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憑
摘要 靜寧縣地處甘肅東部,屬隴東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是典型的雨養型農業縣。隨著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雜糧越來越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青睞。近2年來,糜子在靜寧縣種植面積逐漸增大,種植效益不斷提高,平均產量達6 000~7 500 kg/hm2,增產潛力非常大,比谷子和高粱更耐旱,是旱作農業區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又一新渠道。為了提高糜子產量,本文從良種選擇、整地施肥、適期播種、科學管理、蟲害防治、適時收獲等方面總結了糜子高產優質栽培技術,以供當地種植戶參考。
關鍵詞 糜子;高產;優質;栽培技術;甘肅靜寧
中圖分類號 S516.04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01-0030-01
糜子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又稱黍子或稞,在我國北方將脫殼后的糜子稱之為黃米。其復合多種營養物質,口感佳、易消化,是做年糕、切糕、八寶粥的主要原料,廣受消費者喜愛。靜寧縣地處甘肅東部,屬隴東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甘肅省18個干旱貧困縣之一,境內海拔1 340~2 245 m,年均氣溫7.1 ℃,無霜期159 d,日照時數2 238 h,年均降水量420 mm,但蒸發量高達1 400 mm以上,是典型的雨養型農業縣。由于糜子具有較強適應能力,耐貧瘠、耐干旱、耐鹽堿特性強,加之生育期短等特點[1-2],通常作為災后補救作物,非常適合在我國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區種植,穩產性良好,也是一種常見的抗災作物。近2年,隨著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和玉米面積的減少,糜子作為靜寧縣適宜栽培的作物,播種面積逐年增加,種植效益不斷提高,平均產量達6 000~7 500 kg/hm2,增產潛力非常大,比谷子和高粱更耐旱,是旱作農業區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又一新渠道。以下結合靜寧縣當地實際情況簡要介紹糜子的高產優質栽培技術。
1 選擇良種,種子處理
在品種選擇方面,應當根據當地氣候特點與土壤特性,因地制宜選擇良種,優選高產、品質好、抗性強的早熟品種,且一定要選用經過審定的品種。推薦選用甘肅省農業科學院培育的隴糜10號、隴糜11號、隴糜12號、隴糜13號等優質高產品種。此外,為了提高發芽率,需要在播種前進行選種、曬種、藥劑拌種等操作[3]。選種常采用風選、篩選等方法,去除干癟種子,選用飽滿種子;拌種藥劑常選用50%辛硫磷和0.3%拌種霜,用量以種子重量的0.2%~0.3%為宜,進而達到有效防治糜子黑穗病、褐斑病及地下害蟲的目的。
2 精細整地,施足底肥
連作會使糜子病蟲害發病率大幅上升,且不利于雜草的去除。因此,需要采用輪作方式進行糜子種植,輪作前茬以薯類、豆科、禾谷類為宜。此外,在糜子播種前需要翻耕整地,將土塊細碎、耙平,利于通風透氣、蓄水保墑。在整地的同時,配合施用底肥,底肥可以施農家肥67 500 kg/hm2、尿素225 kg/hm2、過磷酸鈣750 kg/hm2。
3 適期播種,合理密植
糜子的最佳播種期通常在5月上中旬,5 cm土層溫度穩定在10~12 ℃時即可播種,播種量以15~22 kg/hm2為宜,保苗數的確定需要根據品種特性、土壤肥力,以及排灌條件綜合考慮。通常而言,早熟品種保苗數以75萬株/hm2為宜,晚熟品種以60萬株/hm2較為合適。播種以穴播和條播最為常用,有時也會選用撒播方式進行。由于糜子種子較小,因而播種不能過深,過深則影響出苗時間,導致苗弱;如果播種過淺,種子則容易落干或出苗不齊,影響苗根系生長。因此,最佳播種深度為3~4 cm。
4 嚴格管理,及時追肥
4.1 定苗壓青苗
待糜子長至2 cm高時,可適時松土間苗,除草定苗需在幼苗長至3 cm高時及時進行,間苗不及時將嚴重影響后期產量。根據試驗數據結果顯示,如苗高超過3 cm,間苗推遲7 d則將減產10%以上,由此可見,及時間苗是關鍵。定苗時需要注意盡量留足苗量,以免造成后期缺苗問題。此外,間苗后,可用石磙壓青苗1次,或進行人工踩苗1遍,壓青苗有利于蹲苗,促進苗健壯生長。
4.2 除草培土
由于糜子苗期較長,容易出現雜草叢生問題,雜草與幼苗爭搶肥料、光照資源,進而影響幼苗生長發育。因此,待幼苗出齊時進行首次中耕除草,第2次中耕在間苗時進行,第3次則應在拔節前后進行。中耕深度以頭遍淺、二遍深、三遍稍淺為宜[4]。
4.3 追肥
拔節期是糜子追肥的重要時期,以追施尿素為主,追肥量以100~150 kg/hm2較為合適。此外,在糜子挑旗和灌漿期間,噴施少量的0.2%磷酸二氫鉀,利于糜子的膨大與早熟。
5 蟲害防治
近幾年種植過程中糜子發生的蟲害主要有吸漿蟲、鉆心蟲和黏蟲。吸漿蟲多發于糜子抽穗后開花前,可施用林丹粉22.5 kg/hm2進行防治。鉆心蟲則多發于糜子苗期,可采用2.5%敵百蟲粉劑噴施防治。如有黏蟲發生,可選用吡蟲啉進行防治。
6 適時收獲,入庫儲藏
由于同一株糜子的上、中、下部位籽粒成熟期存在差異,為此,應當適時收獲。最佳收獲時期為9月上中旬,以穗基部籽粒可用指甲劃破、籽粒變硬、麩皮變黃時最佳。而收獲過早,其青粒比例較大,影響千粒重;如收獲過晚,則易受到風災影響,導致過多落粒[5]。收獲后及時打場、脫粒、曬干和揚凈,置于陰涼干燥處入倉貯存。
7 參考文獻
[1] 劉永強,徐萬里.鎮原縣旱地麥后復種糜子高產栽培技術[J].吉林農業,2015(19):104.
[2] 王麗梅,辛文鳳,張貴平,等.青岡縣綠色小雜糧糜子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6(12):53.
[3] 楊富,楊如達,李海.晉北地區糜子優質高產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14(4):213-215.
[4] 韋廣勇.無公害糜子高產栽培技術[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4(4):4.
[5] 賀利兵,淡振榮,李建軍.府谷縣糜子優質豐產栽培技術[J].陜西農業科學,2014,60(1):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