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媛
【摘 要】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國民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所處的生存環境也在不斷的變化當中,各種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癌癥等的發病率在逐年上升。慢性病所形成的危害是十分巨大的,會給個人、家庭以及社會帶來負面影響,所以對其進行防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而在慢性病治療的過程當中,患者所具備的自我健康管理能力能夠發揮出重要的作用,只有具備優質的自我管理能力,才能為病情的好轉形成更為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慢性??;患者;自我健康管理;能力
【中圖分類號】R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1--01
1 影響慢性病患者自我健康管理能力的主要因素
1.1 人口學特征
經過相關研究證明,對慢性病患者在自我健康管理方面能力產生影響的人口學特征因素主要包括:性別、年齡、民族、居住地、受教育程度、婚姻狀況、醫療費用支付方式、就業情況、個人收入等。
1.2 認知能力
認知能力對于慢性病患者在自我健康管理方面的能力會形成正向影響的效果,并且相關性比較強。不過,就我國目前的整體情況來說,有相當一部分慢性病患者在認知能力方面呈現出的水平比較低下。而造成這種情況出現最為主要的原因是:①患病群體對于所患疾病的認識不夠;②對于自己的健康情況不夠了解;③慢性病在病情方面通常顯得比較隱匿,在發病的初期很難被察覺;④我國傳統就醫理念還沒有被完全的扭轉,大家普遍覺得如果病情不太嚴重,并不需要去醫院治療,導致慢性病患者在進行診療的過程當中一直處在一個比較被動的地位,自我管理方面的能力需要進一步提高。
1.3 心理情況
所謂心理情況,就是慢性病患者處在特定環境之下所呈現的各種心理活動的一種復合表現,患有慢性病會讓人產生一種不良心理反應,他們的心理情況也將會給病情的發展以及治療形成直接的影響。而我國慢性病患者普遍存在心里情況不夠好的情況,而出現這種情況最為主要的原因在于:①目前的生活和工作壓力都比較大,人們經常會產生消極情緒,而且經常是無處宣泄,長期積累之后導致心理方面的問題出現。②慢性病患者知道已經患有慢性疾病,知道自己所患的疾病病程比較長而且不容易治愈,擔心疾病將會給自己的身體帶來嚴重的損害,同時給自己的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因此會形成十分巨大的精神方面的能力,從而影響到心理健康,使自我健康管理方面的能力逐步下降。
1.4 行為方式
行為生活方式主要是指人的作息時間安排、運動鍛煉、飲食結構以及吸煙喝酒與否等各種活動的統稱?,F代流行病學有相關研究證明,人們日常的行為方式跟絕大部分慢性病之間有十分密切的關系,這也從側面表明了人的行為方式跟自我健康管理方面能力的高低具有較強的關聯性。行為生活方式主要是有兩個相互對立的成分構成,即健康行為方式以及不良行為方式。隨著社會的進步,各種科學技術發展速度越來越快,人們的生活節奏也在逐漸加快,生存環境在不斷的惡化,造成人們在精神方面的壓力過大,飲食結構不良,作息習慣不夠規律之類的情況普遍存在,這些都嚴重的影響到了我們的身體健康。
1.5 社會環境
社會環境主要包括慢性病患者的朋友、家人和社會各界所給予他們的物質和精神層面的支持。而慢性病患者如果得到的支持越大,那么他們在自我健康管理方面的能力也就越強。這主要是因為慢性病患者獲得了鼓勵與關懷之后,在情感上形成了依托,繼而更容易出現一些健康的行為,提高健康管理能力。
2 提升慢性病患者自我健康管理能力的對策
2.1 強化教育宣傳
我們國家慢性病患病群體在自我健康管理方面的能力普遍偏低,這主要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形成形成一種自我保健的良好意識。這也就要求政府相關部門以及醫療機構積極發揮出引導作用,開展一些對慢性病患者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方面的健康教育和活動。需要積極應用報紙、廣播、電視以及互聯網等媒介對慢性病相關的各種知識加以傳播,有效拓展健康教育受眾的整體覆蓋面。要定期在一些醫療服務機構組織開展健康講座,印制并發放健康宣傳手冊,給廣大群眾供給出專業的健康咨詢以及輔導,有效拓展慢性病患者對疾病防治以及自我管理方面知識的獲取渠道。利用這樣的方式,讓患者意識到自己在疾病治療過程當中的重要作用,繼而對疾病的各種癥狀、發展等形成正視,做出更加有益身體健康的行為。
2.2 差異化健康干預
健康干預屬于對慢性疾病加以防治最為有效的一種措施,對疾病發展速度的減緩有利,能夠將疾病所帶來的危害降到更低。因為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都會對自我健康管理形成直接的影響,出現的疾病癥狀也會具有較大的差異。所以在實施健康干預的過程當中需要做出區別對待,針對不同人群進行干預的強度、頻率以及措施都應該具有一定的側重性。
2.3 強化自我調節
對慢性病的患者來說,自我管理行為屬于跟疾病診療以及用藥過程同等重要的疾病治療方式,有時甚至會呈現出更好的效用。所以,慢性病患者需要在病情發展的過程中,對自身管理職責加以強化。①慢性病患者要對自己實際的健康情況具有清晰的認識,正視自己所患疾病,不斷提升認知能力,對慢性病相關的各種保健知識加以積極的學習,掌握關于自己所患疾病相應的治療手段以及方法,設置一個清晰的健康目標,推動自己健康行為的進一步拓展。②要跟自己的主治醫師之間進行積極的討論,設置自己的健康情況提高的計劃,逐漸養成更為優質的作息習慣,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做出合理化安排,防止有過度勞累的情況出現,在日常飲食的過程中需要做到營養均衡,同時加強體育鍛煉。③慢性病患者需要維持一個樂觀的心態,對治療工作需要充滿信心,不要對治病的過程形成恐懼。要通過各種方式對自己的心態進行調節,在平時多跟身邊的人進行溝通,在必要的時候可以找相關專業人士對自己的進行心理疏導。只有慢性病患者可以在行為方式、心理情況以及認知能力等各方面不斷的提高,才能逐漸形成更為優質的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對病情形成更好的控制。
2.4 醫保支付制度的改革
醫療保險是針對患者的一種經濟補償,防止因為疾病而導致有社會不和諧情況的出現。不過因為流動人口過多等現象,城鄉居民間會享受到不同形式的醫療保障,這也就造成醫療費用支出的均值呈現出過大的差異,給享受不同類型醫療保險的慢性病患者形成了健康管理行為方面的影響。所以,目前仍然要對我國的醫療保險制度加以進一步完善,積極消除各地區不同身份和不同醫保類型之間的差別。構建起城鄉一體化形式的醫療保險制度,讓不管是患者還是健康人群都能夠享受到公平的醫療服務,逐步縮小保障待遇方面所呈現的差異。
結束語:
總而言之,慢性病已經成為了威脅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需要對其加以充分的重視,繼而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措施進行防治和治療。作為一名慢性病患者,需要從自己的日常生活入手,養成優質的生活習慣,持續提升自己在自我健康管理方面的能力,更好的促進病情好轉,減輕給家庭和社會帶來的負擔,享受美好的人生。
參考文獻:
唐艷艷,高紅霞,吳靜,Roodelin Jean,徐娟. 武漢市社區慢性病患者社會支持狀況對健康管理效果的影響[J]. 醫學與社會,2017,30(09):1-3+11.
梁春艷. “互聯網+”背景下社區慢性病老人健康養老新思路[J]. 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7,(07):113-114+1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