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茹+陳建平+陳瑞華+王永慧+高進+施慶華+王海洋
摘要 通過對羊角椒與鮮食蠶豆在設施條件下栽培技術的研究,總結了大棚羊角椒與鮮食蠶豆輪作的茬口安排、移栽密度、棚膜管理、水肥管理、病蟲害管理及控旺技術等早熟高產栽培技術,以期獲得早熟和高產羊角椒與鮮食蠶豆。
關鍵詞 羊角椒;鮮食蠶豆;大棚;輪作栽培;技術規程
中圖分類號 S641.3;S643.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01-0063-01
Early High-efficient Cultivation Techniques for Crop Rotation of Alstonia Pepper and Fresh Bean in Greenhouse
SUN Yan-ru 1 CHEN Jian-ping 1 CHEN Rui-hua 2 WANG Yong-hui 1 GAO Jin 1 SHI Qing-hua 1 WANG Hai-yang 1
(1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in Coastal Saline Land Agricultural Experiment Station Scientific Observation and Jiangsu Coastal Area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Yancheng Jiangsu 224002; 2 Red Alstonia pepper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 of Yandong Town,Tinghu District in Yancheng City)
Abstract Through researched on the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alstonia pepper and fresh bean in greenhouse,the paper summarized early high-efficient cultivation techniques,including the appropriate stubble arrangement,transplanting density,film management,management of water and fertilizer,pest management and technique of vigorous growth control,in order to obtain cultivation technique of early maturity and high yield.
Key words alstonia pepper;fresh bean;greenhouse;crop rotation;technical specification
1 適用范圍
1.1 適用區域
此規程適用于設施栽培條件。
1.2 適用品種
適用于杭椒1號、長香1號等江浙一代保護地栽培羊角椒品種,蠶豆品種選擇產量高、品質優的通鮮2號、意大利超級6號等。
1.3 適用茬口或范圍
此規程適用于設施條件,特別適用于羊角椒收獲后一些空閑養地或種植一些效益不高的青菜、蘿卜的大棚,或是種植品種相對單一、大量使用化肥、過分密植等原因,造成了土壤次生鹽漬化、病害加重等連作障礙的地塊。
2 目標產量
此規程目標產量為羊角椒37.5 t/hm2以上、蠶豆15 t/hm2以上。
3 羊角椒栽培技術規程
3.1 移栽
由于前茬作物為蠶豆,蠶豆是豆科綠肥,秸稈還田可提高土壤養分含量。因此,羊角椒移栽前可減少肥料施用量,一般施腐熟農家肥12~15 t/hm2、復合肥75 t/hm2。
待羊角椒幼苗真葉為8~10片時可定植移栽,寬窄行種植,大行100~120 cm、小行60~70 cm,羊角椒移栽株距38~42 cm,種植密度45 000~75 000株/hm2,定植后澆足定根水。羊角椒移栽時期為2—3月,收獲期為5—8月,8月底采收結束。
3.2 田間管理
羊角椒移栽活棵后進行1次追肥,施用復合肥75~150 kg/hm2。到第1次采收嫩椒前,根據羊角椒生長情況,再追施1~2次速效氮肥。以后每采收1次,用復合肥150 kg/hm2+尿素37.5 kg/hm2兌水1 500 kg/hm2進行澆施[1]。
3.3 摘除側芽
為有效提高羊角椒產量,減少養分消耗,促進羊角椒頂部生長,應摘除第一分叉以下的側芽和第一托花。視羊角椒生長與掛果情況,對第3~4層萌發的枝條適當打杈[1]。
3.4 病蟲害防治
羊角椒病害主要是疫病、病毒病、炭疽病等。高溫高濕的環境容易導致疫病發生,應加強排水。發病時可選用7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每隔7~10 d噴施1次。病毒病主要由高溫引起,若田間干旱則會加重病情,在病毒病發病初期應選用20%病毒400~600倍液進行噴霧。羊角椒蟲害主要是蚜蟲、薊馬,可用10%萬里紅2 000倍液噴霧,重點噴葉背[2]。
4 蠶豆栽培技術規程
4.1 移栽
羊角椒收獲清茬后,8月底至12月移栽春化處理過的蠶豆芽苗。移栽密度22 500~30 000株/hm2,栽茬越早,密度越稀,蠶豆移栽株距30~35 cm。移栽后滴灌或澆水2~3 d,澆水量為40~50 mL/株。移栽時最好覆地膜,以防雜草。
4.2 溫度調控
第1次架膜在10月底進行,第2次架膜在氣溫低于0 ℃且棚內開始現蕾時(12月中下旬)進行。
如是連棟大棚且在10月底移栽的,在大棚頂部加蓋遮陽網,并掀起裙膜通風;如是單棟大棚,可移去大棚,確保棚內氣溫低于30 ℃。待旬平均氣溫低于15 ℃時,覆蓋薄膜,白天保持大棚兩頭通風;當氣溫低于0 ℃時,蠶豆種植行搭蓋二棚增溫,確保冬季棚內鮮食蠶豆結莢溫度在20~22 ℃之間,注意控制棚內溫度不超過25 ℃。待來年2月中旬最高溫度穩 定>10 ℃時,去除棚內2層膜,白天開啟膜棚向陽面通風口;當棚內氣溫超30 ℃或棚內溫度和棚外溫度持平時,掀起裙膜通風并且夜間全開啟通風[3-4]。
4.3 肥水管理
拓寬棚外排水溝,其溝寬與溝深分別達到30、40 cm。注意通風降濕,中、大雨量時要防止棚外腳溝內滯留水滲透入棚;3月底至4上旬棚內蠶豆采莢期內,若出現短時間旱象威脅,適時滴灌潤土1~2次。清茬整地時,施用過磷酸鈣375~450 kg/hm2作基肥,開花后施尿素150~225 kg/hm2作結莢肥。后期的追肥可根據長勢并結合殺菌防病、防治蟲害一起施用,防止早衰,以葉面肥為主。
4.4 病蟲害防治
4.4.1 病害。蟲害引起的病害主要是蚜蟲(黑蚜、綠蚜蟲)、灰飛虱等引起的病毒病;低溫高濕、高溫高濕引起的病害主要為根/莖腐病、灰霉病、霜霉病及赤斑病。
4.4.2 蟲害。蚜蟲(黑蚜/綠蚜蟲)、灰飛虱、潛葉蠅、蝸牛、斜紋夜蛾的幼蟲、盲蝽象等。
4.4.3 防治方法。病毒病:用20%鹽酸嗎啉胍乙酸銅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噴霧,每隔7~10 d噴1次;灰霉病、霜霉病:用40%嘧霉胺懸浮劑、72%霜脲錳鋅(克抗靈)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噴霧,每隔7~10 d噴1次;蚜蟲: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 000~4 000倍液噴霧,每隔10~15 d噴1次。
4.5 控高防旺
活棵后,摘除主莖頂心,以促進分枝生長。蠶豆生長期間,注意疏枝控高,確保株高控制在80 cm以下,分枝數在8個以下。蠶豆進入開花期,待花序達7~8個時,及時摘除蠶豆頂心,防止營養生長過旺、生殖生長不足、落花落果嚴重[5]。另外,蠶豆對除草劑敏感,不宜使用化學除草劑進行防草。
4.6 采收
當青豆莢生長至不可移動時即可采摘,不可過早或過晚,以防影響蠶豆的商品性。鮮食蠶豆采收結束后,其秸稈可還田作羊角椒基肥。
5 參考文獻
[1] 陳貴銀.辣椒新品種“杭椒一號”的特征特性及溫室大棚栽培技術[J].福建農業科技,2010(6):47-48.
[2] 吳鐘晗.“杭椒1號”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2011(6):38.
[3] 陳建平,孫艷茹,施慶華,等.一種大棚羊角椒與鮮食蠶豆輪作早熟高效種植方法[P].中國:201610117093.5,2016-03-02.
[4] 吳春芳,卞曉春,劉水東.鮮食蠶豆人工春化設施高效栽培技術[J].上海農業科技,2016(4):83-93.
[5] 孫艷茹,陳建平,王新星,等.一種蠶豆“七八式”高產高效管理方法[P].中國:201710366619.8,2017-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