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守連 姚星 晏昆
【摘 要】目的:研究運用表面肌電圖(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分析腦卒中偏癱患者肱二頭肌對上肢功能康復的影響。方法:將52例患有腦卒中偏癱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給予針刺、關節松動訓練、低頻電刺激和上肢主被動康復訓練,對照組僅采用針刺、關節松動訓練和低頻電刺激。采用表面肌電圖分析2組治療前、后的肱二頭肌肌力的變化。結果:治療組在治療前表面肌電圖分析測定的肱二頭肌波幅均值為(25.81±4.7)uV,對照組為(24.01±3.31)uV;治療3周后,治療組進行表面肌電圖分析測定的肱二頭肌波幅均值為(45.16±11.81)uV,對照組為(42.01±9.16)uV。結論:表面肌電圖分析顯示治療組經過上肢主被動康復訓練的患者肱二頭肌肌力較對照組改善明顯,表面肌電圖分析應用在康復訓練中起到指導治療的作用。
【關鍵詞】表面肌電圖;上肢功能障礙;主被動康復訓練
【中圖分類號】R7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1-0-02
腦卒中患者常出現上肢功能障礙,其中55%~75%在發病3~6個月仍有上肢功能障礙,甚至是伴隨終身,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目前康復訓練被廣泛應用于治療腦卒中恢復期。本文旨研究表面肌電圖分析應用在腦卒中偏癱肢體功能康復的影響。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6月~2017年11月在我科住院腦卒中患者52例,采用單雙數隨機分組方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26例,其中腦梗死19例,腦出血7例,男13例,女13例,年齡49~83歲,病程5~56天;對照組26例,其中腦梗死17例,腦出血9例,男15例,女11例,年齡50~86歲,病程4~57天。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①均經頭顱CT或MRI明確診斷為腦梗死或腦出血,符合1995年中國第4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腦卒中的診斷標準[1];②患者為初發病例,病程<3個月;③偏癱側肢體功能評定達Ⅲ期及以上程度;④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自愿參加本次研究。
1.3 排除標準 ①昏迷,意識不清患者;②嚴重心、肺、肝、腎等臟器疾病;③蛛網膜下腔出血;④進展型腦卒中者。
2 研究方法
2.1 表面肌電測定
治療組和對照組在治療前、后均采用表面肌電圖分析測定肱二頭肌肌肉力量情況。
2.2 治療組
采用偏癱肢體針刺、關節松動訓練、低頻電刺激治療,以上治療每日1次,每周5次,連續3周;治療組加用上肢主被動康復訓練器,每次訓練20min,根據患者治療前表面肌電分析的肌力和肌張力選擇相應的訓練阻力,每天1次,每周5次,連續3周。
2.3 對照組
采用偏癱肢體針刺、關節松動訓練和低頻電刺激治療,治療計量同治療組。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組間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方差分析,組內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4 結果
治療組在治療前表面肌電圖分析測定的肱二頭肌波幅均值為(25.81±4.7)uV,對照組為(24.01±3.31)uV;治療3周后,治療組進行表面肌電圖分析測定的肱二頭肌波幅均值為(45.16±11.81)uV,對照組為(42.01±9.16)uV。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5 討論
表面肌電圖(sEMG)又稱動態肌電圖[2],信號是從肌肉表面引導和記錄到的肌肉活動時神經肌肉系統生物電變化的一維時間序列信號,可以反映電極所觸及的多個運動單位生物電活動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總和,具有一定的肌肉代表性,適合于局部肌肉功能評價,而且其檢測具有非損傷性的優點。近年來已在康復醫學領域得到廣泛應用[3]。而腦卒中所致的偏癱屬于上運動神經元損傷,主要表現為痙攣、肌力減退和主動運動控制和協調能力受損[4]。目前,康復訓練廣泛用于腦卒中恢復期,方法多種多樣,根據需要酌情選擇幾種治療方法,而臨床腦卒中患者主動運動訓練常常被忽視。在本次研究中,兩組在治療前后都進行了表面肌電分析測定肱二頭肌的肌力和肌張力,治療組增加了上肢主被動康復訓練器的訓練,根據sEMG測定的結果選擇相應的訓練阻力,使患者在被動運動時兼顧主動運動,更好地刺激大腦的運動功能區,使得上肢肌肉力量得到加強明顯高于對照組。
傳統的徒手肌力評估法在臨床廣泛應用,但因主觀性較強,針對性不突出,因而評估起來較為簡單、粗略。而運用表面肌電測定既可較準確的測定肌肉的力量情況,又可指導康復治療,評估治療療效,能對肌肉功能狀態、肌力變化水平進行客觀、定量的分析,因此在腦卒中運動功能障礙康復療效評估中發揮了其重要性與科學性。本研究中發現,表面肌電分析顯示治療組經過上肢主被動康復訓練的患者肱二頭肌肌力較對照組改善明顯,表面肌電分析在康復訓練中起到了指導治療的作用。對于輕微改善了肱二頭肌肌力的患者采用徒手肌力評估,評估者很難感受出患者的變化,但使用了表面肌電分析測定可得知患者肌力有所改善。這樣的結果可使得患者更加有信心進行康復治療,也利于康復計劃的制定與修改。
參考文獻
陳利芳,方劍喬,吳媛媛等.針刺治療腦卒中亞急性期運動障礙: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J].中國針灸,2014;34(4):313-8,391.
Wen H, Dou Z, Finni T, et al. Thigh muscle function in stroke patients revealed by velocity-encoded cine phase-contras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Muscle Neerve,2008,37(6):736-744.
李芳,安丙辰,鄭潔皎.表面肌電圖在腦卒中患者手神經肌肉功能評定中的應用[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5,21(30):280-283.
張宇燕,謝輝,李國民,張旭穎.主被動康復訓練器對偏癱患者上肢功能的療效觀察[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6,7(16):5-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