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玲
摘要:啟迪學生智慧,激發學習的興趣,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課堂教學的首要任務。捆綁式評價,可有效地激勵、喚醒與鼓舞每一個學生,激發其潛能。在教學中將評價貫穿于整個學習活動中,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會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課內打基礎,課外求發展,積蓄騰飛的力量,展開騰飛的翅膀,助推夢想起航。
關鍵詞:捆綁式評價;培養良好學習習慣
中國夢個人夢,我們教師的夢就是助推孩子們的夢想起航。啟迪學生智慧,激發其學習的興趣,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積蓄騰飛的力量是我們在每節課的落腳點,也是教學設計中要精心考慮并準備的。良好的學習效果需要有效的評價方式助推,合理評價,是保證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手段。對學生的評價以小組總體成績為評價依據,即捆綁式評價,目的是激勵、喚醒與鼓舞每一個學生盡一切可能努力達到共同學習的目標。在教學中我將評價貫穿于整個學習活動中,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以激勵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為主要目的。每節課堅持,適時引導。在此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悄然發生著變化,我欣喜地感受著他們的點滴進步。
捆綁式評價,激發潛能,展開騰飛的翅膀
開學伊始,配合班主任,根據學生學科成績、性格特點、綜合素質等因素合理分組:在分組時,一般按照四人一組,按優、良、中、差將學生編為1、2、3、4號。由師生共同推選出2名綜合素質高、組織能力強的同學擔任組長和副組長。這樣各小組之間的競爭實力都相當,容易激發他們的競爭心理!師生共同制定獎懲措施:獎懲制度的確定,主要圍繞課前準備、課上學習狀態(自主學習的效果、交流展示的積極性、課堂知識的掌握、課堂紀律等)、作業完成情況等。記分員及時記錄相關分值,每周都評選優秀小組和最佳學員,期末評優也以此為依據。
明確目標,精心閱讀,學會自主學習,獨立思考。把知識問題化,設計出不同層次的問題,學生帶者問題靜心閱讀,在課本上圈畫、標注。標記出自己解決的問題,重要知識點,也標注出自己通過看書、解決問題時又產生的疑問。解決不了的問題小組交流時提出共同探討。從學生圈圈畫畫的標記中看的出孩子們已靜下心來,實實在在精心閱讀、思考,自主學習了。
開始時班內有一大批同學做不到,我開始找這方面做得好的同學,讓他介紹從課本上圈畫出哪些內容,第幾頁,第幾行,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什么疑問等。好的榜樣多起來,每個小組都有。給自學學習習慣好的學生加分,小組加分。以少帶多,及時強化鼓勵引導,自主學習的能力逐步提高。也為合作交流,思維層次深入做好了鋪墊。
學中生疑,學會合作,在交流中成長。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沒有解決的問題,或看書過程中又產生的疑問,在小組內交流溝通,互換意見。組長通過解答組員的問題,基礎知識得到鞏固和梳理,思維也進一步深入,組員先傾聽再復述。小組內解決不了或有爭議的問題,組長整理上報。小組之間互換意見,爭辯討論,師生共同探討解決。學生通過層層交流、展示、思考,思維不斷深入,表達溝通能力也大有提升,學習不會再停留在表面,知識往往能前掛后連,融匯貫通。在交流中不斷碰撞思維的火花,獨學-互學-群學,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在學習《鳥的生殖和發育》時,認識鳥卵的結構,學生通過解剖觀察認識到雞卵結構很神奇,各個結構巧妙地組合在一起,為胚胎的發育提供了很好的保障。觀察認識過程中,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探究的熱情隨之而來。提出很多有趣的問題,如雞蛋放時間長了為什么會閃黃?細菌能進入到內部去嗎?雞蛋內外真的透氣嗎?每個雞蛋都能孵化出小雞嗎?……各小組把問題一拋出,其他小組同學爭相發表自己的意見。有小組同學認為雞卵閃黃是因為外界空氣中的細菌進入,雞卵內營養物質豐富,溫度適宜時,細菌真菌就會大量繁殖,導致雞卵閃黃變臭。好!把前面學到的細菌真菌的知識用的很充分,同學們點頭稱贊;有的小組同學還想到可以設計實驗:把雞卵放到溫水中,看到有氣泡從蛋殼上冒出,說明卵殼上有小孔與外界相通;有的小組同學提出不是所有雞卵都能孵化出小雞,前面學到有性生殖的個體發育起點是受精卵。如果養雞場里沒養公雞,只養母雞,也就沒有機會完成受精,也就不可能孵化出小雞。我借機把一些圖片資料展示給孩子們,他們對養雞場中養殖少量公雞、夏天把雞卵冷藏保鮮等都有了更理性的認知。
課內打基礎,課外求發展,體驗學習的價值。每節課課上時間是有限的,學生常有一些遺憾和不舍,我常提出這樣的問題: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你還有什么遺憾?讓學生各抒己見,常會有深入學習探究拓展延伸的契機。如《種子的結構》一課,臨結束時學生也說出了只觀察玉米和菜豆兩類植物的種子有些遺憾。我順勢引導:課下繼續收集并觀察其它植物的種子,包括松樹、柏樹的種子,結果孩子們又收集了很多植物的種子并觀察研究它們的結構,為下節課學習植物分類奠定了基礎。這節課內容學習時間恰逢春天萬物復蘇,鼓勵學生把收集的種子種在校園生物科技園里,給他們澆水、松土、施肥。各小組的同學踴躍參與,還留下了大量照片記錄幼苗的生長狀況,很多同學把觀察到的記錄在日記里。有的小組還寫出了圖文并茂的觀察日記。開展小組評比,選出優秀的作品張貼在班級學習園地里,大大激發了課外探究的熱情,更體驗到在實踐中應用知識的快樂。因為經過收集、播種、培育,他們會把課本知識與實踐生活更好的聯系起來,生物學素養會得到更好的培養和發展。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個根深蒂固的需求,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創造這樣的契機,營造這樣的氛圍,用有效的評價機制助推,相信我們的每個孩子都會展翅飛翔。
參考文獻:
[1]郭念峰主編.《心理咨詢師》.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7(修訂版)
[2]朱永新.《新教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修訂版)
[3]朱永新.《朱永新教育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