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云萍
【摘 要】目的:探究對腦梗偏癱患者采取有效康復護理干預措施的效果。方法:將我院于2014年8月~2017年8月份收治的120例腦梗偏癱患者,按照數字排序,將單數列為參照組,雙數列為研究組,平均每組60例。參照組進行常規護理,研究組予以康復護理干預。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后的運動功能恢復、日常生活能力的提升以及總有效率。結果:通過護理之后,研究組患者的運動功能恢復情況明顯優于參照組(t=55.6366,P=0.0000);研究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明顯強于參照組(t=33.1582,P=0.0000);研究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3.4741,P=0.0002)。可見,兩組護理效果對比差異明顯,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對腦梗偏癱患者予以康復護理干預措施,能有效提高患者的運動恢復能力,提升患者的生活能力,護理效果明顯,值得在臨床護理中推廣應用。
【關鍵詞】腦梗偏癱;常規護理;康復護理干預;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1--02
腦梗死有稱為缺血性卒中,主要由于患者腦部血液腦組織缺血致使神經功能受損。導致腦梗死的因素方方面面,包括患者的不良生活習慣,長期抽煙酗酒、腰臀比過大、飲食不當、長期熬夜、精神壓力大、心情抑郁、高脂血癥、高血壓病、糖尿病等[1]。這些危險因素致使患者動脈粥樣化或者血液成分改變,造成血液循環功能嚴重受損,局部腦組織壞死影響神經功能,導致患者運動功能退減,生活無法自理,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本次研究,已征得患者及家屬的簽字同意,將我院120例腦梗偏癱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分別采用常規護理、康復護理干預,對比分析兩種護理方法的護理效果,重點探討康復護理干預的護理價值。詳細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于2014年8月~2017年8月份收治的120例腦梗偏癱患者,按照數字排序,將單數列為參照組,雙數列為研究組,平均每組60例。參照組中有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有22例,年齡大致在41~78歲之間,平均(58.2±4.6)歲,病程大致在1.6h~7d,平均為(1.5±0.6)d,神經功能評分為(32.1±6.2)分;實驗組中有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有25例,年齡大致在40~75歲之間,平均(56.8±5.1)歲,病程大致在1.5h~6d,平均為(1.3±0.6)d,神經功能評分為(33.1±6.3)分。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以及神經功能評分等基礎資料均無較大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參照組患者予以常規護理。護理人員詳細記錄患者的病情信息,維持患者的生命體征,按時予以患者藥物護理,飲食護理等基礎性護理。研究組患者予以康復護理干預,針對發病初期,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正確體位練習,加強功能鍛煉,讓患者多活動上肢、下肢關節,通過按摩的方式緩解關節肌肉,讓關節、肌肉處于放松狀態,運動量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依次遞增,使其慢慢轉變為主動訓練。針對并發癥及時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和預防措施,對無法正常進食的患者放置胃管,予以流質食物,確保患者營養攝入,且有效防止肺部感染。由于腦梗偏癱患者長期臥床容易形成壓瘡,護理人員予以患者體位護理、皮膚護理,定時為患者翻身,并進行皮膚護理,之后涂抹爽身粉,多為患者更換衣物、棉被,保持皮膚清潔干爽。針對泌尿道感染護理,護理人員需要嚴格按照規定規范使用導管,每天予以患者兩次會陰清洗,叮囑患者多喝水,按時更換集尿袋,防止患者泌尿道系統感染。護理人員需要多與患者交流溝通,予以患者心理護理,針對患者焦慮、緊張、抑郁等不良心理反應及時進行心理疏導,深入了解患者的個人信息及家庭背景,便于進行正確的心理指導,幫助患者緩解心理壓力,多鼓勵患者予以患者信心對抗疾病,提高患者的依從性,便于護理工作順利進行。患者病情穩定之后及時予以康復訓練,通過坐位平衡訓練、坐站控制以及床上活動,逐漸加量訓練,加強患者的運動功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運動功能恢復、日常生活能力的提升以及總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中所得數據采用SPSS19.0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平均數加標準差方式(±s)表示,使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使用檢驗,當P<0.05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運動功能恢復、日程生活能力提升程度對比
通過護理之后,研究組患者的運動功能恢復情況(90.25±3.12)明顯優于參照組(60.12±3.82),其t值為55.6366,P值為0.0000;研究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62.45±3.11)明顯強于參照組(42.15±3.58),其t值為33.1582,P值為0.0000。可見,兩組患者的運動功能恢復情況、日常生能力提升程度對比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2 總有效率對比
通過護理之后,研究組中顯效32例(53.33%)、有效26例(43.33%)、無效2例(3.33%),其總有效率為96.66%;參照組中顯效25例(41.66%)、有效23例(38.33%)、無效12例(20%),其總有效率為79.99%;研究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其值為13.4741,P值為0.0002,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腦梗死的多發群體為50~60歲左右的中老年人,一般臨床表現為頭昏、肢體麻木、瞳孔縮小、乏力、偏癱、偏盲、意識障礙、失語、感覺缺失、面舌癱、眼神經癱瘓、消化道出血、四肢癱瘓、高熱等,使患者的運動功能退減、生活自理能力降低,增加患者的心理壓力,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還加重了家庭負擔[2]。endprint
中樞神經系統具有代償、重組能力,要想進行恢復中樞神經功能,其首要任務便是恢復腦功能重組能力。因此,指導患者進行相應的運動練習等康復訓練,能有效促進腦功能重組能力。在治療腦梗偏癱患者的過程中進行康復護理干預的意義重大。康復護理干預包括:病發初期護理、并發癥護理與預防、心理護理、飲食護理、早期康復訓練等[3]。(一)病發初期護理:由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體位練習,然后進行功能訓練,多活動上肢及下肢關節,按摩肌肉,使全身肌肉處于放松狀態,適當地運動鍛煉,增強患者體質。(二)并發癥護理與預防:腦梗偏癱患者長期躺在床上,很容易導致泌尿系統感染、壓瘡產生。護理人員需要嚴格按照規定給患者放置尿管,并及時更換集尿袋,防止尿液倒流引發感染[4]。此外,護理人員還應及時更換患者的床單被套、衣物,定期進行皮膚護理,保持患者皮膚清潔,防止壓瘡產生。(三)護理人員需多與患者及患者家屬溝通,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態,對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緒予以疏導,鼓勵患者勇敢面對疾病,提高患者的依從性,積極接受康復訓練。此外,還可加強健康知識宣講,讓患者及家屬增強健康意識,積極配合治療,糾正不良生活習慣。(四)由于患者生活不能自理,消化道可能會出現出血狀況,護理人員需要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合理搭配患者的飲食,予以消化道出血患者流質食物,有助于患者影響攝入,維持生命體征[5]。(五)早期康復訓練:護理人員需要依據患者的病情,合理安排康復訓練時間、練習強度,通過家屬的協助幫助患者進行平衡訓練、站立訓練、床上活動訓練等,逐漸增加訓練強度,促進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提升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本次研究,通過護理之后,研究組患者的運動功能恢復情況、日常生活能力提升程度明顯優于參照組;研究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可見,兩組護理效果對比差異明顯,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對腦梗偏癱患者施行康復護理干預,能有效預防壓瘡、泌尿系統感染等并發癥發生,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予以患者對抗疾病的信心,促進患者運動功能恢復,提升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其護理效果顯著,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同艷風, 李青. 早期康復護理對腦梗死偏癱失語患者的康復效果的影響[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6, 20(18):17-19.
黃小惠, 王蘭芬, 胡姑長,等. 康復護理在腦梗死偏癱患者中的應用價值研究[J]. 黑龍江醫學, 2017, 41(6):563-564.
喬立平. 分析康復護理對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J]. 醫學信息, 2016, 29(13):244-244.
陳順仙. 腦梗塞偏癱老年患者綜合康復護理效果觀察[J].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6, 3(19):3843-3843.
趙曉英. 對腦梗死偏癱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護理的效果研究[J]. 當代醫藥論叢, 2017, 15(5):171-17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