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凌云+孫廣仲+楊力+金鑫
摘要 稻田綜合種養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一項重要措施。針對近年來鹽城市鹽都區稻田綜合種養的發展現狀,從行政推進、技術跟進、產業促進3個方面對促進稻田綜合種養的發展進行了思考和探索,以期為稻田綜合種養模式的推廣提供參考。
關鍵詞 稻田綜合種養;行政推進;技術跟進;產業促進;江蘇鹽城;鹽都區
中圖分類號 S964.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01-0267-02
近年來,鹽城市鹽都區積極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和農業供給側結構調整戰略,按照“因地制宜,適度規模,市場先行,種養共贏”的原則,積極推進稻田綜合種養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6年全區累計推廣266.7 hm2,較2005年增加1倍;且種養模式較多,也出現了多個規模在6.7 hm2以上的種養典型。七星農場千畝稻田綜合種養基地為2016年全市秋播農業結構調整會議提供了觀摩現場,并且得到了與會領導的一致好評;通過稻田綜合種養優質稻米轉換率比例達30%以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較好。
1 行政推進是發展稻田綜合種養的重要前提
稻田養殖模式在鹽城市鹽都區已有30多年的發展歷史,雖然不是新生事物,但在新形勢下該模式的推進仍面臨著許多矛盾和困難,其制約因素較多。目前,鹽都區稻田綜合種養發展速度較慢,成熟的典型較少,需要行政引擎發動,起步前行。
1.1 明確用地規范
江蘇省雖然在2016年一號文件中明確提出了推進稻田綜合種養的相關要求,但因稻田綜合種養需開挖養殖圍溝,部分改變耕地現狀,加之實施稻田綜合種養的匡口中水稻種植面積占總面積的比例暫無權威規定,國土部門在土地利用監管上往往無法判斷是否違規,一般先通知停止施工,這就影響了項目推進。同時,用于基礎設施建設的倉儲、機庫等用地問題難以解決[1]。基本農田保護這個限制因素使得各地在推進過程中小心翼翼。只有解決好這個關鍵問題,稻田養殖才會有較大面積的發展。建議省級農業和國土部門聯合制定實施細則,明確用地規范,重點明確養殖圍溝可占用整個稻田面積的比例等。同時,各級農業部門也要加強與國土部門的聯系溝通,爭取對發展稻田綜合種養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1.2 明確扶持政策
除一些在外創業有成、有一定資金實力和已有養殖基礎的經營者外,如無財政項目資金扶持,一般新型經營主體都難以承擔前期基礎設施建設、水利改造、防逃防盜設施建設等資金籌措壓力和種養風險。盡管鹽都區區委出臺了扶持政策,對稻田綜合種養規模達13.3 hm2以上的經營戶獎補5萬元,但推進速度仍然緩慢。為此,在政策扶持上需要繼續加大力度。一是繼續組織實施“江蘇省稻田綜合種養試點”項目,在原有基礎上擴大試點范圍,加大了扶持力度。二是在政策許可的范圍內,統籌整合國土、水利、農業開發等涉農項目資金,在稻田綜合種養農田基礎設施建設上進行適當傾斜。三是各級政府設立稻田綜合種養推進專項獎補資金,對達到補助標準的示范基地,按一定的補助標準落實“以獎代補”政策。四是積極爭取金融部門在涉農貸款和農經系統的政策性融資擔保上,為稻田綜合種養示范推廣提供穩定的資金支持。
1.3 明確目標考核
目前,基層干群對稻田綜合種養認識不到位,絕大多數新型經營主體對發展稻田綜合種養處于觀望態度,仍滿足于目前低投入、低效益的常規稻麥種植或投入較多、市場風險較大的單純的提水養殖,試點的積極性不高,不敢、不想也不愿發展。少數經營主體以流轉土地開展稻田綜合種養為名,準備1~2年后轉為純從事提水螃蟹養殖,而不考慮稻田綜合種養。在各級黨委政府對稻田綜合種養示范高度推進的情況下,鎮村干部要解放思想,強化行政推動,引導群眾特別是新型經營主體積極示范。一是加強宣傳。在電視、報紙、網絡上大力宣傳稻田綜合種養對于推進供給側結構調整、改善生態環境、提升產品品質、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性;借助媒體對現有成功典型的經驗進行宣傳報道,營造良好的氛圍,并組織基層干群特別是一些有發展意向的新型經營主體進行考察觀摩,增強感性認識,提高參與的積極性,從而推動稻田綜合種養的示范擴展。二是加強規劃。因地制宜規劃稻田綜合種養示范區,明確實施規模、主推模式和管理機理。鼓勵、引導新型經營主體組建專業合作社,并且通過土地流轉、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不斷擴大生產經營規模;把示范區建設與其他項目實施、休閑觀光農業建設和特色鄉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三是強化考核。把發展稻田綜合種養列入糧食生產考核內容中去,列入當前農業供給側結構調整的考核指標中去[2]。
2 技術跟進是發展稻田綜合種養的關鍵因素
2.1 多層面開展技術研究
一是研究稻田綜合種養條件下的水稻種植技術。重點研究水稻栽插密度和肥水施用技術。水稻種植密度的選擇既要力爭高產需求,又要保證魚、蝦、蟹的正常生長和活動的空間。肥料施用要研究肥料的種類及施用的時間和數量;水漿管理主要研究如何科學擱田而不影響水產品的健康生長。二是研究養殖技術。重點研究水草種植和放養技術。水草種植技術上主要研究水草混合種植的比例和種植密度等,在放養上主要研究放養數量、投喂飼料的數量和時間節點等,通過研究實現最佳配比。三是研究優質種養技術。水稻除草、穗頸稻瘟病是防治難點,防治不力會影響種養質量,特別是作為有機稻米,種植品質難以保證。重點研究生物防治技術、物理防治技術及生態防治技術,研究藥物防治的種類和使用方法。四是研究機械收種技術。一般稻田綜合種養的水稻不能直播,重點要研究機插秧和拋秧技術,包括適宜的品種、植株的高度、密度和水漿管理的配套技術等[3]。五是研究多種種養模式。加強調查研究,不斷優化稻田綜合種養模式,逐步形成適合本地發展、適應市場需求、社會經濟效益較好的經營模式。通過試驗研究,逐步形成制定適合本地實際、簡便易行、操作方便的稻田綜合種養技術規程,目前已經參與制定《克氏原螯蝦稻田養殖技術規程》,并成為市級地方標準。今后,還要逐步制定稻田育扣蟹、稻田養鴨等市級地方標準。endprint
2.2 多形式開展技術培訓
大多新型經營主體只對糧食種植技術和市場行情有所了解,而對水產養殖技術、特別是稻田綜合種養技術了解甚少。在水產養殖上,除區水產技術推廣站外,基層技術力量普遍薄弱,示范基地難以及時就近獲得高水平的技術指導和服務,很多種養、管護技術只能靠自學或在實踐中探索積累。要采取多種形式強化技術培訓。一是專家培訓搶入門。邀請各級水產專家和稻漁復合種養專家,到鹽都區開展專題技術培訓,擴大稻田綜合種養的知曉度和參與度。二是現場培訓拓眼界。組織種養經營主體去安徽省全椒縣、湖北潛江縣和淮安盱眙縣等參觀學習,并組織去本市建湖、東臺等縣(市)和鹽都區七星現代化農場等區內規模種養戶參觀學習,借鑒學習成功經驗,加強示范推廣,擴大示范帶動效應。三是大戶培訓增信心。定期邀請部分成功的種養大戶,通過技術交流和稻田現場問答等形式現身說法、傳授技術和經驗,增強推進稻田綜合種養的信心和決心。
2.3 多部門開展技術指導
稻田綜合種養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專業較多,包括種植、水產、農機等,特別是水產種類較多,必須要加強多部門合作,開展系統性、專業性、高水平的技術指導和服務。一是農漁融合指導。在關鍵時刻,種植、水產技術推廣部門,不定期聯合開展稻田綜合種養技術指導工作。為新型經營主體和種養大戶提供基礎工程改造、選種育種、苗種放養、水質調控、病害防治等相關服務,同時要簡化技術操作程序,明確關鍵技術,不斷提高種養管理技術水平。二是機藝融合指導。一些稻田綜合種養示范戶,水稻種植和收獲往往靠人工進行,導致作業效率嚴重低下,成本居高不下,種養效益難以提升。要加強與農機部門合作,切實解決種養過程中水稻全程機械化作業的難題,同時也要完善水產養殖中增氧和捕撈機械的開發與應用,努力提升稻田種養效益。三是農氣融合指導。養殖的水產品易受臺風暴雨、極端高低溫等不利氣候影響,要加強與氣象部門合作,密切關注天氣變化,防止災害發生,降低災害損失[4]。
3 產業促進是發展稻田綜合種養的根本保證
3.1 提升產品質量層次
“吃得飽,更要吃得好”,這是農業供給側結構調整的宗旨。市場的競爭首先是質量的競爭,稻田綜合種養必須把產品質量放在首位。一是選用優質水源。稻田綜合種養,水是關鍵。沒有優質的水源,很難生產出優質的產品。選擇靠近河流、湖泊且水質相對較好的區域,如可在鹽都區的大縱湖、樓王等鄉鎮進行種養;并且實行健康種養,強化水質管理。二是選用優質品種。水稻品種要選用食味品質優良的南粳9108品種,積極示范揚農稻1號優質稻米新品種。選用有成熟技術、有成功經驗的品種進行養殖。三是選用低毒低殘留農藥。根據生產無公害、綠色和有機產品的市場需求,積極選用低毒、低殘留的農藥,有條件的要示范應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的方法,同時應精準用藥,減少用藥的次數和用藥量。另外,在肥料使用上也要控制化肥施用數量,積極應用綠肥和有機肥。
3.2 提升品牌建設水平
鹽都區稻米品牌不多,特別是種養品牌不多,已有品牌影響力也不夠。目前只有鹽都七星現代化農場稻鴨共作“七星谷”的稻米品牌,已獲得有機品牌認證,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要加強市場培育,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充分發揮品牌的溢價效應。一是強化品牌打造。通過政府推動和市場引導相結合的方法,鼓勵、引導骨干企業和新型經營主體著力打造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稻田綜合種養的生產和加工產品品牌,提升產品檔次,提高產品附加值。也可以利用區域公共品牌提升產品的知名度。二是強化品牌宣傳。要積極參加各種稻米博覽會、展銷會,推介種養品牌。同時要積極借鑒“七星谷”品牌宣傳的經驗,加大媒體宣傳力度,提高品牌社會認知度。三是強化品牌維護。對于生產、流通、加工、銷售產業鏈中各個環節的參與者,都要恪盡職守,自覺維護品牌形象。
3.3 提升市場營銷能力
目前,全區從事稻田綜合種養的主體主要以個人為主,占50%以上,企業僅占10%左右,缺乏技術、市場、管理等方面的集成優勢;鹽都區稻田育扣蟹一直以一家一戶為主,質量參差不齊,產量、售價差距較大,收益波動大。在有骨干企業參與和品牌打造的前提下,重點要加大營銷力度。一是實行訂單和訂制種植。要通過優良品牌優質產品,吸引中高端消費群體,實行訂單和訂制種植,培育穩定的客戶群,減少營銷費用,提高種養效益。二是加大網絡營銷力度。大力推行 O2O線上網店、線下實體店相結合銷售模式。三是積極探索專業銷售。主要采用品牌代理、建立專賣店和網上電商銷售等途徑,擴大產品銷量。
4 參考文獻
[1] 魏文燕,李良玉,唐洪,等.成都地區稻田綜合種養發展現狀和對策[J].水產科技情報,2017,44(2):99-102.
[2] 殷瑞鋒,朱澤聞,錢銀龍.湖北省潛江市稻田綜合種養經濟效益分析[J].中國農業會計,2016(10):9-11.
[3] 向君祖,姚華清.從周邊稻田綜合種養看龍山稻漁產業發展[J].基層農技推廣,2016,4(7):94-95.
[4] 李嘉堯,常東,李柏年,等.不同稻田綜合種養模式的成本效益分析[J].水產學報,2014,38(9):1431-143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