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加艷
【摘 要】目的:探討風險評估在精神科護理安全管理中的應用及效果。方法:隨機選取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精神科住院的患者120例參與本次研究,采取抽簽的方式將其分為觀察組(60例)和對照組(6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風險評估,對比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和生活質量。結果:觀察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5.0%)明顯低于對照組(18.3%),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優良率(81.7%)顯著高于對照組(58.3%),統計學分析顯示P<0.05,存在統計學意義。結論:通過對精神科住院患者實施風險評估,能顯著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提升其生活質量。
【關鍵詞】風險評估;精神科;護理安全管理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1--01
精神科所接診的患者較為特殊,其認知功能較差,情緒極不穩定,治療依從性差,極易出現各類不良事件[1]。因此在該類患者的護理中實施風險評估非常有必要,本文就風險評估在精神科護理安全管理中的應用及效果進行具體闡述。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精神科住院的患者120例參與本次研究,采取抽簽的方式將其分為觀察組(60例)和對照組(60例)。觀察組中男33例,女27例;年齡18—60歲,平均(42.8±3.9)歲;疾病類型:抑郁癥13例,神經癥6例,躁狂癥11例,精神分裂癥24例,其他6例。對照組中男35例,女25例;年齡16—61歲,平均(42.3±3.6)歲;疾病類型:抑郁癥14例,神經癥7例,躁狂癥9例,精神分裂癥23例,其他7例。采用SPSS19.0對兩組患者上述資料進行處理,發現P>0.05,提示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可進行組間對比。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包括心理疏導、用藥指導、病情監測、生活護理等。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風險評估,具體如下:①評估標準。成立風險評估小組,組長由護士長擔任,其他科室成員為組員,對患者使用護理部統一修訂的暴力攻擊風險評估、跌倒/墜床風險評估、自殺/自傷風險評估、擅自離院(出走)風險評估、噎食/窒息風險評估、壓瘡風險評估六個風險評估表,依據評估項目對潛在的風險進行評分,可將評分結果分為三個級別,分別是低風險、中風險、高風險。依據三級風險的特點制定針對性的防范措施,并認真檢查防范措施的落實情況。②實施方法。以風險評估表為標準實施風險評估,在患者入院后為其進行風險評估表的評定,由責任護士進行風險評估。將高風險患者作為重點管理對象,護理人員認真落實各項護理安全措施,落實責任制整體護理,將其活動范圍置于工作人員視線范圍內,必要時安置在觀察室內,進行全面的監管,并掌握其心理動態,實施針對性的心理干預。對中、低風險的患者需加強防范,密切觀察其行為表現及精神狀態,如存在新的危險因素則需實行二次風險評估,采取恰當的應對措施防范風險的發生。
1.3 評價標準
1.3.1 對比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情況。統計兩組患者發生傷人、毀物、外逃、跌倒、自殺、自傷等不良事件的例數和總發生率。
1.3.2 對比兩組患者生活質量。依據KPS評分標準對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估,具體分優、良、差三類,優:患者在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增加10分以上;良:患者在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增加或減少值小于10分;差:患者在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減少值為10分以上。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對實驗數據采用SPSS19.0進行錄入、處理和統計,組間對應的計數資料與計量資料統計對比采用卡方檢驗和t檢驗,顯著水平為95%,當P<0.05時,表示組間差異顯著。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患者住院期間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觀察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為5.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8.3%,且統計學分析顯示P<0.05,可見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2.1 對比兩組患者生活質量 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優良率(81.7%)較對照組(58.3%)更高,且P<0.05,提示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2。
3 討論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精神壓力也隨之增大,與此同時各類精神病的發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已引起全社會廣泛關注。常見的精神類疾病有抑郁癥、躁狂癥、精神分裂癥、神經癥等,給患者生活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影響其人際關系、社交等多方面,影響其心理健康。精神科患者極易發生自傷、自殺傷人、毀物等不良事件,導致醫院面臨的風險加大,在臨床護理的過程中開展風險評估意義重大[2]。對精神科患者實施風險評估可引導臨床護理的方向,使護理人員把握工作重點,提升護理安全質量[3]。本次研究發現,通過對精神科患者實施風險評估,能有效減少各類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其發生率僅為5.0%,較僅采用常規護理的患者(18.3%)更低,患者生活質量也顯著提升,兩組患者上述對比P<0.05,提示具有統計學意義,本次研究結果類似于孫瑞蓮的研究結果[4]。護理風險評估的開展對護理人員也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其不僅具有扎實的專業技能,還需具備敏銳的觀察力和正確的評估能力,在日常工作中能正確區別風險,并對風險進行控制,提升護理安全質量[5]。
由上可見,護理風險評估在精神科安全管理中具有積極的應用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陳選莉, 王琴. 風險管理理念在精神科護理安全管理中的應用[J]. 現代醫藥衛生, 2013, 29(12):1911-1912.
陳艷紅. 精神科護理安全管理中風險管理理念的應用[J]. 中國民康醫學, 2015, 9(9):124-125.
崔紅. 精神科護理安全管理中風險管理理念的應用[J]. 大家健康旬刊, 2015, 9(19):124-125.
孫瑞蓮. 護理風險評估及預防在精神科安全管理中的應用[J]. 中外醫學研究, 2016, 14(35):80-82.
崔靜怡, 李菲菲, 王晨,等. 風險評估管理在老年精神科病房中的應用[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2, 18(7):818-8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