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榮
【摘 要】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精神分析理論對心理咨詢與治療做出了重大貢獻。本文圍繞精神分析理論的概念、理論框架和咨詢技術而展開,并分析這一理論的優缺點,以期在實際生活中去更好地運用這一理論。最后說明了精神分析的現在特點和發展趨勢。
【關鍵詞】精神分析理論;心理咨詢技術
【中圖分類號】R74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1--01
現代社會人們越來越關注心理健康,在出現心理問題時開始引起重視并尋求心理咨詢與治療。人們已經逐漸意識到心理、社會等因素對心理健康的影響,這些因素與許多心理障礙和不良行為關系密切。而心理咨詢恰恰針對這些因素有效地幫助人們維護和提高身心健康。因此,心理咨詢與治療在全球范圍內蓬勃發展起來。心理治療的三大陣營是:心理動力取向,人本存在取向,認知行為取向。其中心理動力取向,就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下面我就談談對這一理論的認識。
一、精神分析的基本假設
精神分析乃指由奧地利精神醫學家弗洛伊德于19世紀末所開創的一種特殊心理治療方法。
其理論的基本假設是:人會受到無意識動機,沖突和壓抑,防御機制和早期經驗的影響。由于個體行為的動力深埋在無意識之中,因此整個治療過程就需要大量精力去探討根植于個體過去經歷的內在沖突。其特點乃經由分析來了解病人潛意識的欲望與動機,認識對挫折,沖突或應激的反應方式,體會病理與癥狀的心理意義,并能夠經指示與解釋,讓病人獲得對問題的體悟;經過長期的治療,善用病人與治療者所產生的轉移關系,來改善病人對人的關系,調整心理結構,消除內心之情感癥結,以促進人格之成熟及適應能力。
精神分析的基本態度,是認為一個人的心理與行為,不管是正常或病態,都由各種因素相互影響,以動態的形式發生,且可追溯了解其因果關系,了解其意義,稱之為精神因果定律;因此也可說是動態精神醫學的基石。因其焦點在深層的精神素材,注重內心的情感與欲望,故也被稱為深入的心理治療。
精神分析的基本原理在于由治療者的解釋來協助病人能對自己的心理動態與病情有所領悟與了解,特別是壓抑的欲望,隱蔽的動機和不能解除的情結。通過病人自知力的獲得,了解自己的內心,洞察自己適應困難的反應模式,能進而改善自己的心理行為及處理困難的方式,間接的解除精神癥狀,并促進自己的人格成熟。
二、精神分析理論框架
1、精神層次理論。弗洛伊德界定了三個意識水平:意識、潛意識、無意識。意識包括個人在任何時刻覺察到的感覺和體驗;無意識是人的心理活動的深層結構,包括個體沒有覺察到的需要和動機,雖然它在意識之外,但是它們仍然存在于個人的思想和行動中。潛意識是介于意識與無意識之間的部分,可以說是二者之間的橋梁,但是其作用常常是不允許無意識的本能沖動到達意識中去。把無意識中的東西轉入到意識中去是一個主要的治療任務,通過對夢的解析能夠做到這一點。
2.人格理論:弗洛伊德把人格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就是生物本能愿望,遵循快樂原則而滿足基本的生物需要,如果本我受到壓抑,就會出現焦慮。自我追隨現實原則,它通過現實環境,通過后天學習獲得發展。自我是本我與外界的調節員,決定對本我的各種要求是否允許其滿足。而超我則代表社會的標準,代表良心或道德的力量。超我抑制本我和自我,一旦超我形成,自我就要同時協調本我和超我以及現實三方面的要求。一個人要保持心理正常,這三方面就必須協調好。如果這三者協調不好,本我太強或者超我太強,都容易引發心理疾病,導致心理失常。
3.動力觀點。動力觀點認為心理驅力是一種心理能量,它出自先天本能。包括:(1)同自我保護有關的,有饑渴以及其他的與生存有關的生理需要;(2)性愛的驅力,與性欲望和種系繁衍有關。在這方面,他把性的能量源泉(力比多)看成是驅使人尋求各種感官快樂的心理能量。他把個體保存、種系的延續兩類驅力都叫“生本能”,把攻擊、侵略等行為被稱之為“死本能”。這就是他所謂的心理動力。
4.性心理發展理論。弗洛伊德強調幼年階段的心理發展或挫折對人格特征及成年后心理疾病形成有重要影響。從嬰兒到成年性本能可以分為不同階段如下:
口欲期:0—1歲左右,快樂滿足于唇、口 、手指等的吸吮
肛欲期:1—3歲左右,快樂來自于排大小便產生肛門性格
生殖器期:3—6歲左右,快樂來源于生殖部位的刺激和幻想
潛伏期:6—11歲左右興趣轉向外部
生殖期:12歲以后, 興趣逐漸轉向異性,貫穿于整個成人期
5.自我防御機制:指個體面臨挫折或沖突的緊張情境時,在其內部心理活動中具有的自覺或不自覺地解脫煩惱,減輕內心不安,以恢復心理平衡與穩定的一種適應性傾向。
自我受到超我、本我和外部世界三方面的脅迫,如果它難以承受其壓力,則會產生焦慮反應。焦慮分為三種:現實的焦慮:指人體覺知到客觀現實的危險和因此而產生的焦慮。神經性焦慮指對某種尚不明確的危險所產生的未免過分的焦慮。多見于神經癥者。它往往是由于自我害怕不能控制本能沖動導致不良后果而產生的焦慮。道德的焦慮即自我有超我(良心)所體驗到的羞恥感和罪疚感。就是說,當我們的思想和行為違背超我中內化的價值觀、自我理想和良心時,就會產生自我懲罰的道德性焦慮。然而焦慮的產生,促使自我發展了一種機能,即用一定方式調解沖突,緩和三種危險對自身的威脅。即要使現實能夠允許,又要使超我能夠接受,也要使本我有滿足感,這樣一種機能就是心理防御機制。
弗洛伊德歸納了十種自我防御機制,是為:(1)壓抑 (2)投射(3)否認(4)退行(5)固著(6)升華(7)置換(8)抵消(9)反向形成(10)認同。
心理防衛機制的意義:積極的意義在于能夠使主體在遭受困難與挫折后減輕或免除精神壓力,恢復心理平衡,繼而激發主體的主觀能動性,激勵主體以頑強的毅力克服困難,戰勝挫折。消極的意義在于使主體可能因壓力的緩解而自足,或出現退縮甚至恐懼而導致心理疾病。endprint
三、精神分析理論的咨詢技術
精神分析學派認為:1.幼年情緒發展中遭受挫折,并由此形成情結是后來一生各個發展階段上出現心理問題或障礙的原因;2.潛意識和意識或本我與超我之間的沖突,在自我中的表現,或在自我中被體驗到就是心理問題或障礙的癥狀。比如發展觀點,如果哪一個階段發展不力,就可能在那個階段留下情結對個體后來的性格形成有很大影響。再比如適應觀點,自我防御機制不良,就可能產生現實性焦慮、神經癥焦慮以及道德性焦慮。精神分析的幾種理論是針對改變一個人的人格或個性的構造而設計的。
1.自由聯想。自由聯想是讓人們在一個舒適的環境自由聯想,可以借助投射測驗,把內心的念頭和潛意識中的東西通過投射來了解當事人現在行為的現象。當要求病人作自由聯想時,他們意識、無意識里產生的一切有關事情都被咨詢師所斟酌。自由聯想的內容可能是身體的感覺、情緒、幻想、記憶、近來的大事件等等。
2.投射測驗。投射測驗是指向被測試者提供一些未經組織的刺激情境,讓他在不受限制的情境下,自由地表現出他的反應,分析反應的結果,便可推斷出他的人格結構。投射法作為一種測驗,主要探討個體隱蔽的行為或潛意識的、深層的態度、沖動與動機。
3.移情。是指來訪者將自己過去那些對重要他人的正向,負向情感或幻想,在無意識中轉移到治療師身上,在無意識中將自己的過去經歷在當前重復。當這些感受被知覺后,來訪者就能理解人際關系中這些“未完成事件”。通過治療師對移情的處理,達成修通過程,患者就能從過往的經歷中(例如從父母那里獲得全部的愛與接納)解脫出來而獲得自由。移情在精神分析理論中是十分重要的,認為移情再現了病人以前的生活,尤其是兒童時期生活的某種情感,這種情感長期被壓抑,無處釋放,甚至成了心理問題的一個“情結”。
4.阻抗。弗洛伊德將阻抗定義為患者在自由聯想中對于使人產生焦慮的記
憶與認識的壓抑。因此,阻抗的意義在于增強個體的自我防御。弗洛伊德對阻抗的定義強調了潛意識對于個體自由聯想活動的能動作用。對抗拒來說,傾聽很重要,對于阻抗的認識往往是心理咨詢突破的開端。
5.夢的解析:夢是通往潛意識的康莊大道。夢的內容分為:顯性內容和隱形內容
弗洛伊德把夢看成是人的本能欲望的滿足,尤其是性本能欲望的滿足。最簡單的夢是欲望的直截了當的滿足,這種夢的含義不言而喻,因而無須分析。弗洛伊德所關注的是另一類的夢,即夢的隱義大多是本能欲望,但由于意識或內心中道德觀念的檢查作用,夢中的欲望滿足方式以象征性的方式表達出來。將其看成是潛意識的流露。因此, 在他對潛意識的描繪中常常具有隱喻的特征, 每當他談到“ 潛意識”就會去尋找其背后的隱義。他把夢看作是個體愿望的達成, 所以在他看來夢是具有絕對意義的。他認為夢的工作是通過凝縮、置換、視象化和再修飾才把原本雜亂無章的東西加工整合為夢境, 這就是夢者能夠回憶起來的顯夢。咨詢師的工作就是要把這顯夢層層揭開, 由顯相尋求隱義, 找到病人的癥結所在。
6.維持分析的框架。
精神分析和所有人類的行為一樣,都具有框架性:需要在給定的物理空間和心理空間展開。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設置:每一個時段的時長,費用等。
基本規則:躺椅的使用。
分析師的態度:中立,匿名,節制。
專業的姿態在某種程度來抑制分析師的正常人格,接受病人的投射,為移情的建立提供基礎。
四、精神分析的優缺點和現在發展趨勢。
從精神分析的咨詢效果來看,精神分析理論與技術對心理咨詢與治療做出了巨大貢獻。首先,它使咨詢師可以進入求助者的內心世界(潛意識),發現求助者產生心理問題的深層原因,從而有的放矢解決其矛盾與沖突;其次,人格理論,夢的解析雖然未必完全正確,但卻開風氣之先河,使得許多學者借鑒它的精華,發揚光大,并彌補不足,以后的大多數心理治療理論是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衍生出來的;再者,精神分析從早期經驗、病例史,從人生的各個階段發展來了解,它的理論又是相當周全的;最后,精神分析理論與技術比較艱深,學習真的不易,需要耐心多下苦功才行。精神分析理論有其長處也有其不足。它通過演繹推理得出結論,認為癥狀是經過化裝的無意識的癥結。因此,精神分析的咨詢與治療著重在尋找癥狀背后的無意識動機,使之意識化。就是通過分析,使求助者自己意識到無意識的癥結所在,產生意識層次的領悟,使無意識的心理過程轉變為意識的心理過程,了解癥狀的確切意義,使癥狀消失。但這一過程需要很長的時間,效果關鍵在于咨詢師的經驗技術以及當事人的配合程度,這是比較困難的一點。它也比較主觀,太注重病理性的因素,不夠科學。
對于現代精神分析來講,最重要的理論發現,是客體關系理論。其中最重要的人物是克萊茵。這位女分析師的發現均來自對于嬰兒的觀察。她的性別優勢和研究方法,都是前所未有的。客體關系理論對于精神分析的發展的重要意義有兩點。一是將心理治療中所關注的心理沖突,由俄底浦斯期,轉向口欲期;二是將精神分析技術,由干巴巴的解析轉向對于治療師與患者關系本身、以及移情、和反移情的重視。將所關注的心理沖突轉向口欲期,有以下好處。首先,揭示了童年期母嬰關系與患者成年后心理障礙的密切關系,為預防心理障礙奠定了理論基礎;其次,對于口欲期問題的關注,使精神分析的治療作用不再局限于俄底浦斯期沖突和神經癥,從而將精神分析治療的適應癥擴展到邊緣型人格障礙和有自戀移情的自戀性人格障礙。對于治療關系的重視,是完成精神分析心理治療從理論到實踐的橋梁。客體意像的內化、以及處理反移情與負移情,已經成了當代精神理論與實踐的核心。正是在重視關系的背景之下,精神分析與人本主義和存在主義攜起手來。
精神分析的未來,就在過去和現在的基礎上孕育著。有三大趨勢引人注目:
第一大趨勢,是“適應性”的概念。這一看似簡單的概念,有可能摧毀精神分析的全部框架,因為按照“適應的,就是健康的”新概念,任何看似病態的東西,對于擁有者本人,都是健康的,都是適應性反應。這樣一來,精神分析、甚至一切其他任何心理治療,都可能變得毫無意義。
第二大趨勢,是精神分析的生物學趨勢,即一些精神分析家逐漸在把人類的心理活動,與其他生物或者動物做比較,在這樣的視角下,人的心理活動更像是動物習性學。更極端的研究者,將社會生物學觀點引入精神分析理論,將所有的心理活動,都圍繞基因的保留與延續為最終目的,試圖為弗洛伊德的“元心理學”和榮格的“超心理學”找到分子生物學基礎。更有甚者,甚至將天體物理學、和量子物理學引入精神分析。
第三大趨勢是,精神分析與東方哲學的融合,或者,甚至被東方哲學吞并。首先,在理論上,發現僅一百年的精神分析的觀點,早在幾千年前,即已被東方哲學所擁有。比如,密宗的修練過程,與精神分析幾乎沒有大的區別。易經中的變化和道家的水哲學,都是最早、也最深奧透徹的精神動力學。東方哲學的起點就是整體觀,而精神分析在方法上基本是分裂的、破壞性的。現代精神分析中的一些系統觀點,已經露出東方思想的樣子。
展望未來,精神分析將會同時向兩極發展,一極是分裂性的,即進一步對于精神分析的所有細節進行深入的、割裂性的、可能達到分子水平甚至量子水平的研究;另一個趨勢,就是強調整體和綜合。所以,精神分析未來的希望,很可能在于“在分子生物學水平的基礎上,精神分析與東方哲學的融合。”可以說,精神分析的未來,在東方。作為東方的一份子,我們東方人應該肩負起精神分析未來發展的重任。
參考文獻
郭念峰 心理咨詢師[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劉思久,李錚等.心理學簡史[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5
教育學與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郭敏 當代大學生心理適應性的初步探討[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