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華
(河南省鶴壁市浚縣人民醫院,河南 鶴壁 456250)
心臟驟停會引起泵血功能消失,導致患者出現全身性缺血缺氧,多表現為心音、大動脈搏動消失,呼吸停止,瞳孔擴大,意識喪失,嚴重時甚至出現死亡。心臟驟停常用的搶救方法為心肺復蘇,但有研究指出,心臟驟停的患者在經心肺復蘇搶救后依然會因大腦的缺血缺氧造成死亡率上升[1]。筆者采用亞低溫治療可顯著降低心臟驟停復蘇后缺血缺氧性腦病的發生率,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鶴壁市浚縣人民醫院109例心臟驟停復蘇后患者進行研究,患者的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心電圖、腦電圖等均符合心臟驟停的診斷標準[2],排除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患者和中途轉院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54例,其中男31例,女23例;年齡29~67歲,平均(47.81±4.11)歲;心臟驟停時間為1~8 min,平均(4.11±0.32)min。觀察組55例,其中男30例,女25例;年齡27~68歲,平均(47.31±4.23)歲;心臟驟停時間為1~9 min,平均(4.42±0.37)min。兩組患者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均依據《心肺復蘇及心血管急救指南》[3]進行心肺復蘇后,給予降顱壓、維持電解質平衡、呼吸機輔助、抗感染等常規治療。
2.1 觀察組 在此基礎上給予亞低溫治療,將降溫頭盔及降溫頸圍分別戴至患者的頭部及頸部,采用亞低溫儀進行降溫,維持溫度33~35℃,維持時間24 h。24 h后緩慢升溫,恢復至正常體溫。
2.2 對照組 給予傳統頭部冰帽降溫法治療。
3.1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采用大腦功能評分對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評價[4]。良好轉歸:功能獨立,但伴有輕微殘疾;中度殘疾:功能獨立,伴有明顯殘疾;不良轉歸:功能不能獨立,伴有嚴重殘疾,或者植物狀態;死亡。②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降溫時間:采用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評分(APACHEⅡ)進行評價[5]。APACHEⅡ評分包括急性生理學評分、年齡評分以及慢性健康狀況評分3大項,共計71分,分數越高死亡率越高。同時記錄兩組患者的降溫時間。③并發癥發生率: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
3.2 結果
(1)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良好率為43.64%,高于對照組的20.37%(P<0.05)。見表1。

表1 兩組心臟驟停復蘇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APACHEⅡ評分與降溫時間比較 觀察組降溫時間、APACHEⅡ評分在心肺復蘇后3、7 d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心臟驟停復蘇患者APACHE Ⅱ 評分與降溫時間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3)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低血壓2例,高血糖3例,心律失常3例,電解質紊亂4例,肺部感染3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7.27%。對照組低血壓4例,高血糖5例,心律失常5例,電解質紊亂6例,肺部感染6例,并發癥發生率為48.15%。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心臟驟停是臨床上極為危重的急癥,是指由各種原因導致的心臟突然停止跳動。引起心臟驟停的病因較多,常見的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冠狀動脈痙攣、冠狀動脈起源異常、原發性心肌病、瓣膜病等[6]。心肺復蘇是心臟驟停主要的急救措施,但心肺復蘇成功后,仍然有部分患者因大腦缺血缺氧性損傷而導致死亡[7]。
因此,如何有效降低患者大腦缺血缺氧性損傷,對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生存率具有重要意義。
臨床上常用的腦保護方法為亞低溫治療,亞低溫能調節患者腦部的血流量,改善細胞的能量代謝,降低腦氧代謝率,抑制氧自由基的產生,減少釋放興奮性氨基酸的釋放及自由基的生成,增加神經元泛素的合成,降低神經元的凋亡及壞死,同時促進細胞間信號傳導的恢復,減少腦部壞死面積,對于降低顱內壓及腦水腫亦有積極的治療作用[8]。本研究顯示,觀察組降溫時間、復蘇后3 d和7 d APACHE Ⅱ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提示亞低溫治療能夠快速降溫,對腦代謝及耗氧量降低效果更為明顯,且對患者預后有著積極的作用,同時良好率優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亞低溫治療能夠降低心臟驟停心肺復蘇后缺血缺氧性腦病的發生率,同時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與劉勝利[9]、牟志芳等[10]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采用亞低溫治療可降低腦氧代謝率,抑制氧自由基,降低神經元壞死,降低心臟驟停復蘇后患者缺血缺氧性腦病的發生率,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及應用。
[1]楊志華.亞低溫治療心肺復蘇后腦復蘇的效果觀察與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5,12(6):127-128.
[2]李春盛,季憲飛.2010美國心臟學會心肺復蘇與心血管急救指南解讀[J].心腦血管病防治,2011,11(4):253-256.
[3]李海娜,蘭超,李莉,等.心肺腦復蘇后亞低溫治療研究進展[J].創傷與急危重病醫學,2015,3(1):58-61.
[4]谷強,張津.超選擇性動脈溶栓并術后局部亞低溫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NSE和S-100蛋白的影響[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5,14(14):1179-1182.
[5]薛繼可,冷巧云,高玉芝,等.急診科心搏驟停患者心肺復蘇預后的影響因素[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13,22(1):28-34.
[6]曹春水,黃亮,呂農華,等.應用心肺復蘇儀對心搏驟停患者心腦缺血性損傷的影響[J].中國急救醫學,2013,33(2):128-131.
[7]唐從耀,黃欣,張曉瑜,等.心肺復蘇方式的臨床效果對比分析[J].實用醫學雜志,2013,29(12):2000-2001.
[8]張婷,胡蓉峰,張加群,等.顱腦損傷患者亞低溫治療的護理進展[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2,29(3A):28-30.
[9]劉勝利.亞低溫治療對急診心臟驟停復蘇后優化治療的療效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6,15(15):1537-1539.
[10]牟志芳,董躍福,李勇,等.亞低溫對心肺復蘇術后缺血缺氧性腦病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24):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