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常樂
【摘 要】目的:探索針對ICU患者發生精神異常時的有效防控措施。方法:以2 0 16年11月1日至2017年10月31日期間在我院接受治療IC U患者為研究對象,選取尚具有認知能力入住ICU后存在精神癥狀的患者,這些患者在入住ICU前無明顯精神異常。在ICU確定有精神癥狀后給予包括藥物、心理疏導、音樂治療、功能鍛煉等在內的多種干預措施。觀察患者的精神癥狀的改善情況。結果:ICU患者及早給予心理干預措施可改善患者住院體驗、促進康復、降低醫患矛盾的發生率,其干預措施的選擇應因人而異,并且需要多種措施聯合應用。
【關鍵詞】ICU患者;精神異常;防控措施;綜合性
【中圖分類號】R93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1--01
ICU精神異常是指在ICU住院搶救治療期間發生的情感心理及行為的異常反應,包括緊張、煩躁、易激惹、具有攻擊性、譫妄、焦慮、逃避、哭鬧、抑郁、自閉、幻覺、失眠等表現。近年隨著ICU收治患者范圍的增加,該現象在ICU病房逐步增多,甚至普遍存在,并且影響到了原發病恢復,導致康復時間延長,住院時間延長,住院費用增加,甚至間接導致病情反復和加重。進入ICU的患者面對封閉病房、缺乏正常意義上的溝通、聲光刺激、肢體約束、睡眠障礙、死亡恐懼等情況時極易出現精神異常,幾乎所有除腦功能嚴重障礙的患者外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精神異常,其發生率極高,對ICU的救治工作具有極大的影響。因此,積極采取措施改善患者的精神異常有著重要臨床意義。而在為患者實施必要的干預措施時則需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給予綜合性的治療護理措施。具體觀察研究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2016年11月1日至2017年10月31日期間在我院接受治療IC U 患者為研究對象,選取尚具有認知能力入住ICU后存在精神癥狀的患者,這些患者在入住ICU前無明顯精神異常。給予包括藥物、心理疏導、音樂治療、功能鍛煉在內的多種預措施。觀察患者的精神癥狀的改善情況。所有入選患者均具有認知能力,即能夠理解他人所表達的意思,不存在昏迷、癡呆等認知障礙的情況,既往也無精神疾病病史。入選患者不限定年齡、性別。
1.2 方法
患者入住ICU后出現緊張、煩躁、譫妄、焦慮、抑郁等精神癥狀后,先給予勸導、解釋、撫慰等心理干預措施觀察其效果。如收入的患者配合度良好在給予適當解釋并征得患者同意后給予佩戴耳機播放舒緩的輕音樂以緩解患者緊張焦慮情緒,觀察其效果。認為患者自控能力差,心理干預無效,躁動不安,甚至具有明顯暴力傾向,則給予包括安定、咪達唑侖、地佐辛、芬太尼、丙泊酚在內的藥物,實施ICU鎮靜鎮痛治療。如果患者病情已相對平穩,具有良好的配合能力,可在康復科醫師協助指導下給予功能康復鍛煉,觀察其效果,詢問患者感受及想法。
1.3 觀察指標
實施以上措施后觀察患者精神癥狀的緩解程度及自控和配合能力,詢問患者感受及想法。
注:這里所說的配合能力是指醫生人員在實施診療措施時患者的是否能夠保持平靜,不出現反抗行為,能夠安然的接受甚至在自己能力范圍內予以配合。
2 結果
對于病情相對較輕,自控能力強的患者,實施心理干預措施即可得到較為滿意的效果。由于需要在較長時間內在ICU接受治療且缺少家人陪伴,可在患者同意的情況下給予音樂療法,患者反饋較好。對于病情平穩處恢復期且配合能力較好的患者給予功能康復鍛煉,減輕了患者因長期臥床帶來的不適,同時增強了患者的自信心,減輕了因患病所帶來的消極情緒。對于躁動不安、有暴力傾向的患者,在實施ICU鎮靜鎮痛治療后可使其平靜下來配合治療并避免自我傷害。
3 討論
精神異常的出現在入住ICU的患者中極為普遍,幾乎所有的有自我意識的轉出ICU的患者都反應對住ICU有著不良的感受。ICU特殊的作業環境、眾多的持續運行的儀器設備及其報警和噪音、工作人員的談話和呼叫、患者本人對其他患者的觀察以及由此產生的對自我的思考等,都是造成不良感受原因,而患者對自身疾病的擔心、對家庭親人的思念和憂慮、對治療效果的疑慮、甚至是對人生的感嘆更是造成精神異常的內在原因,不良的感受加上內在因素為精神異常的出現創造了必備的條件。ICU的環境條件雖有一定的改善空間,如改善房屋結構、增加隔音設施、置備更加人性化的儀器設備等,但因成本較高且實施難度較大,很難將其付諸實踐,故而本文所提到的藥物、心理疏導、音樂治療和功能鍛煉等措施便成為了現今條件下切實可行的改善患者精神異常的主要干預措施。由于造成精神異常的因素具有多樣化多元化的特點,患者的自身心理素質、耐受能力、思維方式也具有明顯的個體差異,使得病情和精神表現相近的不同患者對相同干預措施的反應各不相同,有的患者甚至根本不需要實施任何干預措施,而另外一些患者則需要高強度的鎮靜鎮痛治療。
在對患者實施干預措施前首先要與患者本人進行溝通,通過交流分析患者的感受、心理素質、耐受能力,另外在與其家屬的溝通過程中注意獲取患者以往的精神心理情況以助對患者的分析和評估。對條件較好的患者可采取心理疏導、音樂治療、功能鍛煉的順序逐項實施的方式進行心理干預,觀察其效果,如效果良好可繼續應用目前的干預措施,如單個措施效果有限或追求更加完美的效果,必要時可聯合實施。
對于經上述干預措施無效,患者表現為煩躁、極度緊張焦慮甚至暴力傾向,或者入科時即已表現出極度躁動、對抗、自控力極差的患者,應果斷實施ICU鎮靜鎮痛措施,其鎮靜鎮痛程度以能維持患者處于平靜狀態為宜,不宜過深以免導致喚醒困難影響病情判斷,由于鎮靜鎮痛用藥劑量個體差異極大,故應隨時觀察及時調整。實施鎮靜鎮痛治療的患者應進行每日喚醒,評估病情,如患者精神心理狀態改善可逐步降低鎮靜鎮痛程度,逐步實施非藥物干預措施,直至停用鎮靜鎮痛藥物完全過渡為非藥物干預措施。
總結,在ICU患者普遍存在精神心理異常的現況下,及時實施有效的干預措施是及其必要的,這對患者改善病情的轉歸和康復、改善住院感受、緩解醫患矛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實施干預措施時首先應充分評估患者的精神心理狀態,建議首先選擇非藥物的干預措施,并且在人力和物質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多種方式聯合應用以取得較理想的效果,對不得不實施鎮靜鎮痛治療的患者應以使用最小劑量為原則,并反復評估病情適時減少鎮靜鎮痛藥物劑量,盡早過度為非藥物干預措施,以減少藥物依賴和副作用。
參考文獻:
ICU精神障礙的常見原因及護理對策 張華芳《現代醫藥衛生》,1009—5519(2005)23—3300-02。
ICU精神障礙的易患因素分析張穎 蘇俊 毛洪京 李晴宇,《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2016(1):l4-1。
ICU精神障礙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屠芳娟《現代養生》,2017(6): 176-1。
ICU精神障礙危險因素分析與護理對策葉金云《大家健康:學術版》,1009-6019(2016)17-0230-01。
18例ICU精神障礙的臨床分析陳建軍曹云顧志林 《內蒙古中醫藥》,1006一O979(2O12)0r7—0023—02。
心理干預對ICU焦慮患者的影響李 敏古偉升 章敏芝 莊海燕 黃 艷《井岡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006-1959(2010)l1—0293-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