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珊珊
摘 要:市民社會的概念具有抽象性和特殊性,在市民社會中,每個人都享有平等的權利,追求民主文明的價值,能夠推動社會的發展。市民社會的終結,會伴隨著經濟國家的產生,由此便會產生經濟法,而經濟法與民商法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系。本文對市民社會的相關概念進行分析,并就市民社會和民商法到經濟國家和經濟法的時代跨越進行探討。
關鍵詞:市民社會;民商法;經濟國家;經濟法;時代跨越
平等、自由、富強是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主要目標,這與市民社會的理念是一致的。因此,要實現社會主義的建設目標,建立市民社會是一種重要的途徑。但是,由于我國經濟在發展過程中表現出明顯的不平衡,加上市民的素質差異較大,所以時代跨越的阻礙因素很多,無法實現市民社會。
1 市民社會概述
在我國經歷鴉片戰爭后,我國的經濟發展受到很嚴重的阻礙,一直到新中國成立,都表現出十分蕭條的狀態。在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國大力發展民族工業,加上原始的積累,使得我國的經濟開始蓬勃發展,人們所向往的平等、自由社會也有可能實現。所以,最為重要的就是要跨越這一步,將之前所取得的成績利用起來,這就需要建立起市民社會,對這些成績進行鞏固,通過最后的沖刺實現社會主義社會的目標。早在古希臘時代,市民社會的概念就曾在《論共和國論法律》一書中有所涉及,雖然市民社會沒有真正的實現,但其在國家的文明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古希臘社會之所以會出現文化文明,并達到發展的鼎盛時期,離不開市民社會的功勞。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每一次的進步和突破,都有市民社會的功勞。因此,市民社會不止局限于國家的發展,也可以縮小到一個小團體中,表達團體的生活狀況。此外,市民社會還包括市民的生活、藝術發展等內容,在社會的發展中能夠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市民社會的基本定義由此初步形成。
2 市民社會對于歷史發展的意義及其局限
市民社會在古希臘提出以后,起發展起伏不斷,市民社會追求平等、自由、民主,在社會發展的每個階段,當取得突破性的發展時,市民社會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市民社會的起源時期,將古希臘和古羅馬的社會發展和人們的生活狀況,作為其內涵,標志著人類社會由散居向城市集中居住發展。比如,這個時期的商業開始發展起來,建筑行業和藝術行業的發展,使古希臘的文化文明、藝術文明逐步顯現出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有雅典赫菲斯托斯神廟、帕德嫩神廟、塞利農特神廟群和圣所,使得柱式逐漸定型,建筑前后的山花裝飾等,使得建筑物的藝術性特征非常明顯,使得古希臘進入新的文明社會發展階段。
西方國家出現市民社會這個概念并不是偶然的,從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就可以看出來。比如,那個時期的資產階級與封建專制制度下的統治是對立的,所以孟德斯鳩的學說才會得到資產階級的認可,平等、自由等理念才會得到廣泛的推廣。在古希臘發展到中后期以后,市民社會逐漸由興盛走向衰退,使得社會經濟建設和文明建設的速度減慢,封建專制表現得更加明顯。比如,在我國的清朝社會,朝廷采取閉關鎖國的政策,導致什么社會的建設受到嚴重的阻礙。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理念提出后,和平發展成為全球提倡的新理念。當區域經濟的結構出現不合理情況時,政府要對經濟的發展進行調控。于是,市民社會就會遭到破壞,這也充分說明使命社會的發展是很局限的。
3 市民社會的結束與經濟法
市民社會的結束與經濟法的最初產生的時間是連接起來的,當國家和社會進行聯合的時候,國家的類型便開始發生改變,不再是市民社會中的政治型國家,而是經濟型國家。于是,隨著經濟型國家的建立,經濟法便萌生出來,其在調節國家經濟活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經濟法能夠體現國家意志。從另一種角度來看,在經濟法出現以后,資本主義開始走向量成熟,并逐漸與國家市民社會走向一致。當市民社會過渡到經濟社會后,民商法也自然的跨越到經濟法。
在民商法中存在各種制度和原則,這些制度和原則取決于市場經濟中,對于競爭關系的要求,也就是要自由、平等。在利用民商法對經濟關系和人身關系進行調整時,其公權力并不會直接參與其中。民商法的公權力能將國家意志中的經濟關系充分的體現出來,但需要借助經濟法進行調整,還需要將其他法律融合進來,只是經濟法在其中享有優先權。經濟法能夠維持整體的平衡性,民商法則可在經濟法的維護下,對社會經濟活動的主體和行為進行規制。由此可見,經濟法與民商法是互生的,現代民商法是依賴于經濟法而生存的。因此,經濟法屬于高級法的范疇,當民商法過渡到經濟法,就能體現出一個國家的法律在發展史上的質的飛躍。
4 在中國是否能夠建立起市民社會
從歷史上來看,市民社會從未真正的建立起來,市民社會只是人們理想中的社會,是人們對自由、平等社會的追求。比如,從古希臘羅馬城邦的法律來看,大部分的人并不是人,而是奴隸,是不具有人權的,所數人被少數人所奴役。所以,多數人向往平等的生活,這與市民社會的理念一致,與古希臘羅馬城邦的現實生活相違背。對當時的社會來說,市民社會就是一種非常理想的社會。近代資本主義之所以能夠快速的發展并壯大,主要就在于有王權的庇護。在原始積累和工業發展的最初階段,社會壓迫現象仍然存在,且表現出極度不公平的現象。當普遍準則取代諸如將鴉片推銷至中國市場這種特許經營行為后,處于社會底層的人們和長期被壓迫的婦女開始擁有選舉權,這似乎預示著市民社會即將實現。但是,西方社會卻在發生在翻天覆地的變化,壟斷和社會化使得新的矛盾突顯出來。于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相繼爆發,加上30年代所爆發出的經濟大危機,使得人性備受摧殘,且是前所未有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界限便劃分出來,市民的商業活動不受國家干預的理想被摧毀。
要在中國建立市民社會,就會牽涉到我國的民主政治發展問題。從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來看,人民的利益是以國家正確為代表的,這就能激起大量成員的參與積極性。當成員的自治能力達到足夠成熟的狀態時,“還政于民”的政策就會得到充分的執行,而國家的概念將不復存在。所以,在國民素質差異性明顯,且國民缺乏民主意識和責任意識的情況下,如果建立起市民社會,那么在通過各種手段在節競爭活動中取得勝利的人,就會出現商人國家,也是存在于近代市民社會理念中的,其代表性會落后于當前國家的代表性。由此可見,在中國社會建立市民社會,是不具有可行性的。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市民社會的概念起源于古希臘社會,但其經歷跌宕起伏的發展后,始終沒能真正的建立起來。從市民社會和民商法到經濟國家和經濟法的時代跨越,市民社會所作出的貢獻是不可忽視的。經濟國家和經濟法在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要促進社會有序的發展,還需調節好民商法、經濟法與市場社會的關系,從而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
參考文獻
[1]張一清.經濟法與民商法、行政法分界新探[J].管理觀察,2014,(27):26-27.
[2]劉靜,施戈亮.論從市民社會和民商法到經濟國家和經濟法的時代跨越[J].現代經濟信息,2015,(6):349-349.
[3]李陽.論從市民社會和民商法到經濟國家和經濟法的時代跨越[J].法制博覽,2017,(6):237.
[4]史際春,陳岳琴.論從市民社會和民商法到經濟國家和經濟法的時代跨越[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5):29-40.
[5]董建明.經濟全球化對經濟法基本原則的影響[J].速讀(下旬),2014,(4):324-3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