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士彬
(江蘇省蘇力環境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江蘇南京 210036)
環境保護成為當今世界的主題和焦點,要充分關注和重視我國環境保護中的地下水環境監測工作,意識到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態勢下的地下水環境壓力劇增的現狀,從大環保的視域下全面分析我國地下水環境監測現狀,并探討地下水環境監測中存在的問題,思考科學合理而高效的地下水環境規劃措施,更好地實現對環境的監測和管理。
當前我國的地下水環境監測主要由水利部門、國土部門和環保部門負責,各自承擔不同的地下水環境監測管理工作,形成了相對完整的地下水環境監測體系。
水利部門重點關注和監測地下水環境的資源量,在全國范圍內設置了兩萬多個地下水監測站點,包括基本監測站、統測站、試驗站等,并分布于我國各個城市和區域,主要是了解和把握區域地下水的動態特征,如:地下水位、地下水開采量、泉流量、地下水質、地下水溫等,并實現了水環境監測數據的信息化管理。
國土部門重點關注和監測地下水污染環境狀態及地下水沉降變化情況,避免地下水對原有的地質環境造成破壞。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三級區域性的地下水動態監測網,設置了若干個地下水監測點,并成立了專門性監測網點,重點分析和處理專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問題。
環保部門重點關注地下水的污染整體程度,調查和評估城市、城鎮、鄉鎮、農村的飲用水源基礎環境,由之前的水位監測逐漸轉向水質監測,對地下水污染問題的“雙源”開展污染綜合評估、脆弱性評估、健康風險評估等工作。
我國現有的地下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規體系尚未完善,與現今的實際情況并不吻合,如:地下水體中的有害類有機物、重金屬等污染物不斷增多,缺乏相應的水污染防治監測標準,顯露出法律效力缺失的現象,表現出諸多的管理漏洞和缺陷。
由于我國之前主要是對地下水環境進行水位監測,而缺乏水質監測的意識,大多是地下水的資源量及水文地質環境方面的監測點位,而缺少對地下水的水質監測的點位設置,無法與大環保要求相一致。同時,我國現有的地下水環境監測網絡相對分散、管理技術相對落后,沒有形成統一、高效的監測網絡管理體系。
我國原有的地下水環境監測的采樣技術呈現出粗放式的狀態,缺乏科學先進性和合理性,不利于對地下水中的揮發性有機物的監測和檢定。同時,也沒有依據地下水環境監測要求進行標準化環境監測井的合理設置,顯露出現有監測井的維護、建設方面的缺陷。另外,地下水環境監測技術人員的專業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我國地下水監測工作信息化平臺的建設尚未完善,缺乏統一的地下水環境監測信息化管理平臺,導致地下水環境監測數據相對分散,難以實現地下水環境監測信息的有效共享和傳遞。
要從立法的角度,建立健全我國地下水污染防治法律體系,明確地下水環境污染、防治、監測等不同責任主體,通過責任追究機制對其加以行為約束和規范。同時,要轉變之前片面進行地下水環境監測的觀念,要將地下水環境污染與土壤、地表水污染相鏈接,引入健康風險評估,更好地豐富和完善地下水環境監測的內容;并加快完善地下水環境質量標準,以適應地下水水質監測的現實需求。
要重點關注我國的地下水飲用水源地、礦山開采、工農業污染、危險廢棄物、垃圾填埋場等污染源,強化“雙源”地下水環境監測網絡體系,形成“點面結合”的立體監測網絡,并全面推行監測井終身管理制度,轉變地下水監測井多頭管理的現象,確保地下水監測井的標準化、專人化管理和維護。
要推進我國地下水環境監測的精細化,就要加大對地下水環境監測技術的研究,可以采用抽出處理技術、物理處理技術、水動力控制技術、原位處理技術等,提升監測技術的準確性,并力求監測成本對環境的壓力最小化。
要建構分布式地下水環境監測數據庫系統、傳輸網絡和綜合應用支撐平臺,借助于計算機、現代通信、超聲波、傳感器、遙感技術等,加強地下水監測的自動化,更好地實現地下水監測信息數據的傳遞和共享。并通過國內外技術交流、人才引進、培訓等方式,積極培育地下水環境監測專業人才,滿足大環保要求下的地下水環境監測需求。
綜上所述,隨著環境保護觀念的深入人心,我國要重視對地下水環境的監測工作,各級部門要明晰自身的職責,建構并完善我國地下水環境監測網絡體系,加大地下水環境監測技術的研究和信息化水平,提升地下水環境監測治理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