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娣
【摘 要】孟子曰“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每個人都有內心善良的一面,人之初,性本善。只是由于孩子自身思維的原因,還有來自家庭和社會的不良原因,孩子越來越沒有愛心,要解決這個問題,家長和幼兒園必須共同協作,共同培養。
【關鍵詞】同情心 愛心 家園共育
感恩教育,這個詞在最近幾年真的是非常流行,隨處可見,隨處可聞,誠然,這是我們社會的進步,說明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國民也在精神層次上有了更高的追求和理想。但是反觀我們的社會現狀,這樣的情況真的有了改善嗎?答案是——不!
一、對幼兒缺乏感恩之心社會大環境原因分析
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每個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投入都不斷增大,有報道研究指出,就我國2001年,全國教育經費為4637.66億元,比上年的3849.08億元增長20.49%。其中,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包括各級財政對教育的撥款、城鄉教育費附加、企業辦中小學支出以及校辦產業減免稅等項)為3057.01億元,比上年的2562.61億元增長19.29%。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反觀我們的孩子們呢?二胎政策的放開雖然大多數家庭不是獨生子女家庭,但是孩子仍然是因為家庭過分的寵愛和關注,造成現在的孩子太缺乏愛心、同情心了,不會關心別人,個性在不恰當地“膨脹”。特別是獨生子女,他們得到了太多的關注和愛,卻不懂得關愛別人,嚴重缺乏同情心。看到有的小朋友摔倒了,他會哈哈大笑;老師讓孩子們觀察螞蟻,他會一腳踩上去;見到小樹枝,會毫不猶豫地折斷;對老師批評的小朋友會群起而攻之,這樣的例子隨處可見。這些孩子往往不會從別人角度考慮問題,不了解別人的需要,對別人缺乏關心、愛心、同情心,還少了份寬容,總之,少了份社會交往的關愛行為。
二、培養幼兒的感恩之心的具體原因分析及對策
新《綱要》中指出“加強師生之間、同伴之間的交往,培養幼兒對人親近、友愛的態度,教給必要的交往技能,學會和睦相處;”。可是現在的孩子對他人越來越淡漠,越來越沒同情心,孩子的愛心究竟哪兒去了?是什么造成了孩子今天的現狀?根據我長期對幼兒個體行為以及家庭的長期跟蹤觀察和研究,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1.家庭教育的缺失和不科學
目前我們小一班有34名幼兒,根據家庭情況的調查,我們班有6名幼兒父母是離婚的,幼兒單獨和父親或母親生活。在一段時間的接送的時候我發現,大部分幼兒都是有爺爺奶奶接送,出現一些情況的時候,聯系父母,父母也總說特別忙,讓我去聯系爺爺奶奶,在做作業的時候,大部分的家長也總是推脫說沒有時間,沒有辦法陪孩子做作業。其實,社會競爭壓力比較大,父母的工作壓力大,節奏緊湊,在孩子的成長和教育中,一直處于“消失”的狀態。而隔代教育的主要弊端,我們也已經發現了,隔代教育的孩子相對靈敏度較差,自私,沒有同情心和愛心。
我們班的劉晨鴻就是這樣一個非常鮮明的例子。劉晨鴻的父母都是在富士康工作的,自開學到現在我們從來沒有見過父親,母親也就見過一次。10月份開始,劉晨鴻在早晨用完點心以后,一直哭鬧說肚子痛,在衛生間里蹲著的時候就大聲哭喊著“奶奶”,給父母打電話后聯系上了父親,奶奶把孩子接回去之后,爸爸給我打了電話,說自己工作忙,沒有時間帶孩子去檢查身體,說孩子在家里愛看電視和玩游戲,自己說也說過了,罵也罵過,打也打過,就是無法糾正孩子的這一問題,我詢問他是否有陪孩子讀故事書,做游戲的習慣,爸爸笑著回答工作忙沒時間。是的,現在的工作壓力大,父母們都想進一切辦法給孩子創設更好的生活經濟條件,但卻忽略了孩子的成長是需要陪伴,教育的。將教育的重任交給老人,其實相對來說部分老人對孩子只是簡單的“養”,并沒有做到“教”,所以只有孩子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時,父母才會意識到在家庭教育中自己的失職。
2.運用“泛靈”心理對幼兒進行愛心教育
幼兒有著獨特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泛靈”是幼兒特有的一種心理。何為“泛靈”?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泛靈”心理是把事物視為有生命的東西的一種傾向。小班年齡段的幼兒對一切的事物都是相信是有生命的,在孩子們的眼中,動物、植物、生活中常見的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名字和生命。每天午餐以后,我們都會組織孩子翻閱一會繪本,幾天下來時之后,大部分繪本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破損,特別是趙一航小朋友,一直都很把書本卷起來當作望遠鏡來看,老師怎么勸,批評教育都沒有用,有一天,我們錢老師對趙一航說,你看,書本多痛啊,他的腰都要被折斷了。趙一航聽了以后立刻把書本攤平,輕輕地用小手撫摸書本。還有就是孩子們畫畫的時候就喜歡把蠟筆上的紙質包裝撕掉,一天,我在地上看到蠟筆的紙,我立刻驚訝地大叫:“呀,誰的衣服掉在這里啦?他冷不冷啊?”李云夕立刻把包裝撿了起來,給蠟筆“穿”了回去。
在一線教育工作后,我有時覺得我的孩子們是天使,有時覺得他們是小惡魔,因為孩子年齡比較小,我們必須要用幼兒可以聽懂和接受的語言和幼兒進行交流。“泛靈”就是我們和孩子溝通的一條捷徑。
3.家園合作,共同教育
既然感恩教育的現狀并不容樂觀,我們就必須要家園合作,來改善這些情況。首先,我們幼兒園可以通過家長開放日來做一些科學育兒的講座,次之,我們可以通過各種網絡、QQ平臺來給幼兒家長做一些育兒知識的普及和介紹,最后,我們可以通過一些重大的節日來向幼兒和家長做感恩教育。例如,母親節的時候,我們開展了給媽媽畫幅畫,并且邀請了幾位媽媽來介紹孩子們的禮物,通過這樣的活動,讓幼兒知道尊重母親和愛自己的母親。在感恩節的時候,帶著幼兒學會《感恩有你》的手語操,制作愛心花,獻給自己最想感恩的人,這樣一些節日的教育,很大程度地提升了幼兒的感恩能力。
幼兒園是孩子學習游戲的課堂,家庭更是孩子學習生活、學會做人的大課堂。作為老師和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注意教孩子學會報恩。愛是要讓孩子知道的,這樣才能激發起他們的愛心,引起他們發自內心更深刻的感恩情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