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嚴
(北京按摩醫院,北京 100035)
“我下面所要敘述的,一沒有范文模仿,二沒有現成的資料參考,僅僅是靠自己所掌握的膚淺而又不系統的解剖、生理等醫學理論知識與50年親自臨床的實踐體會和教訓寫成。主要是為了拋磚引玉,寫出來給同仁們做參考。誠懇地盼望著同仁的批評指正。”北京按摩醫院知名老專家師瑞華老師在傳授技能時如是說。師氏扳動法是師瑞華老師從臨床經驗中總結出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扳動類手法,現提供給大家,僅供參考。
扳動法好學易懂,操作簡單。在臨床上若運用得當,可獲得立竿見影、手到病除的奇效。但若運用不好或用之不當,也存在著50%的病情突然惡化的風險。所以師瑞華老師一直認為扳動法是一種技術含量很高的技巧性手法。在日常的臨床工作中,作為一名專業的按摩醫生,僅掌握幾種靈活協調的扳動手法動作是遠遠不夠的。在做扳動法前,醫生必須具備全面掌握病情病理變化的知識水平和針對具體病情病理的需要及時正確地制定行之有效的對癥手法以及治療方案的能力。絕不可做見歪就正、見彎就扳的魯莽大夫。當扳則扳,不當扳絕不動。嚴禁把扳動手法當作自己的“興趣性”手法,不負責任地隨心所欲地亂扳亂動。
扳動法的使用范圍很廣,適應證也很多。臨床上常見的椎體棘突病理性偏歪,或癥狀和體征都與偏歪棘突直接相關者,且通過各種檢查排除扳動法的非適應證因素者,都屬于扳動法的適用范圍,可運用扳動法治療。
師瑞華老師認為,偏歪棘突周圍沒有明顯壓痛,自覺癥狀與體征也與偏歪棘突無關者,原則上不考慮應用扳動法整復。不適用按摩科扳動法的病證主要有:①先天性脊椎發育不良,椎弓根狹部不連導致的腰椎滑脫、佝僂病、脊柱裂等,后天疾病導致的脊柱畸形,如類風濕脊柱炎、骨結核、骨癌以及壓縮性骨折等因素導致的脊柱變形等;②有頸椎、腰椎和胸椎手術史、放化療史,帶有心臟和頸動脈支架,重度骨質疏松癥者;③妊娠期女性。
(1)在臨床工作中,一旦決定給患者施用扳動法,治療前首先要對其身體素質與所患病證的全過程有全面的了解。若患者是初次發病,要詢問清楚其發病的詳細情況,如是撞傷還是扭傷,是摔傷還是拉傷,是彎腰取物致傷,還是負重轉身發病等,做到心中有數。若患者有反復發作病史,要詢問清楚其反復發作次數和發作頻率、接受的治療,以及引起這次發病的主要原因等。
(2)認真查病情,尋病位,判斷要準。首先請患者做主動運動,觀察患者是不能轉動還是轉動困難。再通過觸診進一步探查是關節錯位還是骨折,是傷筋還是肌肉拉傷,病灶在深層還是淺層,做出明確的判斷,絕對不允許輕率地使用扳動法。
(3)通過確認病位、掌握病情,確定可以用扳動法治療的患者,在施術前還要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在臨床上常見以下3種情況:①有的患者為了盡快解除痛苦,自愿接受醫生用扳動法治療,沒有任何心理負擔和思想壓力。醫患配合默契,因此施用扳動法成功率極高。②有的患者理智上愿意接受扳動法,同時又有怕痛或怕扳壞的恐懼心理。患者雖口頭同意接受扳動法治療,但施術時精神恐懼、表情痛苦,把抵抗力量運于全身。這類患者可暫時不予扳動法治療,需加強醫患溝通,等待其消除思想顧慮和恐懼心理后,再施用扳動法治療,以提高成功率。③有的患者自我保護意識極強,唯恐將其扳痛或扳壞,堅決拒絕扳動法治療。這類患者,在臨床上絕對禁止施用扳動法治療。嚴禁在臨床上施用強制或偷襲性方法給患者用扳動法治療。
(4)近期采集的影像資料是將其作為確診依據或還是將其作為參考資料,需要醫生依據當時的病情,視具體情況做出判斷。因為影像資料只能客觀反映組織結構的現狀,有時候不能全面反映病證的真實內涵。如臨床上常見到腰椎間盤突出的影像資料,CT報告顯示“左側側隱窩填塞,神經根受壓”,但是患者的癥狀與體征均反映在右側,這樣的影像資料沒有準確地反映出患者發病的真實情況。當然,這并不是否定影像資料在臨床中的重要作用,而是作為一名按摩醫生不能完全依賴影像資料治療,應該全面檢查、明確診斷后,再對癥治療。
在臨床上按需要整復的脊柱的不同節段,患者選擇什么體位配合治療,是直接關系扳動法是否一次成功的重要因素。根據棘突偏歪的具體位置,選擇扳動的動點。正確的扳動動點,不僅關系到扳動法是否能一次成功,而且是病情是否會突然惡化的決定因素。另外還需認真考慮是向患側扳動還是向健側扳動。
(1)扳動的方法。在整復脊柱棘突病理性偏歪時,因臨床上施用的扳動法有多種,需要采取的體位也各不相同,沒有固定模式做標準,完全以醫生自己的身體條件、技術熟練程度和個人的工作習慣而決定。用之得當,各有所常。在這里淺談筆者的具體做法。①頸椎扳動法:整復上位頸椎(C2~3)棘突病理性偏歪時,多令患者取坐位,用牽提拇指按推法整復。整復中段頸椎(C4~6)棘突病理性偏歪時,根據患者的頸部周徑大小和頸肌張力的高低,有時令患者取坐位,以上椎為動點,用旋頸掌根按推法整復;有時令患者俯臥位,以上椎為動點,用旋頭拇指推頂法整復。整復下位頸椎(C6~7)棘突病理性偏歪時,令患者取俯臥位,將枕頭墊于胸前鎖骨以下,以上椎為動點,用旋頸掌根按推法整復。②胸腰椎扳動法:在整復上位胸椎(T1~5)棘突排列紊亂時,患者取站立體位,用牽體側胸擠壓法整復。在整復中段(T6~10)胸椎棘突排列紊亂時,患者取正坐位,用扳肩膝頂法整復。在整復下位胸椎(T11~12)棘突排列紊亂和腰椎(L1~4)棘突病理性偏歪時,患者取側臥位,根據病情需要,以上椎為動點或以下椎為動點,采用定位側扳法整復。鑒于第5腰椎的解剖特點(棘突短小)及其所處環境(其兩側有髂后上棘內側)的保護,在臨床上常采取以下兩種方法整復:一是令患者取側臥位,以上椎為靜點,以骨盆為動點,采用旋盆扳動法整復;二是令患者取坐位,用旋體拇指推撥法整復。
(2)定位病灶。認真探查病灶所在的準確位置,同時探查臨床上表現出的一系列癥狀、體征與該椎間隙的關系。若有直接關系,需要進一步查明由此引起的棘突偏歪,是出現在病灶上椎,還是下椎。將這些現象都檢查清楚,不僅能給整復時扳動動點的選擇提供理論依據,同時也為整復順利復位創造有利條件。
(3)確認不正椎骨的位置和偏歪棘突的方向。明確病灶上下椎骨不正的位置,即可給整復時動點的選擇提供依據。掌握棘突偏歪的方向,即可辨別椎骨小關節內部的病理變化,即判斷出是病灶上椎的下關節面出現了前移或后錯,還是病灶下椎上關節突出現了前移或后錯。若病灶上椎棘突向患側偏,則表明是上椎下關節面出現前移錯縫,向健側歪就提示為該關節面出現了向后移動;若病灶下椎棘突向患側偏,就表明是病灶下椎上關節突出現前移錯縫,向健側歪就提示該關節突發生了后錯移動。根據師瑞華老師在臨床中的觀察,病灶在上椎的發病率高于病灶在下椎的發病率;棘突偏向患側的發病率高于棘突偏向健側的發病率。
以上就是師氏扳動法在臨床應用上的一些經驗體會,僅供大家參考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