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來兄
隨著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不論是國家還是社會對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于幼兒教師來說,“活到老,學到老”的理念必須堅守,這樣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做一名優秀的幼兒教師。我認真仔細地將《幼兒行為的觀察與記錄》這本書翻閱了一遍,深覺這本書中所著內容對一線的幼兒教師來說大有裨益,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受益匪淺。
一、教學教研一把抓,學會觀察是基礎
我看總感覺幼兒教師在承受高壓、勞累的雙重負荷下,進行教研活動就顯得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在讀過《幼兒行為的觀察與記錄》之后,我感覺自己在教育與教研關系的認識上存在很多的不足:其實,教育與教研本位一體,真正的教研正是立足于平日的教學,并且服務于教學。教學教研應該一把抓,首先,我們要學會的就是:用眼、用心,學會觀察幼兒的一舉一動。
幼兒行為的觀察,觀察什么?書中有詳細完整的記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觀察幼兒在常規活動中的行為
幼兒在園的一天中,大部分時間都在進行常規活動:進餐、午睡、盥洗、入廁、午休等等。這些活動看似平凡、枯燥,但卻是幼兒學習和成長的重要途徑,值得我們注意。
書中詳細的介紹了如何觀察幼兒進餐行為、如廁行為、午休行為和過渡時間的行為,雖然很瑣碎,但是卻不能輕易的忽視。
2.觀察幼兒使用材料的情況
與常規活動一樣,游戲材料是幼兒學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它們兩個在幼兒個性方面發展的功能是不同的。游戲材料的一種重要作用就是有助于兒童認知能力的發展,特別是符號表征能力。
閱讀和書寫的確是符號表征過程,但是只能反映我們一半的表征能力,它們是語言符號的一部分;而非語言符號表征要借助藝術形式呈現——繪畫、雕塑、舞蹈、啞劇、音樂及戲劇。對于幼兒來說,他們不能充分地把握或者用語言解釋他們對事物的模糊理解,所以他們是通過使用游戲材料時形成的關系以及所引起的變化來獲得對抽象概念的直觀感覺。在兒童使用材料的過程中,我們需要觀察兒童使用材料的環境、刺激、話費的時長等等內容。
3.觀察幼兒之間的社交行為
每個幼兒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因此便會有各式各樣的社交行為和反應。在兒童早期階段,他們對待他人的態度開始在人格結構中打下基礎,我們需要去觀察以下三個方面:
①幼兒對待他人的態度(關懷/疼愛/信任/懷疑/厭惡)。
②幼兒的情感態度(深厚的/隨意的/冷漠的)。
③幼兒擁有的與他人相處的技能的數量和種類(通過要求、偷拿或者搶奪得到玩具娃娃)。
4.觀察師幼關系及在教師主導活動中幼兒間的相互關系
師幼互動是我們日常教學和生活中常提到的詞語,在許多情況下,師幼關系的細節都會存在與日常的偶發時間中。從生命中最初的幾年里,幼兒會從身邊非常重要的成年人——父母、養父母、祖父、老師以及其他親戚的接觸中形成其他人和對自己的理解。
我們需要觀察認真的觀察師幼關系,這樣可以告訴我們幼兒感覺到成年人是可以信任的、抑或是持懷疑的態度看待成年人;是可以借助成年人達到自己的目的,亦或是對他們敬而遠之等等。
總而言之,“觀察”是記錄的基礎,也是教研的基礎。我們需要學會認真的觀察,善于發現幼兒的行為特點,這樣才能有利于我們進行教育教研,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二、積少成多,記錄需堅持不懈
觀察者,需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和持之以恒的耐心。每一個孩子從出生到成長再到邁出他們人生的第一步,都是一個不斷接受外部信息并嘗試著向外部發出反饋和意念的過程,從而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不斷的學習著各種各樣的社會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并不斷提高自身的認知水平。對孩子的日常行為進行觀察與記錄就必然成為我們成年人了解孩子認識孩子的重要途徑和如何施展教育方式的必要手段,因此我認為不管是作為教師還是父母掌握這樣的專業技能都是很有必要的。
對于幼兒教師來說,觀察是教育教研的基礎,同時,學會做記錄則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多樣的素材。我發現自己的觀察記錄還存在以下兩個方面的不足。
一是敘述的語言太具主觀性,有一些自己總結的語言在里面,而不是完全在客觀陳述孩子的動作和語言交流。
二是雖然反思比較具體,但是怎樣深入挖掘可學習的價值,還做的不好。譬如,我認為可以提供某些材料,那么這些材料我可以怎么用呢,我可以讓孩子做什么,我還可以提供哪些材料,這些問題我還沒有深入思考。
在以后的觀察記錄中,我們不僅需要科學的進行觀察記錄,而且要養成堅持不懈進行記錄的好習慣。
三、多思多想,勤于總結才能致于行
觀察與記錄,它的價值在哪里?素材取之于幼,服務于幼。 在這個兒童飛速成長的時期,教育者極有必要抓緊盡量多的時間來及時記錄這些紛繁復雜的發展性變化。這種記錄數據對于嬰兒/學步兒項目自身的豐富和發展也是一種獨特的資源。所以,記錄的價值在于,對于經常一閃而過、淹沒于日復一日的保育教育重點的幼兒的細節,給予顯微鏡一般的關注。教師應關注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同時要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如何在日常工作中更好的完成這個目標,我們每個人都在尋找有效的辦法和途徑。看了《幼兒行為的觀察與記錄》這本書,我覺得,它很好的詮釋了《指南》的這句話。多看多思,將自己平常的記錄素材及時進行總結反思,然后服務與平常的教學中,用自己的所學幫助孩子們健康快樂的成長。
一次,我有點感冒,喉嚨發不出聲音了,有一個小朋友在上課時與旁邊的孩子稍微有點交頭接耳,當他們交頭接耳的時候,我并沒有阻止他們,而是在一旁觀察他們在說什么,當我聽到孩子說:“朱老師生病了,沒有聲音了,我們不要說話,要乖乖聽朱老師講。”這時的我,不知道有多么的開心。因為孩子們懂得關心老師了。要是換做以前,當我看到孩子交頭接耳的時候,我便會立刻阻止他們,其實孩子并不是我們眼睛看到的那樣。現在我們班的孩子已經是中班了,我覺得我必須對他們要更細心,更了解他們的心理,而不是憑自己眼睛看到的去斷定他們。
有人說愛一行干一行,我覺得更應該干一行愛一行,做幼兒教師,光做好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是遠遠不夠的。有人曾說:“幼師不能只當孩子王,更要理論硬技能強,做幼兒領域的研究者”,我覺得要達到這樣的目標,需要《幼兒行為的觀察與記錄》這樣的書籍來武裝我們的頭腦,讓我們多多發現這樣的書籍,彼此交流,善于學習,勤于思考,來使我們目標明確,砥礪前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