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樂
【中圖分類號】R7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1--02
患者女性,66歲,突發言語笨拙2天入院。既往有二尖瓣狹窄病史,查體:血壓134/95mmHg,神志清,心率110次/分,律不齊,口齒欠清,行頭顱CT檢查左額及兩側腦室旁缺血灶,提示腦梗死收入院。入院后行心電圖檢查,心電圖示:心房撲動2:1~4:1下傳,左室高電壓,ST-T改變。
解析與討論
心房撲動是由于房性異位起搏點的自律性異常增高或是由于心房肌某一局部存在一個微小的折返激動環,使心房連續的激動形成的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多見于年齡致較大而伴有器質性心臟病的患者。
心電圖的特征:①p波消失,代之以頻率一般為250一350次/分的形態相同,間隔勻齊的連續的F波,F—F之間無等位線而陣發性房性心動過速p'波之間有等位線,頻率也慢些。②若房室傳導比例固定,心室律規律。若房室傳導比例不固定或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隱匿性傳導,心室律可不規律。③QRS波的形態和時間正常,但是若有伴室內差異性傳導或束支傳導阻滯或是伴室內預激,QRS波可寬大畸形,此時需要與室性心動過速鑒別。
本例患者II ,III,AVF導聯中看到正性的F波,F波高尖,部分房撲波融合在QRS波內,心房頻率300次/分,部分表現為2∶1下傳,部分4∶1下傳,導致患者聽診時第一心音強弱不等,心律不齊,其QRS波間期和電軸均正常,V5導聯的R波的振幅3.1mv,V1~V6導聯ST段壓低,可能與快心室率導致的缺血或是繼發于左心室肥厚心肌損傷。
心房撲動多見于器質性心臟病患者最常見于風濕性心臟病,以二尖瓣狹窄或左房增大多見,其次急性心肌梗死也見于心肌病,心包炎等。房撲發生后易引起心房的血栓形成,部分血栓脫落可引起體循環的栓塞,臨床上以腦栓塞最為常見,患者體檢時可發現失語,偏癱,感覺障礙等局灶性神經體征。本例患者既往有二尖瓣狹窄,近兩天口齒不清,頭顱CT提示腦梗死,再結合心電圖檢查有房撲后血栓形成脫落引起腦栓塞可能性大。
參考文獻:
潘大明心電圖學教程[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年112~114頁
陳嵐《臨床醫學工程》2017年24卷3期323~324頁
盧喜烈心電圖診斷解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2年240~241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