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摘要:教師職業倦怠是教師不能順利應對工作壓力時的一種極端反應,是教師伴隨于長時期壓力體驗下而產生的情感、態度和行為的衰竭狀態。教師職業倦怠的存在,極大地影響了我國教育教學質量,教師身心健康受到嚴重損害,作為教師工作的直接對象,學生首當其沖地成了教師職業倦怠的受害者。因此,無論從關心教師和學生的角度還是從重視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角度出發,我們都應積極關注這一現象。
關鍵詞:教師職業倦怠;原因;表現;對策
隨著社會的發展,職業倦怠現象越來越普遍,近年來,國際上有關職業倦怠的研究已經延伸到教育領域,這表明人們已經認識到教師職業倦怠問題的嚴重性。因此,研究教師職業倦怠的現狀對教育事業的發展、教師本人及學生的成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研究教師倦怠的必要性
教師作為一種特殊的助人職業,從他承擔的社會角色來看,其職業倦怠不僅會影響到教師個體的各個層面,而且不可避免的會對教育對象、教育質量及整個教育事業造成諸多危害。首先是教師職業倦怠引發的對學生態度冷漠,包括歧視、排斥及體罰等消極態度和負面行為的增多,將極大地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進而對其個性的發展帶來傷害,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健全發展。[1]其次是由職業倦怠帶來的教師敬業精神缺失和工作信心與熱情的衰減必然影響其教學水平的發揮,造成教學工作的低效化和學校資源的浪費,進而導致教育質量的降低。再則是它帶給教師情緒上的困擾,并逐漸發展為一種消極、傷感的心境,嚴重損害和威脅著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使其個體的職業生活質量及生命狀態受到嚴重影響。第四是一個陷入職業倦怠狀態中的教師所表現出來的熱情枯竭、消極冷漠等較多的負性情緒和行為,會導致教師工作士氣低落,對教師集體的凝聚力產生削弱和瓦解的作用。第五是教師職業倦怠將會導致教師隊伍的高流失率,嚴重影響教師隊伍的穩定和國家教育事業及整個社會的發展。
2.教師職業倦怠的主要表現
2.1身心疲倦
患職業倦怠癥的教師,常常容易疲勞,性急易怒,容忍度低,并且在情緒上缺乏熱情與活力,周期性的激動、焦慮、恐懼、沮喪,甚至絕望;經常產生疲倦感,失眠、食欲不振、喉嚨嘶啞、背痛、頭痛,以致全身酸疼,內分泌紊亂、血壓升高等多種生理現象出現。由于長期處于這樣的身心疲倦之中,會使人的免疫能力降低,嚴重影響了教師的身心健康,甚至可能會產生一些嚴重的身心疾病。
2.2認知消極
患職業倦怠癥的教師,只把工作作為謀生的工具,感到工作沒有意義,沒有價值;對工作的付出與諸如金錢、社會認可等回報感到不對等,容易產生較強的自卑感。職業倦怠引發的消極心境和態度極易波及學生,給學生形成消極、不思進取等不良的性格特征,影響到學生的發展,更甚者還會感染其他教師,導致教師隊伍整體士氣低落,削弱甚至瓦解教師群體的凝聚力。
2.3工作動力降低
患職業倦怠癥的教師,對工作敷衍了事,缺失教書育人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教學態度不認真,缺乏成就感,刻意回避學校各種活動,不愿接觸或接納學生,對學生冷淡,常用標簽式語言來描述個體學生。這種狀態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改變,往往形成教師厭教、學生厭學的惡性循環,不僅會影響教師隊伍的穩定,更會影響教育教學質量。
3.教師職業倦怠的影響因素
導致教師職業倦怠的影響因素有很多,有來自社會和學校的外界因素,它們不同程度的使教師產生了倦怠。
3.1社會因素
教師職業一向被視為是崇高的,教師承載著社會的希望,承擔著培育人才、傳承文化的重任。伴隨著教育現代化、信息化的推進,教師肩負的壓力與日俱增。現代信息技術的普及和大眾傳媒的飛速發展,使知識信息的普及化程度大大提高。教師早已不是學生唯一的信息源,這使得教師的權威意識逐漸失落,教師的社會地位和社會作用受到了嚴峻的挑戰。[2]社會環境的急劇變化,造成教師隊伍中價值觀念呈現多元化態勢,容易誘發職業倦怠問題。
3.2學校因素
眾多的研究發現,較少參與決策的人具有較高的倦怠感。縱觀我國的學校,大多數教師很少參與學校針對教師的管理及考評制度的制定。對學校出臺的各種內部管理制度,教師總是被動地去執行,內在的積極性被削弱,倦怠感自然而然就產生。
4.緩解教師職業倦怠的對策
教師職業倦怠對學校、教師和學生都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我們要努力緩解教師的職業倦怠以促進教師更好的發展。緩解教師的職業倦怠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社會、學校和教師本人。
4.1實行“以人為本”的管理體制
“以人為本”管理體制的主要思想就是以尊重他人人格為基點。以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為紐帶,創設相互理解、團結合作的工作環境,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內在潛能,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以達到高效率、高質量的目標。人本化管理在本質上是以促進人身自由和全面發展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與管理模式。而人身自由和全面發展的核心內容是個體心理目標結構發展與個性的完善。
4.2構建和諧的學校文化
學校文化是一所學校的師生根據學校的特色所構建的一種社會亞文化。一方面,和諧的學校文化能夠為教師營造優美的自然環境,使教師體驗到大自然的美,可以緩解教師由于工作而產生的疲勞。另一方面,和諧的學校文化,能夠創建和諧的人際關系(教師與領導、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使教師感受到同事和學校領導的關懷,有利于舒緩教師的精神壓力。總之,和諧的學校文化能夠為教師創造一種優美、和諧、充滿人文關懷的工作環境,在這種環境里教師可以釋放自己工作中的壓力。有效抑制職業倦怠的產生。
教師的健康發展,能夠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飛速發展,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健全發展,為國家培養出更優秀更杰出的人才,加速我國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的發展,關注教師職業狀態對我國教育事業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在現階段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教師職業倦怠正日益嚴重,解決教師職業倦怠問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整個社會共同的努力與參與,給予教師物質上的保障和精神上的支持,只有具有健全人格和積極心態的教師才能真正成為教育發展的中堅力量。
參考文獻:
[1]Freudenberger,Staff J H.burnout.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74,30(1):159—165
[2]Maslach C,Schaufeli WB,Leiter MP.Job Burnout.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1,397-4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