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
【摘 要】目的:觀察并探究膽管癌患者應用術后早期營養護理干預后,其腸胃功能的改善情況。方法:選取96例來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膽管癌患者為例,按入院先后順序將其分為兩組,接受常規飲食護理的為對照組,應用術后早期營養護理干預的則為觀察組。統計兩組患者術后腸胃功能的改善效果,并進行對比。結果:觀察組患者肛門排氣、腸鳴音恢復以及首次排便的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數據差異較大,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對于行手術治療的膽管癌患者,通過采取術后早期營養護理干預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術后腸胃功能,值得重視。
【關鍵詞】膽管癌;術后早期營養護理干預;腸胃功能
【中圖分類號】R473.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1--01
在臨床中,膽管癌為比較常見的一種膽囊惡性腫瘤,癥狀主要表現為上腹痛、黃疸以及消化不良等。臨床在治療此類患者時,主要采取外科手術的方法,但在生理、心理、疾病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不少患者的胃腸功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進而出現蛋白脂代謝紊亂及營養不良等情況,對手術效果及術后身體恢復產生不利影響[1]。由此可見,加強膽管癌患者術后早期營養護理尤為重要。基于此,本文以96例來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膽管癌患者為例,就其應用術后早期營養護理干預的效果展開探討。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于2015年8月至2017年9月來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96膽管癌患者為例,按入院先后順序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48例。其中,男女分別有51例與45例;年齡為43至78歲,平均(59.3±6.4)歲;臨床分型:48例為Ⅰ期,41例為Ⅱ期,7例為Ⅲ期。所有患者經臨床病理學檢查,均證實為膽管癌,同時排除存在嚴重消化道疾病、糖尿病、手術禁忌癥及其他惡性腫瘤等患者。在基本資料對比方面,兩組患者差異不大,有比較的價值。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飲食護理,也即當肛門排氣恢復以后,指導患者先進食流食,再從半流食過渡到普通的食物。觀察組患者則應用術后早期營養護理干預,具體操作如下。(1)做好營養支持宣教工作:當患者清醒過來以后,護理人員可采取口頭教育的方式,將早期營養支持的重要性以及早期進食流程面對面地講解給患者聽,以促進其術后恢復信心的增強。(2)早期營養護理干預的實施:當麻醉失效且患者完全清醒以后,幫助他們飲用適量的水,并通過營養管向其滴入100ml溫度為40至50℃的15%大黃水劑,待15至30min以后,如果患者沒有出現嗆咳及誤吸的狀況,則可展開早期飲食干預。在進食之前,需幫助患者采取側臥的體位,將床頭抬高15度左右,然后責任護士采用勺子經口向患者喂入100ml溫度為40至50℃的15%大黃水劑,觀察10min后,如果未出現任何不適癥狀,則可讓患者口服5%的氯化鈉葡萄糖注射液。在術后的第1d,通過營養管,以60ml/h的滴速向患者滴入500ml溫度為40℃左右的5%安素液;術后第3d,叮囑患者多吃蛋白質及碳水化合物含量高,而脂質及鈉含量低的食物,如米湯、清淡的菜湯以及藕粉等,并控制進食的速度在25至40ml/h的范圍內,并注意控制每天攝入的食物量不超過500ml。隨后,可從患者實際身體狀況及恢復情況出發,給予其半流質食物,如湯面、雞蛋湯等。此外,當患者恢復正常飲食以后,應叮囑其多吃維生素及膳食纖維含量豐富的食物,比如新鮮果蔬等,并堅持少量多餐的原則,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術后胃腸功能的改善情況(包括肛門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以及首次排便的時間)進行仔細觀察與記錄。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計量數據用(平均數±標準差)表示,分別用與t進行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統計,觀察組患者肛門排氣、腸鳴音恢復以及首次排便的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結論
膽管癌指的是發生于主要肝管及肝外膽管的一類癌癥,臨床常見癥狀為黃疸、肝臟及膽囊重大、體重下降以及身體瘦弱等。目前,臨床主要采取手術的方法來治療膽管癌患者,但是,不少患者在疾病及手術的影響下,其術后腸胃功能會發生明顯下降,使得體內經常處于高分解的狀態,營養狀況也比較差,對術后康復產生不小的阻礙作用[2]。
目前,有研究顯示,通過在術后給予膽管癌患者早期營養支持,可促進胃腸道恢復規律蠕動,其中,營養支持指的是在術后6至24h讓患者進食,而早期營養支持的目的便是通過盡早給予患者腸內營養物質,確保其攝入足夠的營養物質,在將感染率大大減低的基礎上,加快患者腸胃功能的改善及切口的愈合。早期營養護理干預可向患者提供足夠的熱量及氮源,從而促進總蛋白及應激蛋白的合成,對機體負氧平衡進行有效糾正。另外,此種護理模式可將患者的營養狀態有效改善,促進腸黏膜細胞的生長,避免發生胃腸道黏膜性萎縮及嚴重應激反應[3]。
具體來說,給予患者纖維素物質,可對其腸道的蠕動產生刺激作用,進而將腸道中的內分泌系統激活,促進腸道激素的合成及釋放,并對胃液、膽汁的分泌進行合理調節,有效保護腸道內的正常菌群。而在術后早期經口向患者喂食,可對其消化道黏膜進行刺激,加快腸黏膜的生長速度,在促進小腸蠕動的基礎上,實現術后早期排氣。此外,通過展開靜脈營養支持,可促進肝臟蛋白質的合成,從而達到糾正負氧狀態的目的。本實驗中,應用術后早期營養護理干預的觀察組患者,其肛門排氣、腸鳴音恢復以及首次排便的時間均顯著低于接受常規飲食護理的對照組(P<0.05),進一步證實了早期營養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術后腸胃功能。
綜上所述,在膽管癌患者行手術治療以后,通過對其展開早期營養護理干預,可充分改善其術后腸胃功能,加快身體的恢復,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趙貴美,許堃,王云霞,等.肝門部膽管癌術后早期進食對胃腸道并發癥及營養狀態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5,21(16):65-66.
勞萬升,曹立瀛.肝門膽管癌切除后早期腸內營養的應用[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2,21(02):137-139.
鄭惠珍,段金玉.術后早期營養護理方式對膽管癌患者術后營養及胃腸功能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33(09):2347-234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