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偉宸
【摘 要】目的:了解我地區老年性癡呆的發病情況及其特征,并探究老年性癡呆發生的影響因素以及具體的防治對策。方法:2016年采用整群隨機抽樣方法選擇我地區2270例老年人作為調查對象,利用一般情況調查表、智能狀態量表(MMSE)、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Ⅳ)進行老年性癡呆流行病學調查,總結其老年人群中的發病特征,并應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老年性癡呆影響因素,進而提出具體的防治疾病措施。結果:本次調查中患有老年性癡呆的113例,占4.98%。其中,女性發病率6.49%,明顯高于男性的4.18%,90歲或以上老年癡呆發生率達到12.95%也明顯高于其他年齡段的老人(p<0.05);另外,文盲、獨居、農民、性格內向、不喜運動或日常活動能力明顯下降者其癡呆發生率顯著升高(p<0.05)。經Logistic多因素分析發現,高年齡段、獨居、文化程度低、性格、鍛煉習慣、日?;顒幽芰Φ拖率抢夏晷园V呆發生的影響因素(p<0.05)。結論:我地區老年性癡呆發生率較高,嚴重影響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及其生活質量,因此,相關部門必須重視老年性癡呆的預防與控制,開展多項有針對性的綜合干預措施,以豐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延緩老年癡呆的進展。
【關鍵詞】老年性癡呆;流行病學;影響因素;對策
[Abstract] 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incid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lzheimer's disease in our area, and explo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specific preventive measures for the occurrence of Alzheimer's disease. Methods: 2016 by using cluster random sampling methods in 2270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ing the general questionnaire, mental state scale (MMS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 IV) the investiga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 epidemiology, summarize the incidenc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ple factors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factors affecting senile dementia, and proposes specific measures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 Results: there were 113 cases of Alzheimer's disease in this survey, accounting for 4.98%. Among them, the female incidence rate of 6.49%,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4.18% of the male, 90 years old or above dementia rate of 12.95%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other old age (p<0.05); in addition, illiteracy, farmers, living alone, introverted, do not like sports or daily activitie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prevalence of dementia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p<0.05). Logistic 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high age, solitary living, low educational level, personality, exercise habits and low daily activity we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lzheimer's disease (p<0.05). Conclusion: the incidence of senile dementia in our area is high, seriously affecting the health of the elderly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therefore,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dementia, to carry out a number of specific prevention measures, in order to enrich the cultural life of the elderly, delaying the progress of Alzheimer's disease.
[Key words] Alzheimer's disease; Epidemiology; influencing factors; Countermeasures
【中圖分類號】R7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1-00-01endprint
老年性癡呆為臨床較常見的一種漸進性大腦退行性病變,具有較高的致殘、致死率[1]。近年,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的進程不斷加劇,老年癡呆的患病人數越來越多,且呈每年遞增的趨勢,嚴重威脅老年人的身心健康?,F為更深入、全面地了解我地區老年癡呆的發病狀況,于2016年采用整群隨機抽樣方法選擇2270例老年人作為調查對象進行老年癡呆流行病學調查,并探析其發生的影響因素,以期為全面防治老年性癡呆提供相關參考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2016年采用整群隨機抽樣方法選擇我地區7個社區的2270例老年人作為調查對象,其中男性1465名、女性805名;年齡在60~96歲,均齡(79.85±6.42)歲。上述調查對象的年齡均超過60歲,在本地區已居住5年或以上,無中重度耳聾或語言溝通障礙,自愿參與研究。
1.2 調查方法
(1)加強調查人員培訓:研究開始前,選用統一的調查問卷對相關調查人員進行集中培訓。
(2)調查方式:選用現場入戶方式進行調查,調查前由對當地情況較為熟悉的社區工作人員陪同開展動員,向被調查者解釋本次調查的目的、意義,待取得其理解與支持后,指導其完成相關問卷填寫。
(3)調查階段:
①第一階段:記錄調查對象的一般情況,如人口學基本特征(年齡、性別、婚姻狀況、文化程度、居住方式、經濟收入等)、性格(外向、內向)、體育鍛煉習慣(是否愛好運動、運動頻率等)等,并依據日?;顒恿勘恚ˋDL)評估其日常生活能力。
②第二階段:初步篩查老年癡呆者,即選用智能狀態量表(MMSE)[2]測評被調查者的智能狀況,將MMSE評分≤25分的老年人納入疑似老年性癡呆。上述調查表均由受調查者獨立作答,調查者可適當進行解釋,但不得作暗示,對于無法填寫者,可由家屬協助完成。
③第三階段:由2名副主任醫師或以上的精神科醫生將疑似老年性癡呆者按照《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DSM-Ⅳ)》[3]中的相關內容進行診斷。
1.3 觀察指標
(1)統計本地區老年性癡呆的發病率。
(2)從單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本地區老年性癡呆發生的影響因素。
1.4 統計學方法
選用Excel2007及SPSS21.0軟件統計數據,計數數據以率(%)形式表示,用檢驗或Fisher精確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并應用單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歸性分析老年性癡呆的危險因素。以P<0.05表示差異具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本地區老年性癡呆患病率統計
本次調查在第一、第二階段共發放2270份調查量表,收回2270份,回收率達到100%。調查人員對所有調查表進行復查,將有≥3道題漏填的表格設為無效,予以剔除。本研究回收的2270份量表中2259份為有效,有效率達到99.52%。再經第三階段診斷發現2259名老年人中,有113名確診為老年性癡呆,其發生率為5.0%(113/2259)。
2.2 老年性癡呆發病率與各項臨床特征的關系分析
由表1可知,女性發病率6.49%,明顯高于男性的4.18%;90歲或以上老年人其癡呆發生率為12.95%明顯高于其他年齡段的老人(p<0.05);另外,文盲、獨居、農民、性格內向、不喜運動或日?;顒幽芰γ黠@下降者其癡呆發生率顯著升高(p<0.05)。
2.3 老年性癡呆發生的影響因素分析
經Logistic多因素分析發現,高年齡段、獨居、文化程度低、性格、鍛煉習慣、日?;顒幽芰Φ拖率抢夏晷园V呆發生的影響因素(p<0.05),詳見表2。
3 討論
老年性癡呆是一種起病隱匿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同時也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疾病。據相關數據顯示[4],我國是老年性癡呆患病人數最多的國家,其發病率約占全球的1/4。目前臨床對于老年性癡呆的治療尚無根治或較為理想的療法,給老年衛生保健或社會經濟發展帶來巨大的挑戰。因此,加強對老年性癡呆的流行病學及其發生的影響因素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
3.1 本地區老年性癡呆患病率
本研究利用整群隨機抽樣方法選擇本地區2270名老年人作為調查對象,在有效問卷2259份中確診為老年性癡呆的有113人,其發病率占5.0%,顯著高于國內其他地區報道的老年性癡呆發生率0.57%~4.20%[5-6],提示本地區老年性癡呆的患病率較高,應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
3.2 老年性癡呆發生影響因素
3.2.1 性別 在當前的研究中,性別與老年性癡呆發病率的關系尚不明確。李秋琴[7]對浙江省金華市磐安縣2451例老年人進行癡呆調查研究,結果顯示,男性發病率為4.29%、女性為4.02%,組間差異不明顯(p>0.05)。然而,本研究結果顯示,2259例老年人中女性發病率6.49%,明顯高于男性的4.18%,但經Logistic多因素分析顯示性別不是影響老年性癡呆發生的危險因素。筆者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女性的壽命較長,且老年性癡呆發病后女性患者較男性患者的生存時間更長,也有可能與女性受教育程度較少有密切的關系。
3.2.2 年齡 本研究結果顯示,90歲或以上老年人其癡呆發生率為12.95%明顯高于其他年齡段的老人(p<0.05),且高齡是影響老年性癡呆發生的危險因素(p<0.05),與張德華[8]的研究結果基本類似,其研究顯示老年性癡呆多發生于65歲以上的老年人,其中75歲以上占10%,85歲以上占20%,說明老年性癡呆的發生會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
3.2.3 文化程度 有研究指出[9],文盲或受教育程度較低者其癡呆發生的幾率較高,且體力勞動者的癡呆發生率明顯高于腦力勞動者(p<0.05)。本研究結果也顯示,文盲人群中發生老年性癡呆的幾率為6.52%、農民患病幾率6.56%,均高于其他文化程度或其他職業者(p<0.05),其原因可能是文化程度較低者缺少了知識刺激,極易使神經元喪失進而誘發癡呆,而受教育程度較高者其具有儲備充足的神經元和高認知水平,不易發生癡呆[10]。endprint
3.2.4 婚姻狀況或居住方法 本研究顯示,喪偶、未婚、分居或獨居的老年人其癡呆發生率顯著高于在婚者或與家屬同住者。唐江萍[11]對長沙地區不同婚姻狀況的老年性癡呆進行調查發現,已婚者發生老年性癡呆的幾率為3.13%,而未婚、離婚、喪偶的患病率達到10.42%。受喪偶、未婚、離婚等因素影響,老年人獨居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其與人交談的機會越來越少,產生孤獨、寂寞等負性情緒會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神經元的儲備,進而增加癡呆的發生風險。
3.2.5 性格、體育鍛煉或日常生活能力 本研究結果顯示,性格內向、不喜運動、日常生活能力明顯下降是影響老年性癡呆發生的危險因素(p<0.05)。相關研究報道[12],抑郁是誘發老年性癡呆發生的關鍵性因素,而性格內向者與人交往較少,且不喜社交活動,極易導致心情抑郁。另外,不喜運動者、日常活動能力下降者其身體素質較差,也會因長期在室內活動而影響心情,嚴重還可發展為抑郁癥,誘發癡呆。
3.3 防治措施
3.3.1 提供便民服務,加強體檢
針對老年人身體不便這一特點,相關醫療機構可開展電話約診、上門診療服務、家庭病床等項目,以便于老年人足不出戶即可享受到預防、診療、康復等綜合性服務。此外,我國相關部門可將“智力檢查”加入到老年人體檢項目中,引起老年人和家屬對老年性癡呆的重視。
3.3.2 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以社區或村委會為單位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健康知識專題講座與心理干預,指導老年人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合理安排活動日程,鼓勵其多參加社會活動,盡量減少被動靜坐的時間,并保證睡眠時間充足等。此外,鼓勵老年人積極培育自己的愛好,如釣魚、養花、打牌、書法、唱戲等,以期調整老年人的積極情緒,提高其記憶力,從而達到預防老年性癡呆的目的。
3.3.3 加強老年人體育鍛煉
指導老年人積極進行緩慢且持久的運動項目,如慢跑、游泳、騎自行車等。但對于存在慢性基礎疾病者,則囑其選擇強度適中的運動,如體操、七段錦、太極拳等。以期通過體育鍛煉增強老年人的身體素質,改善其身心健康,從而提高大腦毛細血管的血流量,促進腦細胞新陳代謝。
3.3.4 關愛獨居老人
①重視“家庭關愛”:定期開展豐富多彩的家庭文化活動,大力倡導尊老愛幼、團結的家庭美德以促進家庭幸福和諧;②加強“社區服務”:積極舉辦老年性文娛活動,如集體戶外活動、象棋比賽等,并積極建設老年服務中心,多陪伴老人,提供免費體檢等。同時,加強“五?!薄ⅰ叭裏o”、“空巢老人”的關心與便民措施,使其感到社會的溫暖,積極面對生活。
綜上所述,我地區老年性癡呆發生率比較高,嚴重影響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及其生活質量,因此,相關部門必須重視老年性癡呆的預防與控制,開展多項有針對性的綜合干預措施,以豐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延緩老年癡呆的進展。
參考文獻
蘇志誠,褚克丹,阮時寶,等.探討老年癡呆癥發病風險評估量表的設計[J].中國醫學創新,2017,14(11):116-120.
周小炫,謝敏,陶靜,等.簡易智能精神狀態檢查量表的研究和應用[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6,31(6):694-696.
孔繁錦,孔繁中.DSM-Ⅳ-TR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M].臺北:合記圖書出版社,2003.
常桂英.老年癡呆癥發病狀況及安全管理[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2,3(18):225-226.
李翀慧,楊立順,趙嵐,等.天津市北辰區某社區醫院服務老人癡呆患病率流行病學調查[J].實用預防醫學,2015,22(3):305-308.
王剛平,裴根祥,頡瑞,等.天水市65歲及以上人群老年性癡呆患者的流行病學現況調查[J].中國民康醫學,2016,28(15):52-55.
李秋琴.2013年我地區老年癡呆流行病學調查分析[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38(5):654-656.
張德華.社區老年癡呆流行病學調查及可行性對策[J].臨床醫藥文獻雜志,2015,2(3):507,510.
尹立勇,王芳,楊昊翔,等.秦皇島地區癡呆的調查研究[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7,38(6):713-717.
楊慧鋒,楊國芳,程梅,等.天津市社區居民對老年性癡呆疾病相關知識、態度、行為的認知現狀及其相關性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32):63-67.
唐江萍,鄒文華,蔣華英,等.長沙地區≥55歲人群老年癡呆的流行病學調查與分析[J].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2014,14(2):164-166.
劉敏,張惠實.癡呆患者伴發抑郁的相關因素及其對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2015,35(22):6578-657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