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英,朱海平,通信作者:王國香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人民醫院,廣東 深圳 518000)
中風又稱腦血管意外,臨床以昏迷不醒、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失語等為主要癥狀。患者可有運動障礙、言語障礙、二便障礙、心理障礙等后遺癥,這與中風恢復期護理、康復治療不足等密切相關。而尿失禁是腦血管意外后常見的并發癥,發病率達32%~79%[1],尿失禁不僅可導致泌尿系感染、皮膚損傷、褥瘡等情況,甚至會對患者的生活生存質量和康復進展造成重大影響[2]。筆者采用隔姜灸治療中風后尿失禁收到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深圳市龍崗區人民醫院病房和門診就診的中風后尿失禁患者60例,將納入患者隨機分為隔姜灸治療組和常規藥物對照組,每組30例。治療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48~82歲。對照組男15例,女15例;年齡52~82歲。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3]。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中風病的診斷標準;②神志清楚,無智力障礙,能接受本項目治療者;③病程2周以上,且經CT或MRI證實;④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4 排除標準 ①有嚴重心、肝、腎等疾病;②意識不清或不能言語,不能正確執行指令;③不愿或不能完成臨床研究者。
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藥物治療(抗生素控制感染)和護理(健康宣教、均衡飲食)。
2.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隔姜灸治療。操作:患者仰臥位,腹部保持放松,首先將艾條點燃放置在艾灸盒中,然后將1~2 mm的生姜片用針灸針扎幾個小孔,將其放置在神闕、氣海、關元、中極等穴位,最后將艾灸盒置于穴位上。施灸時間為10~20 min,灸至皮膚潮紅為度,以患者感覺溫熱舒適且不灼痛為宜。灸后飲用一杯溫開水,每日1次,6 d為1個療程。
2.3 護理方法 ①一般護理:按中醫內科一般護理常規護理。②生活護理:加強基礎護理,保持病房環境清潔、干凈、溫度適宜,指導患者穿棉質透氣寬松的衣物;尿失禁者應勤換尿布、衣褲,便后及時清洗會陰部,保持會陰部清潔無異味;每日進行1次膀胱沖洗,預防泌尿道感染;準時協助患者翻身,定時更換不同體位,預防褥瘡的產生;導尿者應保持尿管固定通暢,用消毒棉球消毒尿道外口,每日1次,密切注意尿液的色、量。③情志護理:腦卒中患者常伴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失語、吞咽障礙及尿失禁等情況,失去日常活動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容易出現焦慮、恐懼及其他負面情緒,影響患者的自我感覺和總體生活質量。因此,對患者的護理還應做到“動之以情、明之以理、喻之以例”。一方面,護理人員需要及時與患者、家屬進行交流溝通,耐心聆聽患者的想法,從患者角度出發,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動,采用放松療法減少患者緊張情緒,疏導心理壓力;向患者普及健康教育,告知本病的病因、治療、康復及預后情況,鼓勵患者與疾病做斗爭,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同時應通過通俗的語言、耐心解釋疏導,讓患者明白控制情緒對康復的重要性,使患者積極主動配合治療和護理。另一方面,要爭取家屬的參與,做好家屬的思想工作,指導其督促、幫助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對康復中的進步給予肯定和鼓勵,建立患者的康復信心。④飲食護理:很多尿失禁患者因自己不能自行排尿,需要麻煩別人,不敢多飲水。此時需要向患者耐心地解釋疏導,告知水分對排尿刺激反射的必要性,使其理解飲水少可引起泌尿道感染,進而加重尿失禁,消除其思想負擔。指導患者充分飲水,每日飲水1 500~2 500 mL,飲水時間盡量為白天,晚上少飲水,減少夜尿。宜食用低鹽、低脂、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如新鮮的蔬菜、水果;忌食油膩刺激、辛辣油炸、肥甘厚味的食物;規律飲食、少食多餐,不宜過飽;保持大便通暢,勿用力。⑤康復護理:指導患者每日適當地進行恢復膀胱功能的訓練,提高肌肉的收縮力,慢慢恢復排尿反射。如排尿功能肌控制力訓練、排尿反射訓練及輔助排尿法的訓練等。⑥灸療護理:在施行隔姜灸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局部皮膚反應,與患者交流,詢問溫度是否適宜。若患者告知其身體不適,如頭暈、心慌、欲嘔或發現其面色蒼白、出冷汗,應立即停止施灸,并通知醫生處理。隔姜灸后皮膚發紅是正常現象,若局部出現小水皰,注意觀察,無須處理,告知患者幾日后水皰可自行吸收;若水皰過大,則用消毒針沿皮膚表面將水皰刺破,放出水液,外用消毒敷料覆蓋,保持干燥。
3.1 療效評定標準[4]痊愈:小便時有尿意感,完全能夠自行控制排尿;顯效:小便基本能自行控制,偶有失禁;無效:尿失禁程度無變化,無法自行控制排尿。
3.2 結果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33%,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0.00%,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隔姜灸的臨床療效高于常規藥物治療。見表1。

表1 兩組中風后尿失禁患者療效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中風后尿失禁的發生機制是中風后排尿中樞和下行椎體束受損,對支配排尿反射的神經失去控制,膀胱的反射抑制作用減弱,使正常排尿-儲尿反射中斷,出現尿失禁的癥狀[5]。中風后尿失禁屬中醫“遺溺”范疇,稱之為小便失禁[6]。《諸病源候論》中記載:“小便不禁者,腎氣虛,下焦受冷也。”腎主骨,生髓,開竅于二陰,司二便,腎與膀胱相表里,膀胱為儲藏尿液之處,只有腎氣充足,尿液才能順利地從膀胱排出。中醫認為中風后小便失禁的病位在膀胱,膀胱的貯尿和排尿功能依賴于腎的氣化,腎氣不足,腎虛不能固攝,膀胱之開合失度,即可出現小便失禁。《靈樞》提出“遺溺則補之”。艾葉溫經散寒,扶正諸陽,生姜可溫中行氣,兩者相配可達溫補行氣、疏通經絡、平衡陰陽之功,且原材料易得、安全、簡便經濟。神闕為經絡之總樞,統屬全身之經絡,是強壯要穴;氣海、關元為任脈會穴,是人體元氣之根,任脈起于胞中,具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之功,為治療溺溲異常之要穴;中極為膀胱經募穴,是三陰經與任脈的交會穴,是膀胱之氣結聚于腹部的部位,可調理膀胱氣機,促進膀胱氣化功能,增強膀胱對尿液的約束功能。諸穴均位于下腹部,能夠調理腎與膀胱功能,于其上隔姜灸可利用藥力和熱力溫通經脈、補中益氣、培本固腎,增強膀胱的氣化功能,使膀胱開合有度,小便得以正常儲存和排泄。
綜上所述,采用隔姜灸治療中風后尿失禁療效顯著,操作簡易,使患者的癥狀得到及時改善,可加快疾病康復的進程,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盧濤,梁玉宏.卒中與大小便失禁[J].國外醫學腦血管病分冊,1999,7(2):90-91.
[2]趙惠,徐金枝,孫波,等.頭穴足運感區配合電針八髎穴治療中風后尿失禁的臨床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3,29(2):25-27.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作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M].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6,19(1):55-56.
[4]李虹.針刺加艾灸治療中風后尿失禁36例[J].中國針灸,2005,25(6):432.
[5]熊愛民,唐玉平,梅志彬,等.腦卒中后尿失禁的治療及護理進展[J].全科護理,2010,8(8):2224-2225.
[6]胡誠,鄔繼紅,張丹妹,等.艾灸治療中風后尿失禁的臨床研究綜述[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中醫臨床版),2013,20(3):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