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育靜
(河南省鄭州市中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神經源性膀胱是指控制膀胱的中樞或者周圍神經受到一定損害,使患者出現排尿困難、反射性尿失禁、反復泌尿系統感染、尿路結石和腎盂積水等,使患者的雙腎功能受到一定的損傷[1],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筆者應用中藥穴位貼敷聯合間歇性導尿治療神經源性膀胱,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鄭州市中醫院收治的神經源性膀胱患者92例為觀察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6例。對照組男20例,女26例;年齡45~89歲,平均(66.5±9.3)歲。觀察組男21例,女25例;年齡44~88歲,平均(65.4±10.3)歲。兩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標準 ①年齡45~90歲;②膀胱內殘余尿量超過100 mL;③既往身體健康,無意識障礙,無智力、語言及聽力障礙;④無人格障礙,精神正常;⑤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對研究內容知情同意。
1.3 排除標準 ①對藥物過敏者,特殊時期女性患者;②無法自行導尿者,或照顧患者人員無法協助醫務人員導尿者;③不配合本次治療方案者;④尿道解剖方面存在異常者,或因其他原因導致神經源性膀胱者。
2.1 對照組 采用間歇性導尿治療。在無菌條件下,將導尿管經尿道插入患者膀胱,使膀胱有規律地排空尿液。
2.2 觀察組 在治療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穴位貼敷。治療分感染期和恢復期兩個階段。感染期選用八正散加減,藥物組成:瞿麥18 g,萹蓄18 g,黃柏15 g,滑石9 g,車前子12 g,金錢草12 g,土茯苓12 g,澤瀉12 g,蒲公英12 g,丹參12 g,赤芍12 g,烏藥12 g;恢復期選用左歸丸、杞菊地黃丸加減,藥物組成:生地黃12 g,山萸肉12 g,懷山藥12 g,川斷15 g,杜仲12 g,龜板9 g,牡丹皮12 g,茯苓12 g,澤瀉12 g,地龍12 g,桃仁12 g,紅花12 g,車前子12 g,金錢草18 g。上方藥物研末后加入姜汁制成膏狀,貼在氣海、八髎和關元穴皮膚表面,每次4~6 h,每日1次,連用14 d為1個療程[2]。
3.1 療效評定標準 參考《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中醫診療標準》[3]。治愈:癥狀消失,3個月內未復發;顯效:殘余尿量減少超過一半且3個月內未加重;有效:小便通暢,停藥后偶有復發,但程度減輕;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治療前后測定膀胱容量和殘余尿量。
3.2 結果
(1)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95.65%高于對照組的76.09%(P<0.05)。見表1。

表1 兩組神經源性膀胱患者療效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膀胱容量和殘余尿量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膀胱容量高于對照組(P<0.05),殘余尿量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神經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容量和殘余尿量比較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筆者采用中藥穴位貼敷聯合間歇性導尿治療神經源性膀胱,辨證使用中藥,清利下焦濕熱、補肝腎、通利小便等,通調水道,防御外邪,促進患者膀胱氣化功能[4]。穴位是氣血在人體交匯后輸于人體表面的位置,與臟腑關系密切,反映臟腑生理、病理情況,可通過刺激穴位達到治病的效果。本研究中,根據不同證型,應用不同基礎方加減制成膏藥,并貼敷于氣血總開關之八髎穴、小腸募穴之關元以及補氣要穴之氣海,調節人體氣血,固本培元,溫陽補虛;結合祛寒溫陽、通經發表的姜汁,相得益彰,事半功倍。
本研究結果表明,中藥穴位貼敷聯合間歇性導尿治療神經源性膀胱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改善膀胱容量,減少殘余尿量,可在臨床推廣應用。
[1]劉國英.艾灸關元穴并金匱腎氣丸治療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腎陽不足證的效果研究[J].光明中醫,2015,30(2):314-316.
[2]王曉丹,馮曉東,劉承梅,等.臍灸治療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30例臨床觀察[J].中醫雜志,2014,55(1):45-47.
[3]中華中醫藥學會糖尿病分會.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中醫診療標準[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6(4):365-368.
[4]高淑芳.益腎調督灸法結合膀胱訓練對脊髓損傷術后神經源性膀胱尿流動力學的影響[J].國際中醫中藥雜志,2015,37(10):894-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