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陽陽,宋加強,宋 玉
(華中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到,“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盵1]現代社會,文化越來越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希望通過鼓勵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加強文化認同,樹立文化自信,助推文化繁榮,其前提就必須做好對傳統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工作。中國武術是獨具民族特色的身體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而明代武術形成風格迥異的武術流派,標志著中國武術體系的形成,在中國武術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歷史地位[2]。加強明代武術的研究,對于現代武術的傳承與發展,文化強國戰略的實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明武學是明代武術獨具特色的光輝一頁,無論是招生制度、考核制度還是管理制度都較為系統完善,與明代衛學、儒學相輔相成,是明代教育系統中的重要環節,在培養軍事人才及教育體系的完善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后世武術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然現代文獻對于武學的研究少之又少,對明代武學的評析更是鮮有所聞,故對明代武學史料及相關研究的搜集和整理,梳理明武學的發展演變歷程,探討明武學的歷史意義對于豐富中國武術史,尤其是明代武術史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
“武學”是一個傳統詞匯,隨著時代的發展,不同時期賦予其不同含義。進入現代語境,對于“武學”的理解有兩種主流觀點,一是武術歷史學家馬明達在《“武學”淺論》一文中所指“武學”是現代武術學科體系,它是已經在使用“武術學”的簡稱[3]。二是現代武術學者劉文武、徐偉軍所認同的武學是指“以武術為對象的身體修為之道”[4]。而古代之“武學”是作為一種學校建制,專指官方(朝廷)以培養武備人才為目的的學堂[5]。本文所研究的“武學”特指古代武學。關于明武學,《中國大百科全書》給出這樣的解釋,宋、明武學是古代培養軍事人才的高等??茖W校,是習武的學校[6]。顯然這是一個總體上的概括,各個朝代有其不同特點。據史料記載:武學最初于北宋慶歷三年(公元1043年)初創,“凡使臣未參班并門蔭、草澤人并許召京朝官兩員保任,仍先試驗人材、弓馬應武舉格者方許入學”[7]開辦數月即廢。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王安石進言,“古者出師,受成于學,文武弛張,其道一也。將帥之任,民命是司,長養其材,安得無素?洪惟仁祖,嘗建武學。橫議中輟,有識悼之。國家承平,及此閑暇,臣等欲乞復置武學,以廣教育,以追成先朝之志。”[7]由此可見,宋武學是統治者為鞏固中央集權,提高軍官素質,網羅天下武將之才而創設,具備培養軍事人才的??茖W校特性。然明武學基于其獨特的社會和時代背景,在宋武學的基礎上有著諸多變化,具有歷史特殊性。
首先,明武學的設置和明代兵制有很大聯系。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借鑒前朝府兵制和世兵制等軍隊建設的經驗,獨創軍民分治制度。軍有軍戶,民有民籍,互不干涉,一人從軍,全家便永為軍戶且軍丁世襲,無免役期限(除非官至尚書可除去軍籍)。明朝的兵制決定了明朝的教育對象分軍、民兩類,軍戶采用“衛學”、庶民采用“儒學”,且衛學只為武官子弟而設。其次,明武學和衛學的極其相似,這在《明會典》中將“武學”列入“衛學”篇介紹中可見一斑,但明武學也有不同衛學之處。其一教育地點不同,武學設于兩京(今北京、南京),衛學設于地方衛所,明中期地方衛學也開始另建武學;其二教育對象不同,武學生包含在職軍官和幼官,即已襲官職的軍官子弟,而衛學生員只有未襲的武官子弟,明末準許庶民報考武學;其三教育內容不同,衛學同儒學相似,重視儒家經典,武學生在此基礎上還需誦讀《武經七要》或《百將傳》等軍事典籍,日常還需進行弓馬騎射等軍事技能的練習。
綜上所述,明武學可謂是“武官子弟之學”,專門為解決高級軍事將領及其子弟的教育、培養而設,注重文武兼修,不僅教授傳統的儒家經典,更包含弓馬策略等武將之必備技能的學習。雖明武學總體可歸為為武官子弟而設的“貴族學?!保v觀明武學二百余年歷史,在不同時期亦有所改制,呈現出不同的變化。
古代中國的統治者一方面擔憂武將割據一方,起兵謀反,一直壓制武官的發展;另一方面國家邊防安危,抵御外敵入侵,整治內患需要能征善戰的武將,不得不發展軍事武備。文事武備原本相輔相成才能成為國之重器,但它們本身又是一對矛盾體,分屬不同的系統,孰重孰輕的考量常常使統治者在取舍中陷入困惑,基于這種患得患失的矛盾心態,歷朝歷代很少有統治者開辦過武學。
明朝自天順八年(公元1464年)始,武學成為明王朝常設的官辦教育機構,到明末崇禎的兩百余年,偶有中斷,基本延續下來。僅正統七年武生就達數百人,成化申定教條規定:一衛、二衛四十人,三衛六十人,四衛八十人。相較于宋武學的零零散散,南宋才開始正常辦學,總體人數不過數百人而言,明代武學規模更大,歷時時間更長。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主張培養文武兼修之才,為武官將領子弟教育培養而設衛學,與儒學交相呼應,成為明代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為后世明武學的創設奠定了基礎。
2.1.1 武學設立彰顯“武”的地位。諸多記載中將武學設立與明朝的衛學相混淆,如張廷玉《明史》所記載的“武學之設,自洪武時置大寧等衛儒學,教武官子弟”[8]實則有誤?!睹魈鎸嶄洝肪矶鹚闹忻鞔_記載“衛儒學,自洪武時置大寧等始設”[9]而且縱觀朱元璋一生,一直反對創設武學,如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七月,禮部奏請,擬遵循前朝制度,“立武學,設武舉”[10]。太祖予以否決,認為“析文、武為二途,輕天下無全才矣,三代之上,士之學者,文武兼備,故措之于用,無所不宜”[9]。
但朱元璋并沒有因此輕視武藝和武備,反而更加重視,甚至對于疏于練習弓馬策略的武官子弟有著嚴格的懲罰,“衛所官員不肯教兒子弓馬……如今說唱的,割了舌頭;下棋、打雙陸的(古代的一種棋盤游戲),斷了手;玩蹴鞠的,卸了腳;做買賣的,發配充軍?!盵11]多次詔儒士為武官大臣子弟講解經史,如洪武二十四年五月,命國子監學生在京各衛所講授《大誥武臣》。對地方衛所儒學生員也一再強調文武兼修,要習弓馬射騎之術。洪武年間在地方設立眾多的衛所武學,如北直隸都指揮司轄下的景州衛學,武邑衛學,衡水衛學等。因為當時衛學教學中就包含武學的教學內容,因此地方衛所武學并不另建學校,甚至一些武官子弟直接就讀于當地衛學,“無武學者,送附近衛學或儒學”[8]。至此明代教育,無論衛學、儒學,還是武學,都包含“文”、“武”兩個方面的教學,這對中國古代教育體系的完善有著重要的影響。
明惠帝建文元年為了解決高級將領子弟的教育問題,始置京衛武學[12],開始了明武學二百余年浩浩蕩蕩的歷史進程。后世京衛武學成為明代武學的主要組成部分,其生源不僅包含高級將領的子弟,還包括在職的軍官,相當于現在的在職培訓。
2.1.2 武學管理制度漸成體系。京衛武學初設時期教規松弛,管理制度缺失,完全淪為高級武官將領子弟的娛樂場所,毫無建樹可言。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言武學子弟貪圖享樂,百無一用,“安于豢養,武藝不習,禮義不諳,古今不通?!盵13]后逐漸廢弛不用。
正統年間,“國家偃武修文八十余年,而武生恒寓教于應天郡庠,師不專其訓,弟子不專其業,廢弛多矣。”[14]明英宗一方面對武官子弟不學無術深惡痛絕,加以勸導“爾等皆出膏粱,飧享富貴。惟務安俟,不習勞苦,賢智者少,慌怠者多。當有事之際,輒欲委以機務,莫不張皇失措,一籌莫展。不但有負朝廷恩遇之隆,抑且恐誤天下要切之事,祥其所自,皆系平日養成驕惰,不學武術所致也?!盵15]另一方面,對于選拔和培養軍事人才的武學加以重視,批準太子少保成國公朱勇等人上呈“開武學、立學規之典,興武舉之科”[11]的奏折,正統六年重設京衛武學,“選驍勇都指揮官五十一員、熟閑騎射幼官一百員,置學授官,開設京衛武學”[16]。同一年間,地方衛所武學也飛速發展,“命天下凡武衛悉建武學”[16]。正統七年,設南京京衛武學。同時頒布《正統奏定教條》,建立一個相對完善的武學管理制度。
在入學資格上,武生主要為十歲以上的武官子弟和二十五歲以下的鎮撫、百戶、千戶、指揮、都指揮等在職武官;現役軍官也要接受在職培訓,“都指揮官年長者(五十歲以上者),令五日一會聽講,由教授或訓導講授。”[10]在教學內容上,武生不僅學習軍事理論知識和軍事技能,也要對儒家經典進行鉆研,“在武學者,雖讀《武經》,豈令仍讀《四書》,雖考策,仍加論一道”[17],《小學》、《論語》、《孟子》、《大學》,“四書”中任選一本,正所謂,“講讀儒書,使知仁義忠信之道;講讀兵書,使知制服御敵之方?!盵18]
在日常管理上,作息時間要求春夏秋三季從早上7點到下午3點,冬季從早上9點到下午5點,“春秋夏月,每日辰時初刻入學,至未時散,冬日申時散?!盵10]有事要請假,不能無故曠課,“先自訓導以達教授,明立假簿。量事繁簡緩急,定與期限,依限赴學?!盵10]
在獎懲制度上,無故缺席會有相應的處罰,“十日之上或一次、二次者量責; 半年之上及連逃三次者,呈送法司。”[16]考核不達標準,也會受到相應的懲罰,“梀所司歲終考試入學生,十年以上學無可取者,追領還官,送營操練?!盵10]這些標志著明武學制度化的形成,至此之后明朝“貴族”武學與“地方”衛學并駕齊驅,共同組成明代的軍戶教育體系。
正統十四年的土木堡之變,明朝由盛轉衰,對于明朝影響極大,武學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沖擊。景泰年間,武生人數急劇下降,“武生多襲代及調取微操,所僅十許人,至是朝廷以學舍分賜太監王瑾及錦衣衛百戶唐興?!盵16]景泰三年廢除北京京衛武學。天順二年復設,但很快又被廢除,直到天順八年三月明英宗才準奏重設北京京衛武學,同年十一月明憲宗重選校址重建北京京衛武學。相較于北京京衛武學的曲折坎坷,南京京衛武學和地方衛所武學按照《正統奏定教條》的規定有條不紊地發展。
2.2.1 武學考核制度日益完善。隨著朝代的發展,成化年間為了督促武生勤學苦練,以增報國之才,鞏固封建統治,在《正統奏定教條》的基礎進行了一些修訂,頒布了《成化申定教條》。規定武生,“凡入學兩年以上,學武可取者,追廩送操。”[18]增加對武生和教官的考核管理,平時設立“記過簿”,違反學校規定,幼官子弟犯錯者,按量定罰,將領三次不改,教授就會上呈兵部,兵部就會予以扣除俸祿或降級的處罰;兵部每月或兩月會派遣官員到武學,對武生進行考核,達到標準武生和教官皆有賞賜,否則一起受罰;年終會有歲考,這對于所有武生來說是一年中最大的考核,這次考核可能會決定他們的仕途命運。歲考武生是由各地方衛所武學所推薦,齊聚京城比試考核,弓馬策略皆考,和武舉考試內容相似,考核成績優異者累計數次甚至可以直接入仕做官。
成化申定教條不僅有針對武生的考核和獎懲制度,也有適用于教官的教條。如:教授隨時必須“正其衣冠,謹于言行,使學者有所觀瞻,不許放肆怠惰,粗暴輕率,有乖師范”,“升座講說,務在坦直明白易曉?!盵8]成化二十二年,明文規定“教官有效,量加升用,否則或將或黜?!盵18]當然如果教授教出很多優才,也可升遷至國子監以備錄用。
2.2.2 武學生源優化入仕渠道拓寬。隨著武生人數的增多,為選拔和培養更加優秀的軍事人才,明中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對武生的入學資格更加嚴苛、合理,如成化十三年,武官子弟入學的年齡限制在二十五歲以下,嘉靖十二年,改為十五歲到二十五歲之間,嘉靖二十二年進一步做出修訂,要求應襲軍官子弟年齡在十五歲到二十歲之間必須入武學,如有冒名頂替者,嚴懲不貸[10]。
其次,拓寬了武生入仕的途徑,如《成化申定教條》就規定,“在學幼官,有策略精通,弓馬嫻熟者,會官試驗,奏請任用?!盵10]平??荚噧炐阏撸鋵W每十年會向兵部奏請名錄,如有空缺即會任用。武學中如有韜略極其優秀者,也可參加科舉考試,擺脫世襲為軍的命運,“中間亦有聰明拔倫之士,能通經術有志科目者,聽于科目出身,不使其有遺習。”[18]正德年間,六年舉行一次兩京武學會考。嘉靖年間,武生中科考者,可入國子監。
明末積弊難返,內憂外患不斷,邊疆軍事將領緊缺,社會上重文輕武現象日益加盛,“承平久,人不知兵,而志士有恥從甲胄?!盵18]各地方衛所武學向儒學轉化現象嚴重,“漸置各衛武學,設官如儒學之制?!盵19]在此歷史背景下,明末武學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開啟了艱難的改良之路,試圖為鞏固邊防,維護明王朝的統治供給更多更優秀的軍事將領。
2.3.1 武學教學內容的改革。穆宗隆慶五年,為儲將才以備緩急,乃于薊州鎮(京師周圍)開設三所武學:密云、遵化、永平府三地。后又廢弛,萬歷元年,復建,命戚繼光為薊州鎮總兵。
萬歷四十年,邊患日甚,設天津衛武學,這些新建武學與以往的地方衛所武學大有不同,更加注重培養軍事人才,“議者嘗言武科當以技勇為重”[10],同時盡量避免衛學中重文的積弊而重視武備的培養,“首重韜略之科,力劃舉業之陋”[8]。因此在教學內容上通過增加“神機之屬”、“奇技之類”、增加火藥及火器運用的教學內容,改變了以往技能教學的滯后性,使之更加符合戰場需求,增強了武學的實用性。
2.3.2 生源平民化和教員的優化。新建武學在生源選取上也有所改革,不再單純招收武官子弟,平民百姓亦可納入,但要求“民間技能之士,必須超群絕倫,真有實用者,方許入選,毋得濫收”[12],以保證生源質量。盡管在入學標準上對武官子弟和平民的要求有所差異,但這一舉措仍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其進步性,不僅為寒門子弟提供了登科入仕、改變自己和家族命運的機會,更彰顯了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此外,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新建武學在教授官員的選派上也有所改進,教官都是直接從考取武舉功名的人中挑選,“于中試選舉內選舉”[10]。排斥文官做教員,“掄數十人入學,擇武舉一員訓之,名曰科正,事專董于兵道,不隸學使者”[20],內行人做行內事,避免武學儒學化現象加重。
2.3.3 武學與武舉制度的接軌。明朝起初設想以武生來補充軍官隊伍,可后來發現一來武生本就世襲軍官,這樣會導致武生不思進取,難有所為,二來武生中有勇有謀者并不常見,因此開武舉,招天下之才應舉為官。“天順八年十月甲辰,立武舉法。自洪武二十年令武臣子弟得于各直省應試,尋罷不行,至是,復命直省武藝人,兵部同總考官考校其弓馬策略,分別甲乙,以備錄用。指揮以下子弟,悉令入學?!盵10]
萬歷年間,武學開始變革考試內容,與武舉接軌。這一舉措一則促使更多人進入武學,二則提高了武的地位。如萬歷二十二年,明朝僅有68名武舉人,出身于武學者就有16名之多,占比高達23.5%。
天啟年間邊患甚重,各府也紛紛建立武學,不過由于財政吃緊,附屬于府學。崇禎年間,更加重視武學,令“天下府、州、縣學皆設武學生員,提學官一體考取?!盵8]
毋庸諱言,相較于更偏重“文治”的宋武學,明武學重視文武兼修,無論是在招生制度、考核制度還是管理制度上都要更加完善,為明朝培養了更多更優秀的軍事人才,尤其是明末武學開啟了“尚武”之風,對明朝軍事武藝和民間武術,乃至整個社會的發展都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
明武學依靠其先進完善的組織制度體系,注重文武兼修和懂得利用封建倫理道德教化學生,培養了眾多諸如吳廣、李應祥等能夠建功立業的武學生員,而且一些赫赫有名的將領如戚繼光、俞大猷等也在武學講學或培訓過,這些優秀的軍事人才在武學所受的訓練為其撰寫軍事或武學典籍奠定了基礎。

表1 明代著名軍事武術典籍簡介[22]
通過整理至今流傳的明代武術著作(見表1)就可發現:大多數作者或者在武術理論上頗有建樹的武術大家皆是軍隊將領,顯然,這與明代武學逐步地完善,尤其是明武學重視文事、武備兼具的教育理念緊密相連。明武學的發展使得明代為后世留下眾多不朽的武學巨著成為可能。同時筆者依據《中國兵書總目》將中國古代有記載的已失傳和現存的兵書進行歸納和整理,可以看出:在數量上,無論是有記載的還是現存的兵書,明朝均是最多的(見表2)。明代軍事武藝著作數量之多,內容之豐富,歷朝歷代以來絕無僅有。正如曠文楠所說:“明人所著的武術簡史是武術發展至明代體系形成的實證之一,而這些完備的體系大部分出自兵家對武術的相關研究?!盵21]
究其原因,正是明武學的發展推動了明朝武術著作的涌現,同時對民間武術拳種理論的形成與完善,武術流派的建立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為后世武術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寶貴資源。
明武學的提倡者、設計者和監督實施者皆是兵部官員,對武學利弊得失的分析可謂輕車熟路,客觀來說其教學理念和管理措施較宋代武學來說,確有不少進步。但明武學難以擺脫其長期依附的武官世襲罔替制的桎梏,仍有諸多令人詬病的地方,下分述之:
首先,生源的貴族化。明朝特別是初期只許軍官將領子弟參加,社會上“重文輕武”現象嚴重,使得武學儒學化嚴重。尤其是地方衛所武學,完全淪為儒學的附庸。軍隊世襲罔替制的疣留,人才的選拔僅僅局限在統治階級這一狹窄的范圍內,嚴重影響了明武學的效用。
其次,武學管理制度的形式化。明朝后期政治積弊嚴重,萬歷年間“兩京武學、外衛軍生爭習舉業,以竊科名、韜略弓馬邈不相識?!盵23]這嚴重與武學設立之初的教學原則相違背,直接導致明后期無將帥可用的尷尬局面,甚至當時有人將明朝的滅亡直接怪罪在于武學的不作為,“武學之建,徒具虛文?!盵24]這些先天的缺陷和后來的現實困擾,使得明武學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諸多困擾,縱使明末有所改進,但也是小修小補,難成大器。
再者,體制的政治化。其一,教官品階太低,很難讓高級將領子弟信服,其武官子弟的用功程度令人堪憂,更有甚者“有入學三五年,《武經七書》尚不能講解記誦者,甚至有經年不肯肄業者”[16],那么武學真正所起之作用就可想而知了。其二,教學內容的嚴重滯后,從宋代開始火器就廣泛應用于戰爭,極大地改變了戰爭的形式,但明武學很少開設相應的教學內容,仍以教學傳統的騎射為主,對“火器”這種新科技的應用嚴重不足。
究其根本,武學不過是封建社會武官選拔制度的一個補充而已,一旦其依附的政治體制積弊難除,就算其管理制度和教育理念再先進合理,也難有所建樹,逐漸沒落。“武弁恐其不學,故設武學以教之。今不學者未嘗不官,不成材者未嘗不用,則武學為綴疣矣。”[17]
縱觀古今中外,沒有歷久不衰之制度。正如錢穆先生所言,“制度只是歷史事項中之一目,人類整部歷史便沒有百年不變的,哪能有一項制度經過百年還算得是好制度呢?”[25]明武學歷經三百余年的發展必有其令人詬病的地方,如生源的貴族化、制度的形式化和體制的政治化等,但不可否認的是明武學為明代軍事人才的培養和選拔以及“武”在明朝地位的提高有著重要的作用。此外,明代大量武術著作的涌現則為武術體系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進而對于武術的傳承與發展有著深刻的歷史意義。
正所謂談古論今,以史為鑒。古往今來,重文輕武對社會、國家及個人長遠發展的危害顯而易見。兩宋之際,文弱之風盛行,嚴重約束了民智,削弱了民力,客觀上也限制了民主、平等意識的培養,阻礙了社會的進步。明太祖朱元璋主張文武一途,太學、武學皆以培養全才為重,一舉奠定了明朝繁榮昌盛之人才根基。明末黃宗羲也主張“使文武合為一途,為武夫者知親上愛民為用武之本,不以粗暴為能,是則皆不可叛之人也?!盵26]這種教學理念對我們今天仍有極大的啟發。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當下之人文困境亦可追根溯源,在歷史中尋求解決之道,本文謹以此拋磚引玉,望能引起對中國武術史、教育史乃至傳統文化的更多關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