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時間的坐標上,新的一年又開始了。
如果把十年當做一個輪回,《科技創新與品牌》已經目睹和記錄著創新中國的足音走過了一輪讓人心潮澎湃的歲月。
在十年的時間里,科學技術已經完全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現在,科技的變化不是以年為單位來計算的,而是以分以秒為單位在改變我們的生活;科技的發展也不是以機械的技術進化為目標的,而是以人工智能的藍圖來描繪這個世界的發展節點。
毋庸置疑,中國已經走上了科技發展的快車道。
在習近平主席的2018年新年賀詞中,世界再次看到中國人民迸發出來的創造偉力:“慧眼”衛星遨游太空,C919大型客機飛上藍天,量子計算機研制成功,海水稻進行測產,首艘國產航母下水,“海翼”號深海滑翔機完成深海觀測,首次海域可燃冰試采成功,洋山四期自動化碼頭正式開港,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全線貫通,復興號奔馳在中國廣袤的大地上……
2017年,微信啟動頁面的一次“變臉”,引起不少外媒的注意。自2011年面世以來,微信一直將美國航天局的經典之作——一張名為“藍色彈珠”的地球圖片作為啟動頁面。而在9月25日至28日間,中國衛星風云四號拍攝的地球圖像悄然替而代之。
微信變換的是“中國視角”,映射的卻是中國科技的闊步向前。
太陽每天都是新的,而新的事物也能帶給世界前進的力量。創新,成為科技之于時代進步最偉大的注腳。
大音希聲,大道無形。
除了高精尖的項目,科技發展的趨勢更多的是你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一切服務于人,服務于生活。從出行、飲食到支付,2017的各項科技發展都潛移默化地影響、改善著人們的生活質量。滴滴、摩拜等共享的交通方式,改變了人們的出行習慣;支付寶、微信的電子支付發展,改變了人們的支付習慣;餓了么、百度等外賣平臺,改變了人們的餐飲習慣。
創新鐫刻于每一刻時代的坐標,創新也鐫刻于每一位公民生活的左右。很多人自我定義的幸福感已經替代傳統上對成功的財富與地位的定義,成為人們新的追求。這種幸福感,其中有一部分就來自于新生的技術改變傳統生活習慣的成就感,人們渴望生活的進步,而這種進步,就是時間的更迭和技術的更迭。
站在時間的坐標,新的起點已是令出槍響。
十九大報告指出的目標,到2035年,中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將大幅躍升,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提出的目標,是到2049年時使中國成為世界科技強國。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唯有創新,不負夢想,不負時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