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元+戴惠忠+史鋒厚+浦云良

摘要 本文以珍貴樹種紅豆樹為研究對象,對紅豆樹的生物學特性及利用價值、紅豆樹樹木文化進行簡述,對江蘇省現存紅豆樹古樹名木的數量、保存地點、生長情況等進行調查,重點對現有古樹名木保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古樹名木的保護措施和建議,以期為古樹名木保護提供參考。
關鍵詞 紅豆樹;古樹名木;保護措施;江蘇省
中圖分類號 S718.5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01-0148-02
紅豆樹(Ormosia hosiei Hemsl. et Wils.)為豆科蝶形花亞科紅豆樹屬植物,又名何氏紅豆、鄂西紅豆、江陰紅豆,為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2]。紅豆樹是紅豆樹屬中分布緯度最北的種,曾自然分布于福建、廣東、廣西、湖北、四川、浙江、陜西南部、江蘇南部等地[3],但目前自然群落保留較少,江蘇省蘇南地區栽培紅豆樹歷史悠久,常熟、江陰、張家港等地現保留紅豆樹古樹名木8株。現對江蘇省保存的紅豆樹古樹名木調查情況以及保護措施進行簡述。
1 紅豆樹的生物學特性及利用價值
江蘇省內紅豆樹為落葉喬木,樹皮灰綠色,平滑。小枝綠色;奇數羽狀復葉,小葉多為2對,互生或對生,薄革質,卵形或卵狀橢圓形,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圓形或闊楔形,側脈8~10對。紅豆樹結實存在嚴重的“大小年”現象,常間隔10多年甚至20多年開花結實1次,開花時花期4—5月,果實10—11月成熟。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長15~20 cm,下垂;花疏,有香氣;花冠白色或淡紅色。莢果近圓形,扁平,先端有短喙,果瓣近革質,褐色,有種子1~2粒。種子近圓形或橢圓形,種皮鮮紅光亮。
紅豆樹具有重要的材用、藥用和園林綠化價值,并具有深厚的情愛相思寓意[1]。紅豆樹木材被稱為花櫚木,堅硬細致,紋理美麗,有光澤,心材耐腐,為優良的木雕工藝及高級家具、特種裝飾、鑲嵌等名貴用材。其種子、根、皮、莖、葉均可入藥,主治跌打損傷、風濕關節炎及無名腫毒。紅豆樹樹姿優美,樹冠濃蔭覆地,可用作庭園綠化和行道樹。2016年,紅豆樹已經被江蘇省列為一般推薦珍貴造林樹種[4]。
紅豆樹具有濃厚的文化價值,其種子鮮紅亮麗,色彩歷久不變,常用來贈送親友,以寄思念之情,自古以來都將其作為情愛相思的象征之物,歷史文人留下眾多詩作,以唐朝“詩佛”王維的《相思》為代表,至今讀來,仍讓人意猶未盡,頗為深刻。江蘇省內現保存100年以上的紅豆樹多具有古樹和名木雙重身份,樹木文化淵源,且與蘇南地區人文歷史相交融。如江陰市顧山鎮紅豆樹相傳為梁武帝長子昭明太子蕭統所植;蘇州市姑蘇區紅豆樹種植點為明代庚辰科長洲縣進士吳之佳住宅;常熟市白茆芙蓉村“紅豆山莊”里的紅豆樹植于明嘉靖末年,該樹因錢謙益和柳如是而聞名于世;報慈浜橋的紅豆樹種植于“半畝園”的“舊山樓”;曾趙園紅豆樹傳為明代萬歷年間監察御史錢岱手植,為錢岱所筑園林“小輞川”遺物;常熟市美術館內紅豆樹種植點原址為西門大街157號,為錢岱“四堂”故居。古樹青翠,見證了歷史的變遷,與當地文化融為一體。
2 江蘇省紅豆樹古樹名木資源概況
對江蘇省紅豆樹古樹名木進行清查,核實現有古樹名木8株,包括常熟市曾趙園1株、美術館1株、古里鎮白茆芙蓉村1株、虞山公園1株、報慈浜橋1株,無錫江陰市顧山鎮鎮政府1株,張家港市鳳凰鎮支山村1株,蘇州市姑蘇區蘇州教工活動中心1株(瀕死)。各單株基本情況見表1。
3 古樹名木保護存在的問題
江蘇省紅豆樹古樹名木所在地林業或園林部門對于紅豆樹的保護均較為重視,對古樹名木均進行了一定保護,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一是雷擊、病蟲害等原因導致樹干受損,出現樹干傷皮或樹干中空問題。該問題表現在常熟市曾趙園、古里鎮白茆芙蓉村、江陰市顧山鎮、蘇州姑蘇區4株古樹上,尤以蘇州市姑蘇區紅豆樹古樹最為明顯,該樹樹干基部嚴重中空、樹皮脫落,樹勢極差,已經處于瀕死狀態。二是樹池修建較小,樹池周邊水泥硬化,影響根系呼吸,導致樹木長勢逐漸衰弱。該問題存在于常熟市報慈浜橋、張家港市鳳凰鎮古樹。常熟市報慈浜橋紅豆樹樹池直徑為2.5 m,樹池外被水泥道路硬化、建筑垃圾堆放嚴重。張家港市鳳凰鎮古樹樹池距離樹干基部較近,樹池外側全部為水泥硬化路面。三是由于雨水沖刷等原因,導致樹干基部或根部裸露。若不修復,根系支撐力下降,將可能引起樹體傾倒;若裸露的樹干基部或根部發生病蟲害,將導致樹干、樹皮受損,樹干基部腐爛中空。該問題存在于常熟市曾趙園和常熟市美術館2株紅豆樹古樹上。
4 古樹名木保護措施
紅豆樹古樹名木應得到較好的保護,有針對性地開展保護工作對于古樹名木的生存和生長具有重要意義,相關保護措施和建議如下。
4.1 對受損樹木進行必要的修復救治
因雷擊或病蟲害等原因導致樹枝或樹干受損,應及時分類救治。對于斷枝部位可采用油漆涂抹,適當處理斷枝處,以促進傷口愈合;因斷枝導致的樹干中空,應及時清理樹洞,并填充水泥,防止雨水侵蝕引起樹干腐爛;樹皮損傷嚴重的部位可采用植皮或水泥封閉受損樹皮,防止樹皮損傷加劇;對于病蟲害侵蝕導致樹干或樹皮損傷的,應及時清除病蟲害,并做好樹干、樹皮救治工作。
4.2 科學修建樹池
樹冠滴水線范圍內禁止水泥硬化或板材鋪裝。樹木樹冠滴水線垂直土壤范圍內分布有大量的樹木根系,根系是樹木吸收營養和水分的主要部位,根部土壤不透氣或積水將影響樹木生長。修建樹池應具有較大的范圍并保留必要的排水口,以利于根系呼吸和避免根系長時間浸水。對于種植于院落內或不臨街、不臨路的古樹,也可不修建樹池,而種植低矮灌木或鋪設草坪,既美觀又可促進樹木根系生長。
4.3 適時適量堆土
樹木根部裸露應及時適量堆土,防止樹木倒伏,并防止病蟲害侵蝕樹干基部而導致樹干中空。樹干基部或根部裸露產生的原因可能由于雨水長期沖刷,或因病蟲害傷皮而引起樹干基部受到雨水侵蝕而出現空洞。在裸露的樹干基部或根部適量堆土可防止雨水繼續沖刷,避免因根系支撐不穩而導致樹干傾斜或倒伏。堆土應選擇肥沃、疏松、無摻拌建筑垃圾的土壤,既可以保護根部,又可以提高土壤中的養分含量供根系吸收。
4.4 搭建樹木支架、架設避雷針,防止樹木再次受損
古樹樹齡較長,由于生長環境變化或自然災害等原因引起樹勢衰弱、根系支撐力下降,可能出現樹體傾斜或倒伏問題,為避免古樹傾倒,應搭建必要的支架。對于樹體高大且種植于空曠地的樹木應架設避雷針,防止雷擊損傷古樹樹體。針對上述問題,常熟市古里鎮白茆芙蓉村紅豆樹古樹保護已經采取了應對措施,搭建了鋼管支架并架設了避雷針。
5 結語
紅豆樹為紅豆樹屬中自然分布最北的種,其樹勢優雅、材質優良且具有藥用價值,可用作城鄉綠化和珍貴用材,極具開發潛力。蘇南地區曾為紅豆樹自然分布區,現僅存少量種植樹木,但種植歷史悠久,現存100年以上古樹8株,古樹多與當地人文歷史相聯系,古樹與名木復合身份使得對其保護更具意義。紅豆樹古樹名木所在地對于其保護較為重視,開展了相應的保護和救護工作,但具體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需制訂更加科學、有效、有針對性的保護措施,以使保護措施對樹木生長和生存更具有促進意義。古樹名木的保護是樹木、生態、人文、歷史等有機結合的行為,保護紅豆樹古樹名木可以延長古樹壽命、增強樹木生命力、延續蘇南地區悠久的人文歷史,保護古樹名木就是保護歷史、保護文化。
6 參考文獻
[1] 中國樹木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樹木志.第二卷[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5.
[2] 于永福.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工作的里程碑:《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出臺[J].植物雜志,1999(5):4-11.
[3] 林鴻榮.‘南國紅豆考辨[J].中國農史,1999(2):54-58.
[4] 江蘇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江蘇省珍貴用材樹種培育行動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蘇政辦發[2016]121號)[Z].2016-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