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瑞娟 吳 琳
(北京市懷柔區氣象局 北京 101400)
大氣能見度也能表示環境空氣質量的好壞,從而顯示出空氣中大氣顆粒物污染水平的指標。PM2.5比表面積比較大,體積很小,其大量的懸浮在空氣中,并通過對光的吸收和散射作用,使大氣能見度降低。大量研究表明,能見度、PM2.5濃度,相對濕度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宋宇[1]、王京麗[2]等研究得出:北京市大氣能見度與顆粒物的散射消光存在一定的相關1性,其是降低能見度的主要因素,并且顆粒物的濃度是決定能見度好壞的主要原因。王淑英[2]研究結果顯示京津地區相對濕度和能見度在不同季節下,呈現規律不同的顯著負相關。
PM2.5濃度數據來自懷柔區氣象局環境監測站(懷柔區劉各長村433號)2016年1-12月全年逐小時資料,氣象要素觀測執行國家級地面觀測站觀測相關標準,所有設備定期檢定和校準。PM2.5濃度數據在使用前,剔除數據異常和日數據不全的資料。能見度及相對濕度數據來自于懷柔區氣象局氣象自動站(國家一般氣象站)2016年1-12月全年逐小時資料,該數據經北京市氣象局信息中心質控。
能見度、PM2.5濃度及相對濕度季節變化特征明顯。能見度較好的月份在2-5月、8-9月,2月最好,10月最差。在7-10月,相對濕度較高,其他月份相對較低。從PM2.5濃度月變化可以看出,8-9月濃度較低,12月濃度最高。懷柔區春季(3-5月)多風季節,有利于污染物擴散,大氣透明度較高。懷柔區冬季(12-1月)靜穩天氣較多,污染物不易擴散,冬季主要又以燃煤取暖為主,大氣中PM2.5濃度升高,能見度水平較低。夏季降水較多,對大氣有一定清潔作用,可降低大氣中的PM2.5濃度。懷柔區能見度日變化明顯,呈波谷波峰趨勢,07時能見度最差為14.4km,從08時開始能見度逐漸上升,12-16時能見度達到全天最好,16時開始至夜間能見度逐漸轉差。相對濕度日變化明顯,16時開始至次日06時,相對濕度逐漸升高,06時相對濕度達到全天最大值72%,自06時逐漸下降,14-15時降至全天最低值38%。在09-21時,相對濕度與大氣能見度呈明顯負相關。這可能是因為大氣中的水汽具有吸光作用,相對濕度高,水汽含量高,吸光性就越強,從而直接影響能見度;另外,大氣中懸浮顆粒物吸收水汽后,粒徑增大,消光性增大,間接影響能見度。懷柔區PM2.5濃度的日變化趨勢呈現一定程度的雙峰型態勢。06時達到低值;06—09時呈現明顯上升趨勢,09時達到峰值(次高值);09—12時再次呈現下降趨勢,12時為最低值(平均為57ug/m3),12—20時呈現上升趨勢,20時達到另一峰值(最高值),這一趨勢變化可能與人們活動有關。
相對濕度在20%~79%之間,隨著相對濕度的升高,PM2.5濃度明顯增長,但能見度下降顯著,可知兩者對削弱大氣能見度影響較大。為進一步探究能見度、相對濕度,PM2.5濃度三者的關系,對2016年全年能見度與相對濕度及PM2.5濃度的實時觀測數據進行相關性分析,能見度、PM2.5濃度,相對濕度均具有一定的相關性,這可能是因為相對濕度與PM2.5濃度共同對懷柔區能見度產生影響。在相對濕度較低時,能見度主要受PM2.5濃度的影響;在相對濕度較高時,隨著大氣中水汽含量的增加,能見度降低主要受顆粒物吸濕粒徑變大,消光性增強的影響,且這種作用在大氣輕度污染時更加突出。
不同季節的能見度和PM2.5濃度的相關性均很高,亦呈現較好的負相關性。冬季相關性最為顯著,R2值為0.9508,相關系數R為-0.8373;其次為秋季節,秋季節相關性較高。夏季PM2.5濃度和能見度相關性稍差,與夏季光照強烈、相對濕度較大等因素相關。
(1)懷柔區大氣能見度季節變化特征明顯,呈現冬季能見度最低、春季最高的特征。PM2.5濃度水平均呈現夏季的最低、冬季最高的特征。
(2)懷柔區大氣能見度和相對濕度日變化特征明顯:在09-21時,相對濕度與能見度呈顯著負相關。
(3)不同季節下,能見度與PM2.5濃度的相關性均較高,能見度與PM2.5濃度的相關性冬季的最好,夏季的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