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心
摘 要:企業并購分為兼并和收購兩種,無論是哪種形式,其目的都是一樣的,都是企業收購方通過產權交易改變收購對象的法人代表,進而使自己獲得外部交易產權和資源,最終使自己規模得到擴張,資源得到豐富,在經濟市場上,所占據的競爭優勢也有所增加,這對并購方來說,是百里無一害的發展手段。對于收購對象來說,除了法人改變,其他的債權人和收購對象的債務關系并不會消失。在一定程度上,企業并購是并購雙方在適應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和發展中的必要、有效手段。但在這個過程中,債權人的利益雖然不會消失,但可能受到其他負面影響,所以還需要對其利益進行保護。
關鍵詞:企業并購;債權人;利益保護;措施
債權人的利益保護需要相關的法律來作為理論依據和武器,但在實際中,新修改的法律對債權人的利益保護方面仍然存在缺陷,需要相關人員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修正,不使每一位債權人的利益受到損失。本文主要針對企業并購中債權人的利益保護進行研究。
1 債權人在企業并購中應享有的權利
債權人是企業在開始成立之初,為了長期發展,而吸引的投資方,雖然不是股東,但對于企業的發展在某些方面還是有一定的權利的。
1、知情權
債權人作為企業中的投資人,有權利對企業法人更換、產權變更的相關事件了解清楚,這是《公司法》賦予其的知情權,因為這關系著新的債務關系的開始,關系著債權人通過投資所獲得的利潤是否能繼續完全實現。所以在企業并購發生時,相關人員一定要通知到位。
2、異議請求權
債權人雖然對企業并購沒有話語權,但能對關于自身債務清償和擔保等事項進行決定,也能就其向并購方提出相關質疑,以保證自己的權益不受侵害[1]。但這個權力行使時間是有限制的。
3、債權人的救濟請求權
企業并購中,債權人在進行債務人更換的過程中,其利益難免會得不到保證,這時債權人可以通過法律途徑來維權,在保證權益受損和相關人員有關系的前提下,可對其提起訴訟,相關人員要對其進行等價賠償。
2 我國現行《公司法》對企業并購中債權人利益保護的局限性
1、對不同債權人的利益沒有區別保護
關于企業并購,在《公司法》中有明確的相關規定,主要體現在第一百七十三條和第一百七十四條。前者關于債權人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并購企業在并購交易成立之前,就要將該企業的所有財產以及資產負債內容完全呈現在債權人面前,以便債權人完全了解企業資產的實際狀況。還要在并購交易雙方開始交涉時,就保障債權人有知情權,可以通過報紙公告或親自告知等方式,并且這兩種方式都有時間限制,前者將時間控制在三十日之內,后者要在第十一天前完成。不管債權人是否知曉,進行債務更換環節是無可避免的。債權人要保障自己利益不受損,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對并購方提出自己的質疑或要求。如果債權人知情權落實,規定時間為三十日內,反之,則要在報紙公告之后的第四十六天之前[2]。后者主要內容是新法人要和所有債權人形成新的債務關系。這些內容對債權人的利益保護規定太籠統,沒有針對性,因為債權人不止一個,所涉及的行業和部門也有好幾方,那么這些不同的債權人的不同債權具體要怎樣落實,或并購后的企業要分別對其債務怎樣繼承等,《公司法》都沒有說明。這在后續債務處理中,很有可能出現不同債權人區別待遇的情況,彼時,債權人并沒有相關的法律武器來維權。
2、我國法律對企業并購中的法律規定并不完善
修訂后的《公司法》比較傾向于并購企業,因為相比修訂之前,債權人知情權有效時間減短,異議權沒有得到很好落實,在利益得到保障之前的否決并購權也沒有了。顯然企業并購無論在何時發生,無論債權人權益是否受損,企業并購的腳步并不會停止。另外,不同債權人具體的權益保護事項并沒有列入新修訂《公司法》[3]。這對債權人來說,利益保障的法律武器作用實在有限。
3 企業并購中債權人的利益保護
1、完善我國企業并購中債權人利益保護制度的指導思想
《公司法》中關于債權人權益維護的條款太少了,相關人員應該加以修整和完善。在對其完善時,應該著重考慮影響債權人利益得不到保障的因素是什么。債權人利益的保護還要適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市場的發展狀況和趨勢,使其永遠保持一致和同步。所以還要考慮市場在發展中有可能出現的變故或問題,使市場即使發生改變,債權人的利益侵犯狀況依舊在法律中有對應的條框規定。另外,立法層次要得到提升,在立法后,還要加大宣傳力度,使其真正成為債權人的法律武器。
2、不同債權人的區別對待
《公司法》未對不同債權人區別對待,這一點是極其不合理的,所以在修正時,應該將其作為主要內容。之所以要區別對待,是因為其當時的投資數額、投資內容不同,身份不同,所取得的收益以及收益方式也應有所不同,所以不能對其采取一刀切,看似公平的方式。債權人中有金錢債權人和非金錢債權人,但法律并沒有對非金錢債權人在債務賠償或擔保方面做出硬性規定,金錢債權人是享有這項保護措施的[4]。雖然要區別對待,但基本上要使每個債權人的利益得到保障。
3、擴大債務人的清償范圍
債務人在維護自己權益的過程中,沒有法律賦予其否決企業并購的權利,為了保證債務人的權益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得到落實,法律可以對主要負責人和連帶負責人作硬性規定,使債權人權益總能通過一方獲得保護,并購企業如果沒有在規定的時間內處理好債權人的權益,通過債權人的訴訟,法院在輔助債權人獲得權益同時,還要對并購企業處以經濟上的處罰。如此,所有的并購企業延緩處理債務關系的代價變大,就會在規定的時間內,合理處理好債務關系。債權人維權行之有效,便不會對企業并購提出異議,企業并購過程也會順利一些。
4、完善債權人的各項權利和相應的保護措施
首先是擴大知情權的內容范圍,使債權人了解企業并購的所有消息。其次是知情方式,企業負責人員最好選擇當面親自告知和媒體公告兩種方式,使債權人知情權得到完全詮釋和落實。最后是關于未到期債權的處理保護,債權人如果想提前處理,就要將相關利益有可能會損失的證據準備充足,并對原企業提出訴訟,通過法律手段,使自己的債務能在企業并購之前得到處理。
5、在法律上增加對企業合并的限制
一般企業并購案件成功率很高,因為無論是原企業的反抗還是債權人的否定,都不會對企業并購產生影響,也不會延緩其并購腳步,這對并購企業來說,簡直百里無一害,但債權人的權益就受到限制了,所以相關法律還應在此方面進行改進。對企業并購中有可能發生的事件進行規定和要求,規定在什么情況下,并購企業必須停下并購腳步[5]。如此,有限公司的公司債務也能得到有效清償,相關債權人的利益也能得到保障。
6、債權人自我保護意識的增強
依靠法律維權,一般都是在債權人與并購公司發生矛盾之后,此時債權人的利益已經被侵犯,在雙方達成協議的過程中,債權人要花費時間、金錢和精力。對債權人來說,代價有些大。所以最好的維權方式,便是在企業日常經營維護中,就主動過問企業事務,在發現其不正常或有并購傾向時,及時采取相關措施對自己的權益進行維護。不至于事后才知道,避免債權人處于被動地位。
4 結語
企業并購中債權人要想利益得到保護,務必要在平常中增強自我保護意識,還要懂法執法,并善于運用法律武器來維權。
參考文獻
[1]王一帆.淺析企業并購中債權人利益保護[J].法制博覽(中旬刊),2013,(04):249.
[2]楊慶子.企業并購中債權人利益保護[J].知識經濟,2011,(06):25-26.
[3]楊璐.試論企業重組中債權人利益的保護[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06):77-78.
[4]薛愛娟.企業合并中債權人利益的保護[J].經濟與管理,2012,(12):59-60.
[5]陳小洪.保護企業債權人利益的研究[J].管理世界,2013,(02):128-13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