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朋朋
【摘 要】目的:探討在我院兒保科參加系統管理的2歲以下兒童營養性貧血狀況,并對其監測的結果進行分析,為制定合理、有效的膳食結構做一些前瞻性的研究。方法:抽取該院兒保門診接受系統管理的嬰幼兒(≤2歲)378例進行研究,分別在6月齡、1歲、2歲時實施健康體檢,監測營養性貧血情況,即采取左手無名指末梢血液進行血紅蛋白檢測,判定有無貧血,總結貧血結果,同時分析性別、喂養方式、添加輔食等與貧血患病率的關系。結果:6月齡、1歲、2歲時監測率、貧血患病率均呈遞減趨勢,且6月齡貧血患病率明顯高于2歲監測結果(P<0.05);男性兒童貧血患病率要明顯高于女性(P<0.05);6月齡時母乳喂養與混合喂養在貧血發生率上有明顯差異(P<0.05);及時添加輔食兒童貧血患病率明顯低于添加輔食過晚兒童(P<0.05)。結論:預防兒童貧血應從孕期開始,妊娠期婦女應注意攝入含鐵食物,提倡母乳喂養,及時添加含鐵輔食,以預防小兒貧血。
【關鍵詞】兒童;營養性貧血;監測
【中圖分類號】R7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1--0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共計入選對象378例,均為該院兒保門診接受系統管理的嬰幼兒,入選對象年齡≤2歲,均于接受系統管理期間出生,家屬自愿接受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入選對象在6月齡、1歲、2歲時實施健康體檢,監測營養性貧血情況,即采取左手無名指末梢血液2μL進行血紅蛋白檢測,判定有無貧血,總結貧血結果,同時分析性別、喂養方式、添加輔食等與貧血患病率的關系。其中貧血標準為血紅蛋白值低于110g/L;喂養方式包括母乳喂養與混合喂養,母乳喂養指的是除添加少許糖水與魚肝油外不予以任何代乳品,而混合喂養指的是母乳不足而添加牛奶、營養米粉及奶粉等代乳品;輔食添加時間包括及時與過晚,輔食包括維生素C豐富的果汁、果泥、蛋黃、菜汁等,其中輔食添加及時指的是嬰幼兒在4—6月齡添加完全的輔食,而過晚則指的是嬰幼兒在6月齡健康體檢時未添加輔食或者偶有添加。
1.3 統計方法 本研究相關數據全部錄入Excel表格中,便于回顧性分析,計數資料用%表示,利用統計學軟件SPSS18.0處理,計數資料行檢驗,將P<0.05作為統計學有意義的標準。
2 結果
2.1 監測與患病結果 378例研究對象在6月齡、1歲、2歲時監測率、貧血患病率均呈遞減趨勢,且6月齡貧血患病率明顯高于2歲監測結果(P<0.05)。6個月監測378例,100%,患病109例,28.84%。1歲監測289例,76.46%,患病68例,23.52%。2歲監測164例,43.39%,患病26例,15.85%。
2.2 不同年齡、性別患病率情況 在6月齡、1歲、2歲時監測患病率性別統計來看,6個月患病109例,男性73例,66.97%,女性36例,33.03%,1歲患病68例,男性46例,67.65%,女性22例,32.35%,2歲26例,男性18例,69.23%,女性8例,30.77%。男性兒童患病率明顯高于女性兒童(P<0.05)。
2.3 6月齡時喂養方式與貧血發生率情況 6月齡時母乳喂養306例,發生貧血73例,發生率為23.86%,混合喂養72例,發生貧血36例,發生率為50.00%,母乳喂養貧血發生率顯著低于混合喂養(P<0.05)。
2.4 6月齡母乳喂養兒童添加輔食和貧血發生率情況 6月齡母乳喂養306例兒童中,其中有264例及時添加輔食,發生貧血53例,發生率為17.32%,剩余42例添加輔食過晚,發生貧血20例,發生率為47.62%,及時添加輔食貧血發生率顯著低于添加輔食過晚(P<0.05)。
3 討論
營養性貧血也叫做營養性缺鐵性貧血,指的是人體缺乏鐵元素而導致血紅蛋白合成降低,屬于嬰幼兒時期最為常見的疾病,影響小兒生長發育,需加強重視。國內相關研究調查顯示兒童貧血患病率在上世紀末普遍較高,尤其在6月齡-2歲嬰幼兒中患病率甚至可達到80%以上。小兒一旦發生營養性貧血,不僅影響小兒身體器官發育與成長,還會影響他們的智力與情緒,引發注意力下降,理解與記憶力減退及智商低下等。那么是什么原因會導致這樣的結果呢?我們認為其主要原因多是由于有部分家長對幼嬰兒喂養不當引起。大約歸納為以下幾種:(1)婦幼保健人員對嬰幼兒喂養的知識宣傳不到位或不詳細,導致部分家長,不按照科學喂養,應該給小孩添加輔食時沒有及時添加或添加過早。(2)部分人工喂養的嬰幼兒家長不會喂養,缺乏一般性的喂養常識,不能估量嬰幼兒的飲食需求的量及飲食的性質。而導致嬰幼兒消化不良或腹瀉長期反復出現。(3)兒童存在先天性疾患,沒有得到及時的糾正和治療。(4)農村老的傳統思想誤導,一些家長給孩子喂奶水要一直喂養到沒有奶水為止。針對上述的一些情況,我們認為必須認真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1)加大育兒知識的宣傳力度,特別是對兒童家長知識層次不是太高,對一些認識存在偏激的人群要重點溝通。(2)縮短對兒童的體檢周期,建議每4周能檢查1次,以便于對兒童的生長、發育狀況的監督,一旦發現問題能及時的糾正。(3)加強對患有先天性疾病患兒家長的宣傳力度,和正確的醫學指導,要求他們積極的對患兒疾病的診治,這有消除原發性疾患才能根治繼發性貧血。(4)加強對幼托結構的管理工作,定期對幼托機構的飲食情況進行檢查,消除對兒童健康影響的隱患,積極創造條件,為兒童營造優良成長的環境。
新生兒高危因素對貧血的影響以30月齡影響最大,可能是隨著年齡的增加,兒童對鐵的需要量增加有關。各年齡段影響貧血的高危因素順位不同,但前兩位基本都是巨大兒和超重,提示應積極開展婚前醫學檢查,加強圍產期保健,孕婦要合理營養,適當運動,以減少巨大兒、和超重兒的出生率。在高危兒出生后,要及時添加含鐵食物,加強對高危兒的管理,促進高危兒的康復,減少貧血的發生。預防缺鐵性貧血應從孕期開始,妊娠期婦女應注意膳食中鐵的攝入,以保證胎兒能從母體中獲取足夠的儲存鐵。另外,在加強對產婦進行健康宣教,提倡母乳喂養的同時,應考慮從嬰兒出生后2-4周開始補充鐵,4-6月后應及時添加含鐵輔食,鼓勵進食蔬菜水果,促進腸道鐵的吸收。
參考文獻
易永志.兒童營養性貧血的干預與臨床治療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4.11.1.
楊海寧.兒童營養性貧血與微量營養素缺乏研究[J].現代醫藥衛生,2015.08.23.
張霆.兒童營養性貧血與多種微營養素缺乏[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4.06.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