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實
就在美國第二大運營商AT&T取消銷售華為手機后,2018年1月底,第一大運營商Verizon也宣告放棄銷售華為手機。如果美國政府和軍方以國家安全為由拒絕采購中國通信設備還算冠冕堂皇的話,以“數據安全”封殺民用電子消費品,這“吃相”就有點難看。
以往常有經濟學家將市場經濟等同于西方國家允許各種市場主體充分參與自由競爭、市場的門戶完全開放。但隨著中國參與國際貿易的日益深入,我們逐漸認識到,由于西方國家政府普遍設置市場準入機制,實質上構成非關稅貿易壁壘。一方面,市場準入機制本身是政治的產物,另一方面,這些市場準入機制巧妙地利用了技術或道義的幌子,形成了一套強勢話語體系。
歐盟為航空市場設定的準入機制就很有特色。2002年,歐盟在所有成員國境內實行新的航空標準,其中重要一條是對起降飛機的噪音作出了嚴格限制。這套看似“環保”的標準事實上是按照歐洲生產的空中客車大飛機的性能量身定制的。而俄羅斯航空公司當時使用的俄制飛機由于發動機噪音較大,無法達標而不能在歐盟境內的機場起降。歷史上,蘇聯民用大飛機的研發水平一度接近西方國家。這套標準實施后,俄制民用大飛機的銷售行情極為慘淡,不但退出歐洲市場,連在俄羅斯航空公司的位置也讓給了空中客車,民用大飛機產業受到重創。
因為準入機制的存在,西方國家鼓吹的“貿易自由化”事實上是“單向活門”,例如,美國對于境內的企業并購有一套“國家安全審查”制度。當美國政府認為外國企業在美國的并購活動會危害國家安全時,總統可根據“國家安全審查”的相關法規暫停、阻止、終止、禁止該項交易,甚至事后撤銷有關交易——哪怕已經完成的并購也可以“翻燒餅”宣布作廢。
過去,西方國家樂于強調“市場開放”的一面,是為了利用自己在經濟實力上的優勢,給跨國資本攻城略地提供便利,去搶占發展中國家市場。然而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西方經歷一段經濟衰退及緩慢恢復階段,而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這種背景下,以往態度游移的西方國家在面對中國經濟的問題上正趨于一致,形成將中國看作競爭對手甚至敵手,在經濟上“倒向”中國就是背叛的氛圍,一出出以各種理由限制否決相關交易的葉公好龍鬧劇不斷上演。
在西方國家貿易保護主義越發盛行的情況下,所謂“歐標”“美標”正是保護主義的最大標志。國際統一的標準化至今沒有達成,在目前的整體氛圍下,中國要以自貿區形式與歐美談整體降低市場準入相對困難。中國積極倡導自由貿易,就應高舉市場對等的大旗。市場對等,市場準入也應該對等。從國際社會共同利益著想,我們一方面要繼續在輿論上爭取主動,另一方面仍可以在某些共同利益比較多的領域與歐美進行協商,做出臨時安排,共同降低標準,互相進入。▲
(作者是生物制藥專家、投資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