業銀行的“實體式”支付在被廣大民眾“拋棄”的同時,還持續不斷的消耗著運作成本。
(二)對商業銀行的收益來源造成了巨大沖擊
商業銀行的收益來源之一便是利差收益,而網絡信貸的誕生與發展大幅度限制商業銀行的這項重要收益來源。憑借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以及大數據技術的普及,網絡信貸在風險方面、成本方面以及辦理速度等方面均要超商業銀行。在信貸領域中,互聯網金融依靠自身優勢迅速占領了小微市場,而商業銀行也不甘示弱,創新研發新型發展渠道予以還擊,這便促使了信貸領域市場的競爭愈加激烈。隨著網絡技術應用范圍的持續擴大以及高新技術的不斷研發,人們關注的焦點定會更多地傾向互聯網金融,這對于我國商業銀行來講是極為嚴峻的挑戰。
除上述影響之外,嚴重限制商業銀行收益的仍舊是以支付寶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手段,這些支付平臺的出現對傳統類銀行的多項中間業務造成了影響。現階段,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影響范圍逐漸擴大到了貨幣兌換等領域,與廣大民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三、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商業銀行的應對策略
依據本文對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商業銀行現況進行的深入探究,可以充分看出,互聯網金融的強勢崛起對于我國傳統的商業銀行產生了諸多不利的影響,雖然目前并未動搖商業銀行在經濟領域中的主導地位,但是通過前文所述的種種沖擊,我國的商業銀行必須要引以為鑒,主動出擊,迎接新時期的挑戰。那么,我國商業銀行在互聯網金融的大環境中該何去何從呢?本文重點從用戶為本、強化人才培養等方面提出了商業銀行新時期的應對策略。
(一)以用戶為本,注重用戶體驗
現今社會屬于服務型社會,對于任何經濟體來講,傳統模式下以產品為主的營銷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廣大民眾的各方面需求,必須要將工作重點轉移到服務方面,以此保障工作效益以及自身的持續發展,這對于我國商業銀行來說也不例外。商業銀行的后續發展必須要用戶為基本,注重的體驗及感受,一切工作圍繞用戶進行。首先精簡優化業務辦理手續,降低銀行業務辦理的復雜性,竭力為用戶提供方便的、高質量的服務;其次,依據不同的標準對用戶進行細分,針對性應對各類用戶的問題,保障用戶的難題可以及時、有效的得到解決;最后則是充分融合社交網絡,開展用戶喜好的新型交易模式與途徑,最大程度提升用戶體驗感,以此確保用戶的實際以及服務方面的需求均能得到滿足。endprint
(二)強化人才培養力度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社會各界愈加重視人才資源的重要性,國際市場中以往的資源競爭也逐漸轉變成了人才資源的競爭,因此,對于商業銀行來說,必須要加大培養人才的力度。不僅如此,互聯網技術正以人類無法想象的速度前進發展,與金融領域的融合只會愈加緊密,這就導致了傳統類商業銀行與現代化互聯網金融的競爭勢必會愈演愈烈,其中對勝負以及兩者間平衡影響最大的便是人才資源。但是,目前我國大多數商業銀行的從業人員僅具備專業的銀行類金融知識,對于計算機、互聯網方面的知識可謂是“一竅不通”,故此,我國商業銀行無論是招收新員工還是進行培訓時,都應將重點放置在復合方面,也就是說招收新員工要以復合型人才為招收標準,培訓課程的方向也要以復合型為主。唯有如此才能保障商業銀行在未來的競爭中維持自身的主導地位。
(三)在競爭中發掘合作機會
合作共贏是當今社會一直強調的主旋律,因此在商業銀行的變革過程中,必須要轉變思想,盡量從競爭中發掘合作的機會,以此達成共贏的目的。例如,與競爭對手共享用戶信息以及用戶資源,實現利益最大化;或是聯合研發更加實用、更加適用的第三方支付服務等。充分展現傳統金融機構雄厚資本的優勢,并進一步擴展業務范圍。
結束語
綜上所述,互聯網金融的誕生與發展不僅促使人民群眾的生活方式發生變化,還對我國傳統的金融機構帶去了巨大的沖擊,尤其對于商業銀行來講,影響尤為嚴重。為了保障商業銀行穩固、持續的發展,必須要緊緊跟隨時代的腳步,從人才培養、經營理念等層面出發,竭力創新新型發展途徑,努力達成預期目標。故此,本文首先針對互聯網金融的含義概念進行具體闡述,然后對我國商業銀行在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的發展現況進行深入探究,提出以用戶為本、強化人才儲備等應對方針策略的同時,期望可以為我國商業銀行的建設發展獻出微薄之力。
參考文獻:
[1]馮娟娟.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商業銀行競爭策略研究[J].現代金融,2014(04)
[2]李博,董亮.互聯網金融的模式與發展[J].中國金融,2015(10)
[3]張楠.淺析互聯網金融對傳統網上銀行的影響[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3(01)
[4]牛海霞.互聯網融發展背景下商業銀行應對策略[J].當代經濟,2015(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