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萱
很久以前,我曾斷斷續續看過電視劇《末代皇帝》,對愛新覺羅·溥儀的印象非常不好,有點蔑視、有點厭惡、有點憎恨,認為他是沒落的皇族,腐朽的代表,可恨的賣國賊。
今天,讀了同學寫的《末代皇帝》影評,得知這部電影以客觀的視角,拍攝了溥儀的人生軌跡,不夸大、不渲染、不恐怖、也不悲慘,卻讓同學對溥儀的印象徹底改變。我便迫不及待地點開觀看,且一看就是兩遍。
整部電影采用回憶的方式,以溥儀作為戰犯,在監獄接受勞動改造為主線,插入了他這一生的經歷。
影片由意大利導演貝托魯奇執導,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用簡單的平鋪直敘,客觀地展現了末代皇帝溥儀的戲劇人生。橫掃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等九項大獎。影片沒有濃墨重彩的渲染,卻有股返璞歸真,直達人心的震撼力。
1908年,年僅三歲的溥儀,被慈禧一紙詔令強行帶入皇宮,成為皇帝。然而貴為天子的溥儀,腦海里只有一個念頭:回家。
影片共有四個要回家的鏡頭,最讓人心痛地是第四個:正在寢宮內邊洗澡,邊開心地朝著太監潑水的幼小溥儀,突然看見寢宮外從遠處走來的奶媽,他立刻光溜溜地跑出澡盆,撲進奶媽懷里哭著說:“二嬤,我要回家,我要回家,我要回家......”
這個鏡頭將幼小的溥儀那種悲傷、無助及對家的思念表達地淋漓盡致,使人對貴為皇帝的溥儀頓生憐憫。
然而:一入宮墻深似海。
紫禁城——禁住了溥儀的身體,也改變了他一生的軌跡。
歷史的車輪很快來到民國時期。
當親眼看到坐著汽車的大總統時,這個偶爾還會吃奶的少年皇帝,想起了自己的二嬤。卻不料二嬤已被逼離開自己。
看著那個小小的身影在偌大的皇宮大院內奔跑著,呼喊著,追趕著二嬤的時候,那種孤獨,無奈,悲哀的情緒被無限放大。皇宮如同諾大的命運之手,把他玩弄于孤掌之中。
這是他的第二次離別,與母親的離別,身不由己的離別。此時,他不再是一個萬人之上的皇帝,而是一個純粹的孩子,一個又一次被迫離開母親的孩子。
1919年,十四歲的溥儀有了自己的新老師——英格蘭籍軍官莊士敦。
莊士敦的到來,為小皇帝的枯燥生活增添了一抹色彩。他教授溥儀數學、英語、地理、歷史......他給皇帝帶來了英美雜志,讓溥儀在封閉的皇宮里有了了解世界的機會。
然而,作為末代皇帝的溥儀,始終是沒有自由與靈魂的傀儡。
即使生母離世,他也不能走出宮門一步。
從小就注定身不由己的他,在妻子的選擇上,同樣沒有做主的權力。
莊士敦同情、憐惜這個沒有自由、沒有靈魂的末代皇帝。在溥儀被軍閥逼迫離宮時,還一度想幫他向英國政府求取依靠。可是造化弄人,英政府沒有接這個燙手山芋,卻被不懷好意的日本利用。
1931年日本占領滿洲里之后,身在天津的溥儀,幼稚的以為自己可以利用日本人,去滿洲復辟他的帝國。他天真地以為:“滿洲國皇帝和日本天皇是平等的”“尊重意味著平等和獨立”“滿洲國不是殖民地。”
殊不知他只是日本人的提線木偶,一個傀儡皇帝,一個真正的賣國賊。在他的傀儡政權下,日本人在東北用活人做細菌試驗;制造鴉片資助對華的侵略戰爭,致使幾百萬人吸毒成癮。
1945年日本投降后,溥儀逃亡過程中被蘇聯紅軍俘虜,帶到蘇聯關押了五年。直到新中國成立后,于1950年8月被押解回國,在撫順戰犯管理所學習、改造。
牢房內的溥儀,許是因為害怕受到懲罰,從內心拒絕坦白所犯下的罪行。直到監獄組織戰犯看日軍侵華紀錄片時,看到日本對中國百姓犯下的丑惡罪行——轟炸上海,南京大屠殺,活人細菌試驗......至此,他好似如夢初醒一般,巨大的沖擊讓他人性中那僅存的善良開始覺醒,從此洗心革面。
1959年,五十四歲的溥儀得到最高人民法院的特赦令,離開關押了十年的監獄。過上了真正屬于自己的,難得的、正常人的寧靜生活。
1967年,病逝于北京。
影片中最觸動人內心的,是他被日本要挾利用的場景:日本間諜用“民國軍隊挖了他的祖墳,民國軍隊對日本侵略滿洲不抵抗。”挑起了他“中國已經背棄了我”的仇恨心理,借助他對國民黨政府的報復心,扶持他當上滿洲國皇帝。
卻在他去日本訪問的時候,收繳了他手下所有衛士的武器,換掉了他的總理大臣。
妻子婉容也成了日本人控制他的工具:被間諜引誘吸食鴉片成癮;被設計與溥儀司機私通導致懷孕,借此強迫他簽下了更換總理大臣的決議。
看到日本鬼子拿到溥儀被逼簽下的決議,狂妄地叫囂著“大和民族是世界上最神圣的民族,我們要占領中國、香港、印度支那、新加坡......大東亞屬于我們。”時,憤怒的熱血在我胸中奔涌。我對溥儀生出一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情緒。
如果他當初不是那么自大,認為可以利用日本;如果他選擇做普通的百姓,過自己平淡的日子,就如他的淑妃文秀一樣。也許,他就會有一個不一樣的人生。
電影結束時,中國正進入十年浩劫歲月,短短幾個鏡頭轉接得如流水行云。瘋狂的年代,瘋狂的隊伍,瘋狂的顛倒著黑白,瘋狂的演繹著“革命無罪,造反有理”的謬論。
這部電影沒有大喜大悲,整個過程感受最多的是溥儀的無助與歷史的沉重。通過溥儀被命運愚弄的一生,我對他的印象也徹底改變,由原來的憎惡、蔑視變成了深深地同情。
歷史這雙無情的手,操縱著可憐的他從幼童到終老。帶著他經歷了清末,民國,滿洲帝國,中日之戰,國共之爭,及至最后以瘋狂的文革收場。他就是這樣被迫地在一波又一波的洪流中來回碾壓。
從至高無上的傀儡皇帝,淪落至遭人唾棄的賣國賊、階下囚,直到生命最后幾年,才過上屬于自己的人的日子。他的一生,就這樣被命運愚弄,他就是中國的《末代皇帝》溥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