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延田
【摘 要】目的:觀察并分析行為矯正療法在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期間的應用價值,驗證其可行性。方法: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選擇2015年11月~2017年7月期間前來我院就診的50例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患者的臨床資料,對其采用為期5個月行為矯正療法進行干預,應用陰性癥狀量表(SANS)和護士用住院病人觀察量表(NOSIE)對患者干預前后進行比較。結果:行為矯正療法實施以后,患者SANS各因子評分、NOSIE各因子評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行為矯正療法在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期間的應用,能夠改善患者各項臨床表征,強化其社會適應能力,推進患者康復進程。
【關鍵詞】行為矯正療法;慢性精神分裂癥;康復;應用價值分析
【中圖分類號】R74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1-0-01
精神分裂癥作為一類慢性遷延性疾病,治愈情況相對不樂觀,患者住院時間相對漫長,給藥治療方法的應用通常是調整或緩解各類精神癥狀,但是社會功能受損或精神殘疾對個體以及家庭的生活質量均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1]。康復護理措施的實施,在優化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以及強化自理能力方面發揮一定價值。我院在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期間將行為矯正療法融入其中,所取得的效果較為可觀,本文現進行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11月~2017年7月期間前來我院就診的50例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患者的臨床資料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均滿足《ICD-10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中與精神分裂癥相關的診斷標準;病程≥5年;③患者及家屬自愿參與。排除標準:①病情基本穩定,臨床療效評估結果不斷進步;②重要器官功能異常者。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1~7(4.2±2.0)年。
1.2 方法
1.2.1 編制治療方案 第Ⅰ階段。做好床單被褥整理與個人衛生工作。重點培養患者平常生活的規律性與主動性,逐漸讓患者處理衣、食、住、行等基本問題。早上7:00按時起床,整理床單、個人衛生、飯前便后洗手,飯后獨自洗碗筷,每周定時洗澡后更換內外衣、理發等,觀察患者生活模式,確保不講衛生,隨地吐痰等不良習慣糾正的時效性,指導患者將痰吐到痰盂內,睡前洗腳,按時睡覺。在患者表現良好的情況下,適當的進行獎勵,以激發患者參與生活活動的積極性,強化行為矯正療法的效果。第Ⅱ階段。戶外活動,鼓勵患者協助食堂挑菜葉、在花園中除草。第Ⅲ階段。參照患者的興趣愛好,與他們共同進行清潔、修剪樹木、栽花種、剪紙編織等活動。結合患者不同的愛好組織患者進行各類娛樂活動,以培養患者應對和處理各類現實問題的行為和技能。第Ⅳ階段。康復護理恩怨帶領患者參與戶外采購、看電影、逛公園、理發或以假出院的方式使患者回歸家庭或工作崗位,以協助患者回歸社會做鋪墊。康復護理人員在治療期間應積極與患者家屬以及單位同事的聯系,從而使患者在治療期間獲得來自多方面的心理支持。
1.2.2 對患者及家屬提出一定的要求。積極遵循作息時間表,認真做好衛生管理,嚴格遵照醫囑用藥,戶外活動量參照因人而異、循序漸進的規則,將人文關懷理念滲透至行為干預進程中,鼓勵并督促患者按時用藥,并積極的進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動。。
1.2.3 療程:每周治療4次,療程5個月。
1.2.4 觀察記錄相關信息。
1.3 觀察指標
采用陰性癥狀量表(SANS)和護士用住院病人觀察量表(NOSIE)對患者干預前后進行比較。評分均由兩名資質深厚的醫療工作人員進行,最后得分取平均值。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6.0軟件包對數據進行統計處理, 表示計量資料,t對其進行檢驗。當P<0.05時,證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SANS評分比較
所有患者經行為矯正治療以后,SANS總分及個因子分都低于行為干預之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患者行為矯正治療前后NOSIE評分情況比較
行為矯正治療后患者的社會能力、社會興趣、個人整潔、退縮4因子得分顯著提升,與行為矯正干預前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3 討論
精神分裂癥為一類病因尚不明確的重性精神病,一般會在青壯年緩慢或亞急性階段發病,臨床癥狀多樣,可能波及感知覺、思維、情感和行為等數個方面的障礙以及精神活動協調性缺乏[2]。若患者診治不及時可能會出現衰退與精神殘疾的后果,多數患者經藥物治療以后能夠維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的狀態。
行為矯正療法在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期間的應用,能夠為患者創設相對寬裕、自由的生活空間,強化了患者在住院期間生活的豐富性,改善了患者的交際能力,是生活技能與社交技能均會有不同程度的提升[3]。適量的戶外活動能夠增強患者的體質,激發患者參與生活活動的興趣,樹立康復信心。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行為矯正療法實施以后,患者SANS各因子評分、NOSIE各因子評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行為矯正療法在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期間的應用,能夠改善患者各項臨床表征,強化其社會適應能力,推進患者康復進程
參考文獻:
林春元,李玉梅.團體認知行為療法在精神分裂癥康復期患者的實施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7,14(05):137-141.
呂新華,李金,譚志林,孟昭娟.行為訓練治療與慢性精神精神分裂癥患者院內康復對照分析[J].中國民康醫學,2015,27(16):93-95.
張桂平.行為矯正訓練聯合音樂治療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癥狀及社會生活功能的改善作用[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3,21(09):85-8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