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晨
【摘 要】傳統蒙學是我國古代對于蒙童進行初步文化熏陶和品德教育的重要方式。很多幼童在最初識字時也常常借助傳統蒙學的內容展開。部編版教材在編寫識字內容時,就充分將識字教學與傳統蒙學的內容相結合。本文提出要素材積累,在悅納中主題交流;誦讀想象,在入境中觸摸體悟;聯想補充,在分享中分類交流;自主創編,在生成中拓展延伸,更好地探索韻文識字的整體策略。
【關鍵詞】素材積累 誦讀想象 聯想補充 自主創編
傳統蒙學是我國古代對于蒙童進行初步文化熏陶和品德教育的重要方式。很多幼童在最初識字時也常常借助傳統蒙學的內容展開。部編版教材在編寫識字內容時,就充分將識字教學與傳統蒙學的內容相結合。筆者即以部編版教材中《對韻歌》來談談自己在這一方面的實踐與思考。
一、素材積累,在悅納中主題交流
所謂定向積累,就是在課堂教學之前,教師引領學生進行語文知識積累、激發學習熱情的思維熱身活動,其實踐的主要形式有與教材內容息息相關的“百寶箱”、兒童誦讀、對對子等,其核心目的就在于通過一定范式積累,為學生搭建交流與分享的平臺,便于教師對學生的興趣點和障礙點進行及時了解,為后續性的實踐活動奠定基礎。
如在教學《對韻歌》中時,教師如此導入:首先,教師開展“請你和發著說”的游戲,比如我說“天”,學生說“地”;我說“大”,學生說“小”。教師相機表揚:“大家真聰明。這種形式就叫做對對子。我們的祖先在小時候就是用這種方式開始學識字、學語文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對對子。”
在韻文教學的最初環節中,教師運用這樣的方式來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在感知對韻形式特點的同時,建立文字的意象,為后續的教學奠定基礎,并在范式積累中形成對韻文的親切感,增強學生學習生字的欲望。
二、誦讀想象,在入境中觸摸體悟
部編版教材中的韻文基本都是以詞串的方式呈現。教學中要強化對詞串停頓、節奏和意象的深入感知,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韻文時,依托教材中的情境,讓學生在入情入境的過程中展開想象。
如在教學這一課時,初讀課文后就直奔重點,教師引領學生以師生配合讀、男女生朗讀的過程中反復朗讀“山清對水秀,柳綠對桃紅”后,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將韻文句式作這樣的改變:山清水秀,桃紅柳綠,讓學生在對比朗讀后告知他們可以從別的對子力變換出許多這樣的詞語:“看著這些生字詞,你們好像在自己的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情景呢?”有的學生說:“我行走在高大的山峰下,還有一股清清的溪水從我身邊流過。”有的學生還進行了繪聲繪色地描述:“我好像看到了一朵朵粉紅的桃花,一陣風吹來,旁邊的柳樹就在不停地搖擺綠色的枝條。”
在傳統識字教學中,教師只機械地關注生字的字形、字音,而在這一案例的教學中,教師在為學生識字的過程中創設了真實可感的情境,充分激發了學生的想象意識,讓學生在想象表達的過程中,增強了對生字的感知。
三、聯想補充,在分享中分類交流
低年級語文教學中,識字占據了最為核心的地位。試想,學生如果沒有能夠在低年級夯實識字這一地基,對于他們后續語文學習的深入就會形成較大的影響。但識字教學中識別字形的教學不能機械生硬,否則就會導致學生的厭學情緒,教師可以充分開掘教材中的資源,以聯想識字的方式分類交流,促進識字教學的不斷發展。
如在《對韻歌》的教學中,教師引領學生誦讀完“云對雨,雪對風”后,筆者相機出示識字卡片,引領學生認讀“云、對、雨、花、鳥”等生字,并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生活的原始經驗進行思考:“云和雨有著怎樣的關系?花與鳥又有著怎樣的聯系?”學生的思維被徹底點燃,他們的思維重新回到了生活積累中,一個個生字已經不再是機械的文字符號。有的學生說:雨滴是云朵的孩子,他們長大了,就從云朵的懷抱里掙脫出來,落到大地上;還有的學生說:在大自然中,鳥兒和花朵就像是一對好朋友,鳥兒經常站立在花朵的枝頭,好像在欣賞花朵的美麗呢!……
正是有了鮮明的語境支撐,學生運用自己的聯想意識將一個個原本機械生硬的文字符號轉化為可感、靈動的畫面,讓學生的讀寫過程變得更加輕松。這種聯想質態下的分類識字就能變得更加高效。
四、自主創編,在生成中拓展延伸
韻文的形式極富節奏感和韻律感,讀起來朗朗上口,有助于學生的識記與感知,而且很多韻文的形式也相對簡單,便于學生進行自主性地簡易模仿。因此,教師在利用韻文展開識字教學之后,完全可以進行必要地拓展與補充,讓學生在仿照、創作的過程中進行詞串、韻文地創編,豐富學生的識字范疇,讓學生來一次語言文字地扎實訓練,提升學生的文字運用能力。
如在引導誦讀《對韻歌》之后,教師引領學生先用對文的形式進行感知,有了前期對范式的感知與積累。他們對于韻文對子這種形式已經不再陌生,教師則引領學生對這種對對子的形式進行拓展創編,學生不一會就說出了各種形式:男對女、上對下、高山對大海……而在常態化的教學中,教師不僅關注課文中的對文形式,同時將關注力放置在生活狀態中,并從生活資源中引領學生進行對文拓展,從而促進了學生識字的范疇。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并沒有將識字教學的關注點僅僅局限在教材選用的文本上,而是通過巧妙地生成,進行延伸性拓展,豐富了學生的識字量,延續了學生的識字熱情。
傳統蒙學經歷了實踐的檢驗,其呈現形式契合了學生的認知特點,是引領學生進行趣味化、生動化識字的重要資源。我們需要在認真研讀蒙學特點的基礎上,將其與學生內在的認知規律進行巧妙整合,積極探索韻文識字的內在規律,有效促進學生識字能力的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