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忠醐+楊曉陽
摘要:信息網絡的快速發展已經對人類社會生活、生產方式產生深刻影響。法律作為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維護社會運行秩序的重要手段必須隨著信息技術的革新,社會關系的變遷而做出相應調整。作為人際溝通重要媒介的信息網絡,以其開放性、虛擬性、交互性不斷挑戰傳統社會秩序。作為國家法治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對信息網絡法治化理念的認識尚處于初級階段。因此,要實現信息網絡的法治化,應當先從法治理念的更新著手,使國家權力得到合理控制,讓公民權利得到有效保障,在信息網絡空間中構建合理有效的法治秩序。
關鍵詞:信息網絡;法制化;權力;權利
在以計算機信息網絡技術為核心的互聯網時代,信息交流、商業往來乃至行政管理都因其高效便捷的特性而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信息高速路、電子商務、社交媒體、物聯網的出現使得原本相對固定的社會結構逐漸演化為實體社會與虛擬社會并立的新的社會結構。基于信息網絡的開放性、即時性、廣泛性、交互性而構建的網絡空間在人類生產生活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公民自主意識的不斷增強,傳統法治理念對互聯網管理的缺位愈發顯現。信息網絡條件下的法律問題與日俱增。構建公平正義的網絡空間法治體系迫在眉睫。然而,推進我國信息網絡空間法治化的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各方因素結合在一起形成合力,才能保證我國網絡空間的健康發展。在眾多因素中,法治理念的更新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要建立符合網絡空間的法治理念,我們需要將傳統法治理念的理論與現代信息網絡技術的特性相結合,使國家權力得到合理分配,讓公民權利得到有效保障,從而實現信息網絡空間的法治化。
一、信息網絡的特性及其影響
信息網絡是基于計算機和通信技術,利用數字化傳輸技術和多媒體通信技術為實現信息長距離跨區域傳輸而構建的通信網絡。當前,計算機信息網絡的飛速發展在極大方便人們生活、學習與工作的同時,也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商業運作模式以及社會管理體制。
第一,信息網絡的互通性打破地域限制,削弱國家主權的控制力。互聯網是由無數個網絡連接形成的一個最廣泛的信息網絡。每一個單一的網絡都是由相互聯系的計算機組成,通過數字傳輸與多媒體技術使得互相連接的計算機之間實現信息傳輸與資源共享。互聯網不屬于任何傳統概念里的組織或主體,因而也就不受任何單一主體的支配和管轄。這種基于信息技術的互通性打破了國家之間的地域限制。因此,信息網絡的互通性與現行國家主權理論的地域性相沖突,使得國家主權受到嚴峻的挑戰。
第二,信息網絡的全球性、開放性弱化地域差異,助長強權政治。互聯網作為一種高效的信息傳輸、資源共享平臺,有可能進一步加大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差距。發達國家可以利用其技術上的優勢,通過計算機信息網絡平臺擴張其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甚至強行推行其政治影響。將信息網絡作為其實現政治霸權主義、意識形態控制的有力武器,進而損害欠發達地區、發展中國家的法治進程。由此可見,信息網絡空間的法治化刻不容緩。
第三,信息網絡的開放性、虛擬性將對網絡安全提出新的更為嚴峻的挑戰。計算機信息網絡作為聯通世界的通信工具,在提供高效的信息傳遞資源共享方式的同時,也為各種危害行為的實施以及不良信息的傳播提供了便利。事實上,由于互聯網多采取匿名登錄和純數字技術傳輸,一方面對發現、調查以及制裁違法犯罪行為造成許多障礙,另一方面對于犯罪行為的認定以及處罰條件不能與傳統犯罪理論相適應。信息網絡已經成為導致社會秩序紊亂以及危害社會公共安全的重要因素。
第四,信息網絡的全球性、虛擬性使得現行法律體系難以適用于網絡環境的治理。現行法律體系是基于傳統市民社會結構而建立的。但是,由信息技術構建的互聯網空間是基于信息傳輸理論建立的虛擬社會。現行法律體系難以有效的管理、規制網絡虛擬環境中的法律沖突和侵權行為。因而現行法律在調整網絡空間秩序與現實社會秩序的沖突時需要做出及時調整。
信息網絡上述特性對現行法治理念的沖擊是顯而易見的。這種沖擊不僅體現在網絡空間中國家權力的分配、利益關系的平衡、行為規范的重建,更直接影響到現實社會中各行為主體之間利益關系、行為規范的調整與完善。因此,我們在信息網絡法治理念的構建過程中將面臨更多的問題與挑戰。
二、信息網絡法治理念的演化
基于信息網絡的開放性、互通性、全球性和虛擬性,我們試圖將這些特性與傳統法治理念相結合,以適應信息網絡法治化的發展。
(一)權力控制理念
在網絡空間治理過程中,權力控制理念強調抑制權力濫用的行為,并對法定職權的不作為行為進行有效干預。權力控制是法治的應有之義。權力控制理念是發源于西方且不斷發展的一種政治理念。古希臘哲學家、思想家亞里士多德最早對權力控制理念進行系統闡述。他提出:“即使有時國政仍倚仗某些人的智慧,這總得阻止這些人只能在應用法律上運用其智慧。”英國思想家洛克對這一論點進行了進一步的說明,即“國家應該以正式公布的既定的法律來統治”。因此,權力的擴張性、侵略性等特征自古以來就受到國家的重視,如果不對權力進行必要的約束和控制,法治之路必將成為空談。
世界各國都比較關注權力與權利之間的沖突與解決,注重權力的有效控制。法治是保障權力合理運用、解決權力對權利侵犯的最有效方法。權力行使的約束和限制應該依靠法律實現。在法律發揮作用的地方,權力的使用受到了規則的阻礙和制約,權力主體必須按照規則行事。因此,我國網絡空間的治理需要貫徹權力控制理念,不斷完善網絡社會的法治體系。權力行使的內容和程序必須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防止權力的肆意擴張和濫用。此外,權力控制理念要求政府權責明確,以防行政主體不作為或怠于行使相應職權。
在網絡空間法治進程中,權力控制理念需要對行政主體的行為及其權力范圍進一步規范和限制。一方面,應將政府對網絡空間管理權限的內容納入到法律體系中,做到有法可依。使行政主體在法定范圍內履行行政職權。另一方面,權力行使的程序必須合法合,行政職權要按照法定程序進行,只要程序合法才能保證實體正義。endprint
(二)以人為本理念
以人為本是我國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全心全意為人服務是我國黨和政府的根本宗旨。在網絡空間中,以人為本理念要充分貫徹到政府的治理工作中,對每個網絡主體的合法行為予以尊重和認可,對侵犯其他網絡主體或網絡秩序的行為堅決予以打擊,保證網絡主體的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護。
以人為本理念體現在網絡治理的主體方面,就是要突出公民、企業或其他組織的地位,政府在治理過程中起到領導的作用,同時讓各類主體充分參與到網絡社會的治理工作中。政府是網絡空間治理的主導,根據法律法規行使各項職權,但政府的權力來自于人民,政府權力的行使必須以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同時,各項法律法規有些已經滯后,不能適應網絡社會的發展。因此,網絡立法應及時更新和創新,保障公民等其他主體參與網絡治理的權利。
在網絡法治化進程中,以人為本理念強調不斷轉變政府職能,逐漸將政府由傳統的管理者轉變為服務者。弱化政府的管制職能,將人民利益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衡量政府法治化建設的標準。質言之,以人為本理念要求政府為人民提供安全、有序和相對公平的網絡環境,讓每一個參與者都能體會到互聯網技術帶來的便利,使人民共享網絡社會的發展成果。
(三)公平正義理念
公平正義,是人類永恒的價值追求。公平正義理念運用到網絡空間治理過程中對社會的和諧健康發展具有巨大價值。公平正義理念要求治理工作要以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為宗旨,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形成公平正義的社會氛圍。
公平正義理念對網絡空間治理的要求首先是良法善治。良法是善治的前提,要求立法主體和立法程序符合實質正義和形式正義。制定的法律要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平等、公平、正義、自由的法的基本價值追求。立法過程應兼顧民主與科學。采用立法聽證等多種形式廣泛聽取廣大人民的意見和建議,使制定的法律真正代表人民利益。同時,法律內容要科學全面。在政府行使行政權利的過程中要充分實現公平正義理念。要不斷強化行政主體依法行政的觀念,嚴格規范執法。不斷提高行政執法人員的能力,文明執法,為依法行政創造良好環境。應將行政管理與行政服務相結合,提高服務意識,建立政府與網絡主體的良性互動機制,增強政府公信力。
三、實現信息網絡法治理念的基本原則
(一)堅持依法治國的基本戰略方針。
在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持續深入發展的當下,要實現我國現代化建設的跨越式發展,即要保持信息網絡建設的高速發展,又要堅持依法治國的基本戰略方針下,構建和完善信息網絡治理法律體系建設。結合信息網絡的特性,制定相應的法律制度。從而保障信息網絡建設健康發展。
(二)堅持科學合理的立法思想。
由于信息網絡技術的開放性、專業性、虛擬性、全球性特征,使得我國互聯網法治理念需要兼顧科學技術的特定性與信息網絡的跨區域性。由于經濟發展的地區差異會對信息網絡的應用產生重要影響,信息網絡法治理念應當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在立法技術層面應適當做出差異化調整。使得法律規范更好地貼合網絡空間的實際應用,進而真正做到科學合理立法。
(三)堅持以安全原則為主,鼓勵引導原則為輔。
所謂安全原則,是指信息網絡法治理念的核心要素是預防和約束網絡安全問題。網絡安全是信息網絡建設的生命線。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信息網絡的持續穩定發展,也就失去互聯網作為信息時代最重要的生產力的價值。信息網絡安全及包括數據傳輸、存儲、交換等技術層面的安全,還包括基于互聯網形成的電子商務、社交媒體等衍生服務的安全。也就是說,信息網絡安全維護是全方位的、立體的、跨領域的。法治理念需要打破傳統思維,構建更為全面有效的安全法律體系。除此之外,信息網絡法治理念還應兼顧鼓勵、引導原則。所謂鼓勵、引導原則,是指信息網絡立法應鼓勵和引導社會公眾正確使用互聯網。將互聯網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二十一世紀是信息時代,電子商務、社交媒體的蓬勃發展離不開法律制度的引導。“良法善治”是保障信息網絡健康發展,促進社會秩序穩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前提。法律體系建設不僅僅是被動防御,更重要的是積極引導。只有這樣才能推動信息網絡法治化進程不斷向前發展。
盡管信息網絡技術構建的網絡空間使人類的社會生活、行為習慣甚至思維方式產生顛覆性的改變,但信息網絡法治理念并不能徹底脫離現行法律體系的土壤。網絡立法應與現行法律體系相協調。即使信息網絡技術打破了傳統法治理念的地域性,統一性,互聯網空間的法治治理仍需保持相對的統一性。這種客觀統一性要求世界各國在信息網絡立法領域應當更加注重國際普遍性,減少地區法律沖突,從而實現信息網絡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
[2][英]洛克.政府論(下篇)[M].唐亮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
[3]王冠楠.網絡社會治理的法治化[D].東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15.
[4]劉靜.網絡空間法治化建設路徑探析[J].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15(5).
[5]徐世甫.網絡管理法治化的問題域[J].上海大學學報,2006(4).
本論文為2017年度河南省社科聯、經團聯調研課題《網絡空間法治化治理研究》(項目編號為SKL-2017-414)階段性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