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蘆
摘要 本文結合1959—2008年駐馬店市逐月氣溫資料,分析了駐馬店市氣溫變化特征,探討了駐馬店市氣候變暖對農業的影響,并提出駐馬店市應對氣候變暖的措施,以確保農業高產豐收,提升農民的經濟收入水平。
關鍵詞 氣候變暖;氣溫;農業;影響;措施;河南駐馬店
中圖分類號 P468.0+21;S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01-0208-01
全球氣候變暖使農業生態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直接影響農作物的種植結構和產生。近年來,駐馬店境內干旱、洪澇、高溫、冰雹等氣象災害頻發,不利于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本文利用1959—2008年駐馬店市逐月氣溫資料,分析氣候變暖趨勢及對農業的影響,以期提出科學有效的應對措施,指導農業生產,減少災害性天氣對農業造成的損失[1]。
1 氣溫變化特征
1.1 年平均氣溫
1959—2008年駐馬店市平均氣溫為15.0 ℃,氣候傾向率為0.17 ℃/10年,年平均氣溫呈上升趨勢。其中,20世紀60—70年代平均氣溫距平波動變化;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中期平均氣溫下降趨勢明顯;90年代末期至21世紀平均氣溫逐漸上升;進入21世紀后平均氣溫明顯上升;近50 年駐馬店市氣溫距平變化趨勢系數為0.411,通過0.01顯著性水平檢驗,由此說明1959—2008年駐馬店市升溫趨勢明顯。
1.2 季平均氣溫
由1959—2008年駐馬店市四季氣溫距平變化趨勢可知,夏季平均氣溫呈下降趨勢,春季、秋季、冬季平均氣溫均呈逐年上升趨勢。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氣候傾向率分別為0.39、-0.14、0.21、0.23 ℃/10年,春季增溫最顯著,其次是冬季和秋季,比年平均氣溫增幅大。通過分析四季增溫趨勢系數可知,春季平均氣溫通過0.001顯著性水平檢驗;冬季和秋季的平均氣溫通過0.05顯著性水平檢驗,在年平均氣溫增溫過程中貢獻較大;夏季平均氣溫通過0.01顯著性水平檢驗,說明夏季降溫幅度明顯。
1.3 年代際平均氣溫
20世紀60年代駐馬店市氣溫逐漸下降,90年代氣溫開始逐漸回升,進入21世紀后增溫趨勢更為顯著,比多年平均氣溫增加0.6 ℃。四季平均氣溫年代際變化趨勢基本與年平均氣溫變化趨勢一致,氣溫均先下降后逐漸上升,但是在對年代際氣溫變化貢獻上存在一定差異。年平均氣溫與春季、秋季、冬季平均氣溫變化趨勢基本一致,20世紀90年代后冬季的升溫趨勢更加顯著;夏季從60年代開始都屬高溫期,70—80年代屬低溫期,90年代后平均氣溫與近50年平均氣溫基本持平,說明夏季氣溫對平均氣溫變暖起到削弱作用。
2 氣候變暖對農業的影響
2.1 改變農業生產布局
通過分析1959—2008年駐馬店市年、季及年代際氣溫變化特征,發現駐馬店市的氣候變暖趨勢明顯。在氣候變暖大背景下,≥10 ℃持續日數不斷增加,駐馬店境內種植農作物區也會發生變化,農作物北移。此外,氣候變暖還會影響駐馬店市農作物品種搭配,晚熟農作物種植面積增加。
2.2 增強農業生產不穩定性
氣候變暖,干旱和高溫天氣日數增多,對農作物正常生長發育都極為不利,會使農業病蟲害的發生和傳播面積增大,為雜草的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駐馬店市境內小麥、玉米、大豆、花生等農作物均受到高溫天氣影響而出現減產。
2.3 增加農業成本投資
駐馬店市地處亞熱帶與暖溫帶過渡地帶,位于黃淮平原南部,夏季常出現暴雨天氣和季節性高溫天氣。因極端災害性天氣造成的危害不斷加重,提前做好防災減災,增加了農業成本。氣溫升高還會增加干旱頻率,農作物根部吸收微生物的能力下降,此時需增加田間施肥量,增加農業投資成本。
2.4 加劇農業病蟲害
近年來,駐馬店市冬季增溫顯著,暖冬的出現為越冬害蟲和蟲卵提供了有利條件,提高病蟲害存活率,出現持續性常發病蟲害,潛在和次要病蟲害數量增加。病蟲害自身抗藥性能增加,嚴重影響著農作物正常生長發育,農業病蟲害在小麥和棉花種植區內表現明顯。
3 應對措施
3.1 調整農業布局和結構
應結合駐馬店氣候變化趨勢,對現有農業結構和布局進行調整,將氣候變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降到最低[2]。針對未來溫度、水分、光照等變化趨勢進行深度分析,調整農業結構和作物品種,選育和培育抗逆品種,并綜合防災減災和穩產高產技術措施,以確保糧食穩產增產[3]。
3.2 加強氣象預報預警系統建設
利用科學合理方法,綜合運用衛星、雷達及自動氣象站觀測資料,加強數值天氣預報應用,建立健全現代化氣象服務網絡系統,不斷提升駐馬店市氣象局對災害性天氣短期預報準確率,增強針對關鍵農事季節及具體農業生產活動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和評估能力[4]。
3.3 加強與農業部門溝通協作
駐馬店市氣象部門應與當地的農業部門加強溝通協作,建立健全信息溝通機制,實現信息與資源成果共享。此外,氣象部門應加強與農業部門會商,加強農情和氣候趨勢分析和判斷,針對氣象災害、農業重大病蟲害及土壤墑情等開展小氣候區域監測,以利于追蹤和反饋,并根據農作物生長發育和病蟲害情況制訂科學合理的農業生產管理措施,幫助農民做好災害天氣防御,降低氣象災害對農業造成的損失。
4 參考文獻
[1] 杜靈通,宋乃平,王磊,等.近30a氣候變暖對寧夏植被的影響[J].自然資源學報,2015(12):2095-2106.
[2] 張可慧. 全球氣候變暖對京津冀地區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影響及防災減災對策[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1,25(10):122-125.
[3] 周曙東,周文魁,朱紅根,等.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及應對措施[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0(1):34-39.
[4] 郭明順,謝立勇,曹敏建,等.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和農村發展的影響與對策[J].農業經濟,2008(1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