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春偉
(青海省第一測繪院 青海西寧 810001)
遙感技術憑借其信息量充足、具有一定的宏觀性、實效性好等優勢,逐漸發展成為在環境宏觀檢測以及地質災害方面不可或缺的技術,能夠有效對土地沙漠化、滑坡、地面沉降以及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情況進行有效預警。監管以及評估等,在一些防災治災以及大型項目環境災害的監測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
由于自然災害存在著一定的突發性,無法精準、有效的對其進行監測,而遙感技術則可以不受地面原因的影響,在第一時間掌握災后的真實情況,根據相應的影像模型和災害分類情況,對圖像進行有效判斷,從而對災情有一個充分的認識,為災后的應急救援工作提供相應的數據支持,從而在自然災害產生的第一時間內對其進行有效處理。
在分析地震的時候,主要采用不同遙感圖像,完成斷層活動性、強震構造環境及地震地表破裂等部分的遙感地質解譯與干涉形跡測量分析,以此來推動研究工作的進展。再者還探討了在預報地震監測環節當中遙感技術的應用情況、同時還分析了紅外遙感地震前兆的不同特征意相應的預報措施等,對于在預報地震監測工作當中衛星遙感技術的應用提出了新的方法。
現階段,遙感技術在滑坡等突發性的地質災害當中取得了廣泛的應用,主要以區域調查和動態監測兩個方面為主。在對對滑坡等進行調查研究的時候其主要以陸地衛星影像的數據為主,主要采用目視的方法來進行,日本在前不久編制了全國滑坡分布圖(其比例為1:5萬),在互粉青藏鐵路沿線的泥石流危險區時我們也采用了遙感圖像技術。地質災害在我國發生的幾率較多,且呈現出種類多、地域廣以及頻率高和損失大等特征。有效監測地質災害的危險區域,能夠對一些大型的地質災害事故進行有效預防,在這一過程當中遙感技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泥石流作為自然災害的一種分布較廣,且導致其發生的因素也有很多,根據地域的不同呈現出不同的特點。總的來講,可以分為動力因素和物質因素兩種。對此我們能夠通過衛星遙感圖像來解釋巖石的構造發育程度、植被的覆蓋程度以及巖石的裸露程度等,在對泥石流的隱患區域進行判斷的過程當中我們可以采用衛星遙感圖像的方式來進行,之后再和其他科學技術相結合來進行泥石流隱患區的遙感圖像特征的建立,而后綜合考量其本質特征,對該區域內是否有泥石流隱患的存在進行有效判斷。
人們的生存生活離不開土地,然而近些年來,由于資源的過度開采和浪費,導致土地資源出現了荒漠化的情況。具有關資料指出,在我國土地資源當中,出現荒漠化的已經高達2622000平方千米,且該趨勢呈逐年上漲的趨勢,每年所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541億元。所以對其進行有效監測和治理就變得十分重要,相關政府部門也要加強對這方面工作的重視。和傳統監測技術相比,遙感技術具有信息量大、效率高、準確性強等優勢,在具體應用過程當中效果更為突出。在此,我們主要就粵北巖溶石山區域進行相應的額分析,在調查和研究其石漠化的過程當中,在對遙感技術進行有效應用后,其成效十分顯著。所以說,在對雷達及其相關技術進行有效應用,實施具體的地質遙感技術操作后,能夠幫助人們更加清楚、準確的了解到地質災害的真實情況,從而有助于提高監測效率和質量。再者,通過對清晰度較高的遙感影像技術的有效應用,能夠對影響區域情況的各種原因進行有效掌握和監測,從而有助于地質災害研究計劃的制定,能夠有效推動地質災害調查工作的順利進展。
就現階段社會的實際情況而言,可以說已經進入了信息化時代,科學技術在各個領域的發展過程當中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在具體的運營環節當中,其自身價值也得到了充分發揮。在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對自身職責履行的時候,相關地質監測部門需要選用科學合理的監測技術,也唯有如此才能使技術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得以充分的發揮,從而有效推動地質災害監測工作的具體落實。在此基礎上,本文主要分析探討了在地質災害監測中遙感技術的應用,通過應用該技術,監測時間縮短了許多,再者監測效率以及監測結果的準確性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有助于全面分析和掌握地質災害的具體情況,從而有效確保地質災害治理工作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