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品
(浙江科技學院 體育部,浙江 杭州 310023)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而古老的文明史,擁有眾多寶貴的民族體育資源和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2004年4月,文化部、財政部聯合發出《關于實施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的通知》,2006年5月國務院公布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為我國少數民族地區人文資源的開發、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和旅游事業的新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撐和制度保障。通過文獻研究發現,目前,對我國少數民族體育的研究主要包括:少數民族體育產業資源的開發利用、競技運動、健身、娛樂、表演、旅游項目等,大多數是為了挖掘民族傳統體育在各自區域內的優勢,而對開發群眾性體育領域卻涉及很少,基礎理論還很薄弱,沒有系統完整地形成民族體育文化學的學科體系;對于民族體育資源的開發、民族體育資源的系統調查、科學分析和可持續發展利用等方面的研究也沒有引起充分的重視;在民族體育旅游產業化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研究也還沒有系統全面地展開。
隨著旅游業的蓬勃興起和現代旅游內涵的不斷擴充,一種以人文現象亦即文化事象作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旅游分支—文化旅游正呈現出迅猛發展的勢頭。全社會對民族體育旅游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并開始注重高品位的民族體育旅游產業的投資和發展,這些資源優勢為民族體育旅游產業化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一直以來自發性的民間體育活動發展良好,為民族體育旅游資源的研究和產業化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群眾基礎,在這樣的資源、環境和市場需求的情況下,用旅游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結合產業發展需求,系統地開展民族體育資源的調查和研究,探索民族體育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在為民族體育發展提供新思路和方向的同時也將為我國社會、經濟全面發展和人文環境的保護利用開辟新的發展空間,促進社會、經濟和人文環境的協調發展,民族體育旅游產業也將產生良好的社會文化效益和經濟效益。
民族體育旅游產業資源主要包括:民族體育資源、民族體育旅游資源和旅游產業資源。民族體育資源是人文資源的組成部分,是在特定的地域環境、地域條件、地域文化背景下隨現代生活的發展而出現的,并在調查評價和開發資源過程中得到認識。它可以以一定物質實體為載體,也可以是一些純粹人類精神文化的東西,有形的載體和無形的精神文化內容相互依賴,相互滲透,具有明顯的時代性、民族性和藝術性[1]。
民族體育旅游資源是指充分利用地方少數民族獨有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區位資源、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的優勢,對地方旅游資源進行科學有效的資源整合與配置,選擇起點高、品牌響、見效快、效益好的體育旅游項目進行開發,充分利用當地的地形地貌資源、氣候資源、生態資源、民族文化資源,大力開發少數民族體育集體競賽、體育旅游探險、娛樂休閑、體育健身、少數民族體育風情于一體的體育旅游市場,使地方少數民族體育旅游成為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2]。
旅游產業資源是指與旅游相關的產業化資源管理、旅游管理和項目管理等資源的總和,和上述兩種資源不同的是既需要依托自然生態資源、民族體育資源、旅游資源等資源的基礎,又獨立于這些資源之外,是一種軟性管理資源和產業化資源,是旅游項目、旅游產品和旅游產業的社會化、經濟化和人文化的實施保障,和上述資源一樣有其不可缺或的價值。
改革開放多年來的成就使中國在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社會資源的基礎上,還擁有了民族體育旅游產業的發展所具備的市場需求優勢和政策資源的優勢,但對這些民族體育資源的科學系統的調查研究和分析還沒有全面地展開,如何全面科學地認識和了解區域民族體育資源的特點和優勢,就成了民族體育旅游資源產業化發展的主要障礙,所以本研究從民族文化資源管理、旅游資源管理、項目管理和產業發展等需要出發,對民族體育旅游產業資源進行研究和探討,旨在從管理角度建立資源調查、資源分析、項目規劃、產業化設計等一系列的科學思路和方法體系,為民族體育旅游產業的發展和政府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這樣不僅可以保證民族體育的科學發展,而且可以避免發展過程中出現民族文化濫用、失真和民族文化商品化等傾向,使民族體育產業逐步走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促進區域社會、經濟、文化和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并產生良好的社會文化效益和經濟效益。
為實現在民族體育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要將文化人類學、民族學、體育學、旅游人類學、旅游管理科學等學科的最新成果應用到這個領域,建立一套包括資源調查、資源分析、資源規劃和資源管理在內的研究體系,并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產業管理的資源優勢,將資源進行綜合化現實化的操作,實現資源的價值。由于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歷史文化遺產豐富,很難一下子就確定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和策略,作為第一階段的工作就是對我國的民族體育旅游資源進行全面的普查;在普查的基礎上科學地分析和確認區域性民族體育旅游的基礎資源和重點資源,并對這些資源做出區域性的產業發展規劃。
民族體育旅游產業的區域性發展規劃的基本內容包括:①基礎資源的基本組成和分布圖表和保護利用總體規劃;②重點資源的特征和分布圖表和區域規劃;③產業化發展總體規劃;④區域性產業化項目設計和規劃等內容。
根據資源和規劃的要求制定配套的產業政策是確保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產業政策的內容包括:①基礎資源的保護利用政策;②重點資源的保護利用和特殊管理政策;③產業化可持續發展的扶持和優惠政策;④加強對資源價值的認識、科學普及和資源管理的相關政策等內容。
任何產業化的發展都是通過具體的項目設計和實施來實現的,因此科學規范的產業化項目規劃設計和實施管理成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和保障。由于產業的發展需要強有力的經濟效益保障,所以產業化規劃設計的時候往往會有很多偏頗,而事實上經濟效益和社會文化效益之間是相輔相成的,科學地規劃設計可以緩解這些矛盾,為此規劃設計思想上的前瞻性、項目規劃設計的科學性和技術進步成果的具體體現就變得十分重要,需要將文化人類學、民族學、體育學、旅游人類學、旅游管理科學和產業經濟等學科的研究成功通過規劃實現其發展的可持續性,通過設計實現其可實施性和有效性。
規劃設計的原則:經濟效益和社會文化效益相統一原則;因地制宜原則;資源保護和合理開發原則;統一規劃、突出重點、分步實施原則。
目標及指標體系:目標是建立一個有良好經濟效益的民族體育旅游項目,并同時兼顧社會文化效益和生態效益;至于相應的指標體系則包括經濟指標(產投比、經濟收益的逐步快速增長能力等);社會指標(健康旅游健康身心、公眾環境意識和資源意識、生態環??茖W普及教育等);生態指標(綠化覆蓋率、生態恢復能力、資源保護利用適宜度、環境質量、污染治理率等)。
目標可行性分析:這個分析主要是根據民族體育旅游項目產業化發展的規劃設計要求,進行技術性的可行性分析,包括環境評價、種群演化規律分析、生態修復能力、資源優化、項目優化設置和建設等內容,為產業規劃和設計提供技術支持和保障。
項目功能性規劃設計:根據對民族體育旅游資源的調查研究,分析評價,將各種資源按旅游項目發展的需要,進行功能優化的概念性功能規劃,其目的是增強資源保護和減少對資源的破壞,充分發揮資源的價值,并指導后續的具體項目設計。
項目設計:根據功能性規劃,對產業化的具體項目進行設計,其中包括:重點民族體育資源項目的設計;項目基本資源的優化組合設計;旅游功能保障設計;專項性健康旅游休閑項目設計;科學普及和環保教育項目設計等創新性項目設計,并將這些項目整合發展成為產業鏈條和產業群。
產業發展和項目建設的保障措施:主要的內容包括建立和健全保證產業發展和項目建設的管理體系;政府將產業規劃納入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和年度發展計劃,完成配套的初期建設資金的投入,拓寬資金渠道,引導社會資金的進一步投入,保障發展資金的投入,并進行宏觀調控;強化環境保護工作,加強統一監管;發揮傳媒與教育的作用增加公眾的參與意識;依靠科技進步,為產業發展保駕護航;依據國家的法律、法規、規章,針對民族體育旅游產業的實際指定配套的政策法規、管理條例和實施細則;加強國際交流和合作等。
民族體育旅游產業化項目開發模式:①生態民族體育旅游開發模式。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旅游資源的開發過程中,選定能代表本民族、具有濃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自然生態環境條件好的民族村寨,建立“民族體育文化生態村”,通過專門的表演隊伍的展示,以及游客的參與,最后達到既保護和弘揚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又可實現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目的。②民族節慶體育旅游開發模式。每一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傳統節日,這些傳統的民族節日成為重要的吸引游客的旅游資源之一。各少數民族,在民族傳統節日都要舉行各種各樣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不但可以豐富節慶旅游的內涵,同時,也可通過借節慶旅游讓更多的人認識和了解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以達到傳承與保護的作用。③民族運動會體育旅游開發模式。目前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設置了少數民族競賽和表演兩類傳統體育項目,通過競賽項目的比賽可以提高該傳統體育項目的競技水平,通過表演可以保護少數民族的傳統體育項目。因此,舉辦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是一種很好的開發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方式[10]。
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和方法體系已經發展了多年,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模式,這種模式在促進社會的發展的同時,也不一定能完全滿足具體產業或項目的發展需要,因此也同樣需要發展,因此本研究中的民族體育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需要思想和方法的更新,這種更新體現在發展對策上是具體的創新性思維或對策,前面幾個方面的研究中已經體現了這一點,所以下面就幾個直接影響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子的重點創新作為可持續發展對策的主要內容建設和發展:
根據民族體育旅游產業的特點需要對民族體育旅游資源的實施創新性的保護和利用,這方面的創新基礎是對民族體育旅游資源的科學調查和分析評估為基礎,了解地域自然資源、民族體育資源、旅游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的異質性和價值共性,制定資源保護的措施和資源開發利用的策略。
民族體育旅游產業包括了民族學、體育學、旅游學、社會學和文化人類學等專業,涉及民族體育產業、旅游產業和民族文化旅游產品產業等,由于專業研究和行業發展的部門條塊分割,很難形成系統的研究和發展,這也就成了該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性限制因素,因此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打破傳統的限制,在政府的引導下,組織和開展跨學科和行業的單位和人才的合作,綜合多學科的理論和技術應用成果來保障產業化的順利進行。
我國幅員遼闊、資源分布不均勻、經濟發展東西差異顯著、而民族體育旅游資源又主要是分布在經濟、科學技術發展相對落后、人才資源匱乏的中西部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因此需要重點解決發展方式的多樣化來適應產業發展的需要,還需要政府、投資者、人才等具備創新的思想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并配合創新規劃和科學建設,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參與式發展理論是發展人類學的核心理論,參與的意義在于尊重旅游目的地的主人地位,獲得目的地群眾的支持。民族體育資源賦存在各民族之中,民族體育要靠各民族人民的表演展示出來,因而不管是在編制旅游規劃時還是在旅游開發過程中都必須要讓當地群眾參加。當地群眾參與旅游發展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即參與旅游發展決策;參與旅游發展帶來的利益分配;參與有關旅游知識的教育培訓。在這三方面中,最重要的是第二方面即利益的分配。要知道我國中西部的旅游發展仍處于第一、二階段,即富民不富政和富民又富政的階段。因而在此階段要時刻關注當地群眾的利益,調動起當地群眾的積極性。
積極扶持各種民族傳統體育的協會、俱樂部、探險娛樂協會等,大力推進有關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社區、廣場、賽場、學校教育、大眾體育的全面發展,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培養廣大的個人與團體市場消費群體。當地政府制定積極的優惠政策,形成多元化的社會投資主體格局。制定相關的優惠政策,鼓勵社會各界積極投資參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以形成依靠社會、依托市場,多元化、多形式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旅游業發展新格局。
總之,民族體育旅游產業已經具備了一個健康產業發展的條件,在產業發展的同時也可以預見,能帶動科學技術進步和優秀專業人才隊伍的壯大,由此來推進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的生態文明,為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展現了廣闊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