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巖青
【摘 要】目的:探討麻醉恢復室全麻術后病人低溫護理的效果及價值。方法:對我院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90例行腹部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密切觀察其術前以及進入麻醉恢復室的體溫,同時對患者的復溫時間、停留時間和不良反應發生率進行記錄。結果:A組患者術后的復溫時間、停留時間以及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對比對照組有明顯的下降,由此可以看出,患者的復溫時間、停留時間越長,出現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越高。組間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麻醉恢復室患者的體溫進行加強護理,可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減少在麻醉恢復室的停留時間,進一步減輕患者的治療費用,極易得到大部分患者的接受。因此,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關鍵詞】低溫;護理;全麻復蘇期;麻醉恢復室
【中圖分類號】R47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1--01
現如今,隨著我國醫學技術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復雜手術都在臨床開展,而對于行全麻術后的患者出現低體溫的發生率也呈不斷上升的趨勢[1]。有學者研究發現,術中低體溫的發生率為50~70%,且低體溫會影響患者的凝血功能、藥物代謝、腎臟功能以及心肌收縮力,從而增加了其術后出現一系列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因此,筆者醫院將對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90例行腹部手術患者進行研究,對術前術后采取有針對性的預防措施,取得良好的效果。先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我院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90例行腹部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手術時間的長短,分為兩組,手術時間在1h左右的為A組,手術時間在2h左右的為B組,各45例。A組中,男患者27例,女患者18例,年齡在24~6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5.31±5.23)歲;B組中,男患者29例,女患者16例,年齡在22~71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4.52±5.61)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及觀察指標
所有患者在術前進行體溫測量,并在進行手術時采用異氟醚吸入復合異丙酚靜脈全身麻醉。手術完成后,將所有患者送入麻醉恢復室中,并對腋溫、復溫時間、停留時間以及不良反應發生率進行觀察。
1.3 統計學分析
兩組患者均應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應用t檢驗進行數據比較,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A組患者術前、術后的體溫,對比對照組差異不顯著(P>0.05);A組患者術后的復溫時間、停留時間以及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對比對照組有明顯的下降,由此可以看出,患者的復溫時間、停留時間越長,出現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越高。組間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3 結論
全麻時,由于患者意識的喪失,也意味著行為性調節機制的喪失,藥物抑制中樞性體溫調節反應,并且麻醉藥多能直接擴張血管,同時肌松藥物對寒顫反應抑制,所有幾乎所有全麻患者都會出現體溫降低[2]。因此,本院根據以上情況,做出了相應的護理措施,具體流程為:(1)由于全麻術后患者對個人機體的體溫無法控制,極易受到環境的影響,如恢復室內的體溫過低,會加快熱量的散失,尤其是在秋、冬季節。因此,護理人員應將恢復室內的溫度控制在24~26℃左右,相對濕度控制在50~60%。(2)患者在進入麻醉恢復室后,護理人員需及時給予患者心電監護儀并檢測腋溫,同時蓋上充氣式保溫毯,將充氣溫度設定為36~40℃,從而降低機體的散熱速度,同時注意減少患者身體的暴露面積。(3)術后患者為防止低溫的出現,會常規進行輸血和輸液,護理人員應在之前使用水浴液體加溫器對液體進行加熱,促進患者體溫的恢復。注意液體加熱溫度不得超過39℃。通過以上方法的同時,再給予低流量吸氧,保持血氧飽和度>95%,可有效及時的對患者體溫進行恢復,降低低溫對患者造成的傷害。
綜上所述,對麻醉恢復室患者的體溫進行加強護理,可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減少在麻醉恢復室的停留時間,進一步減輕患者的治療費用,極易得到大部分患者的接受。因此,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朱美璇. 麻醉恢復室全麻術后患者低溫的護理分析[J].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2(07):1338.
馮錦英. 探討麻醉恢復室全麻術后患者低溫的護理[J].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4,6(08):102-1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