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丹丹 楊春梅
【摘 要】目的:探究手術室術中護理對手術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效果,探究其臨床應用意義。方法:選擇我院中2016年2月至2016年9月中收治得得手術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患者的入院順序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兩組中均包含50例患者。對照組患者在圍手術期采用基礎護理方式進行護理,而實驗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入手術室術中護理干預措施,對比兩組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以及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結果:護理結束后,實驗組患者的血栓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同時患者滿意度也高于對照組,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果具有可比性(P<0.05)。結論:采用手術室術中護理能夠有效避免手術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能夠對血栓形成有效預防,提高患者的恢復效果,是一種有效的護理方式,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關鍵詞】手術;下肢深靜脈;血栓預防;手術室術中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1--02
下肢深靜脈血栓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病癥,一般是指患者的靜脈血液在下肢深靜脈血管內發生凝聚,引起患者疼痛[1]。臨床上患者患有血栓的患肢會產生劇烈疼痛,但疼痛無蔓延趨勢,同時,患者在行走過程中有加劇的趨勢,這種癥狀往往出現在手術患者進行手術后[2]。所以在患者的術后護理工作中采用合理的護理方式,能夠有效改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所以本次研究中采用手術室術中護理對我院中收治的100例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中2016年2月至2016年9月中收治得得手術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患者的入院順序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兩組中均包含50例患者。對照組中包括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9例,患者年齡為45—68歲,平均年齡為(57.4±3.9)歲;實驗組中包括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患者年齡為41—65歲,平均年齡為(54.7±4.9)歲。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手術,術后進行護理,無相關手術禁忌癥和其他器質性疾病。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上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在圍手術期采用基礎護理,其中包括對患者進行常規的預防深靜脈血栓的健康教育,早下地活動,并對患者的靜脈輸液通路進行管理等。而實驗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入手術室術中護理干預措施,具體方式如下。
1.2.1 合理放置手術體位。避免對下肢造成壓迫,避免手術中對下肢血液循環的影響。
1.2.2 術中腿部按摩。術前調整器械托盤的高度,利于操作,術中用卵圓鉗夾住手術蓋單邊緣內側,將蓋單掀起并將鉗子尾端掛于預先準備好的輸液架上,在不影響手術操作以及不違反無菌原則的情況下對患者進行被動活動。由遠心端向近心端按摩患者小腿部肌肉,每小時按摩一次,每次5-10分鐘,直至手術結束。
1.2.3 使用彈力襪。彈力襪通過在腿部產生梯度壓力,可促進下肢靜脈血回流,降低DVT的發生。需在術前根據患者腿部測量數據選擇合適型號的彈力襪,持續穿至手術結束,
1.2.4 避免術中低體溫。低體溫得到控制,可減少由于低溫對于血管系統、凝血機制的影響,從而降低DVT的發生。手術前應預熱手術室10~20 min,手術室的溫度保持在22-25℃,相對濕度在50%~60%,從而減少圍手術期體溫過低風險。同時,術前可可使用調節循環水毯、復溫毯等設備、輸入的液體在溫箱內加溫至37℃、膀胱沖洗液則以40℃為宜等措施以降低DVT的發生。
1.2.5 避免選擇下肢靜脈穿刺。在術中注意保護血管,為避免反復穿刺,可以在術前選擇留置針,穿刺時盡量縮短扎止血帶的時間,減輕對局部和遠端血管的損害下肢血栓發生率是上肢的3倍,應該盡量選擇上肢靜脈穿刺,避免下肢靜脈內膜再損傷加速DVT形成;輸液過程中嚴格執行無菌操作,避免感染,減少微粒進入靜脈形成微血栓的概率。并且交由經驗較為豐富的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穿刺,提高一次成功率。
1.3 評價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以及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與外科醫生共同監測患者深靜脈血栓形成診斷指標:擠壓患者小腿肌肉時深部出現疼痛,Homan征陽性時結合血液D2聚體及B超探測深靜脈以明確診斷。護理滿意度采用我科自主編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滿分100,得分越高說明滿意度越高。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以統計學軟件SPSS18.0分析,以(±s)表示計量資料,經t檢驗;以率(%)表示計數資料,經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護理結束后,實驗組患者的血栓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同時患者滿意度也高于對照組,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果具有可比性(P<0.05)。
3 討論
在臨床工作中,護理人員在護理工作中將患者作為中心目標,盡可能提高患者在住院期間的和舒適度,提高患者的康復速度,一方面可以提高患者的住院體驗[3];另一方面可以改善護患關系,促進其和諧發展[4]。通過在手術中加入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干預措施,對手術后患者實施常規臨床工作,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手術室護理人員應當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講解術中干預措施的重要意義,取得患者及家屬的理解和配合,使患者的情緒處于良好的狀態[5]。研究結果說明,對手術患者采用有效的術中干預措施能夠有效避免手術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能夠對血栓形成有效預防,提高患者的恢復效果,是一種有效的護理方式,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王立君.手術室術中護理干預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風險的效果[J].血栓與止血學,2016,22(5):590-591.
鐘敏蘭,向福勝.術中護理對髖關節置換手術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15,(20):133-136.
屈煜濤.探討術中護理對髖關節置換手術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10(21):149-150.
李仲娥.術中護理干預對預防髖關節置換手術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效果分析[J].吉林醫學,2015,(13):2851-2852.
張帥.術中護理對髖關節置換手術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6):206-207.
Reardon,G.,Pandya,N.,Nutescu,E.A. et al.Use of warfarin therapy among residents who developed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the nursing home[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harmacotherapy,2012,10(6):361-37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