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萍,史曙生
(南京師范大學 體育科學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1986年,第四屆力士杯健美賽將女子健身列入正式競賽項目。30年來,中國女子健美在亞洲健壇已具有顯著優勢并以穩步的態勢上升,逐漸向職業化方向邁進。但大眾對競技健美認知尚淺,對女性健美運動員多持排斥態度,健身健美作為舊時女性“強種救國”最前沿的體育運動,卻在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遭遇“滑鐵盧”;轉眼看“維秘天使”,大眾對其欣賞推崇的呼聲有增無減,同樣是身體美的盛宴,女性健美運動員在受眾心中的形象和定位卻陷入危局,當前也迫切需要重塑女性健美運動員的形象,以緊跟“全民健身”的時代步伐。基于此,本研究試從不同視角剖析我國女性健美運動員形象面臨困境的致因,探索解決的路徑。
女性運動員克服困難,突破生理極限,練就強壯體形時,社會異樣眼光撲面襲來,負面評論蜂擁而至。中國婦女報曾刊登《健美女冠軍挨罵的背后》一文再現了大眾對女性健美運動員的貶損與攻擊[1],牟叢,首位獲得IFBB職業卡的中國女子健身運動員,在奪得2017年阿諾德傳統賽女子形體組別冠軍及全場冠軍,創造了中國女子健身歷史之時,反遭到了社會輿論的謾罵。贏得了世界冠軍,卻沒能阻止鍵盤俠的人身攻擊:“這得天天打激素吧”、“一身健壯的肌肉,真嚇人”、“這樣還能生孩子?”詆毀言語層出不窮;引來非議的,不只牟叢一人,2016年,成都大學學生涂夢麗在亞洲健身錦標賽中一鳴驚人,獲得青年健身比基尼小姐冠軍,這位年僅20歲的少女除了擁有精致美麗的臉龐,身材比許多男性還要健碩有力,中國網友對此回以“驚著了”、“不男不女”等嘲諷。
女性健美運動員與“維秘女郎”相比,同樣是身穿比基尼展現身體美,但二者受歡迎程度乃天壤之別,后者身價驚人、追捧隊伍龐大、明星效應深遠,以國內3大視頻網站的2014年(愛奇藝)、2015年(騰訊)、2017年(優酷)的3次“維秘大秀”為例,愛奇藝觀看次數為1 239萬,評論超過2 000條;騰訊視頻觀看次數為2 248萬次,評論超過3 000條;優酷視頻觀看次數為1.1億次,評論超過2 400條(截止2017年12月13日)。從觀看次數而言“維秘”的魅力毋庸置疑,評論的統計也顯示正面評價為總評價的93% 以上[2]。反觀女性健美運動員,其曝光率與知名度低,賽場內觀眾寥寥無幾,現場錄制及轉播媒體少,視頻網站中健身賽事的點擊率低則數百條,高則上萬條,社會參與范圍小,商業價值難以體現,群眾基礎薄弱且大眾接受程度低。
部分門戶網站、體育欄目載體為吸引眼球,模糊“體育”的本質,刊登女性健美運動員比賽、訓練的性感照片,標題粗俗不堪有傷風化,媒介受眾也盲目跟風,低劣淺薄的觀念和行為可謂是丑態畢露[3];個別健身賽事無嚴格的動作路線規定,女性運動員在賽臺上隨意扭動身體,致使體育賽事失去基本的規范性,偏離競技健美健康發展的軌道,社會大眾紛紛流于“色情”、“裸露”等低俗認識。
國外女性為了“塑造肌肉”去健身,而國內女性“談肌肉色變”,參與健身活動最擔心的事就是長肌肉,堅持認為“皮包骨頭”優于“肌肉飽滿”,參加健身就意味著出現發達的肌肉塊,并使女性顯得“男性化”,所以健身女性最常擔心的事就是長肌肉塊,認為不符合現代審美[4]。女性健美運動員平坦的腹部,緊致的手臂及性感的腰臀比被視為“女漢子”、“男人婆”,將女性運動員與“反叛”、“另類”、“粗暴”等個性特質捆綁,排斥女性健美運動員所展現的健而有力的身材外形。
2017年的8月可謂是健美界的黑色8月,接連死亡5名健美巨匠,平均壽命僅32歲。2015年國際健聯就因女子運動員盲目追求肌肉塊頭,出現嗓音沙啞低沉、臉頰布滿皺紋、皮膚粗糙毛孔粗大等失去明顯的女性特征,因競技健美而失去生命的女性運動員也不在少數等現象,而取消了“女子健美”這一項目。在我國健美運動迅速發展的今天,禁藥的陰霾仍揮之不去,2010年在廣州舉辦的亞洲運動會上,我們沒有欣賞到健美運動員的風采;2012年中國山東海洋沙灘運動會上健美運動被取消了參賽資格[5];2017年數位中國健美運動員被禁賽,使得健美運動逐漸脫離“內外兼修”的本質和初衷。這不禁讓人產生疑問,健美的目的不是為了追求身體健康嗎?難道健身健美會提高人的死亡率?大眾將競技健美與違禁藥物緊緊捆綁,產生了“女子競技健美——死胡同”的觀念。
競技健美作為舉重運動的分支,象征著力量、強健、生命旺盛,但社會期待中的女性是溫柔、依賴、被動、順從的,女性從事健美訓練,與社會期待女性表現的特質相沖突,外表與女性陰柔嬌媚、身材纖細的傳統審美觀念相悖,相比起男性運動員具較少的正面性,社會大眾將性別刻板印象當做評判標準,認為女性只適合進行強度低、對抗性弱、無侵略性的運動項目,忽視隱藏于運動員背后的體育精神,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其對女性健美運動員的理性判斷。
NBA球星、維秘女郎都是在整合營銷理念引導下與媒體共同打造出的成功形象,姚明退役后3年商業廣告代言費超12億元,孫楊在后“里約奧運”時代,商業價值超過諸多一線明星;當前我國的健美賽事只注重了賽事運作及賽場環境的包裝,而對運動員個人形象的設計,尚顯空白。女性健美運動員受歡迎程度不僅僅依靠競技魅力,其商業價值也不容小覷,健美運動員青春活力的形象本應與時尚健康類產品之間具備良好的契合度,但縱觀商業市場,對其進行系統的、全方位的包裝和宣傳卻寥寥無幾,造成了女性健美運動員商業價值的浪費,缺乏對健身明星資源的有效開發。
女性的體育參與經歷了曲折的演進,現代傳媒對女性運動員的報道呈多元化價值傾向。早在1986年,國家體委按照國際健聯賽程規定:健身比賽的衡量標準在于肌肉和體型,女性運動員需身著“比基尼”賽服進行比賽[6]。在傳統體育項目中,女性運動員的形象多以運動中的形態呈現,在純粹的體育精神的束縛下,其視覺呈現很少會受到社會文化與道德的審視和批判,但在競技健美中,一切因運動員身著比基尼賽服而顯得十分敏感,盡管評分規則對運動員們提出了動作莊嚴大方、眼神嚴禁輕佻等要求,但在娛樂至死、感官刺激至上的今天,網絡媒體使健美運動不可避免的走向娛樂化、情色化道路,當女運動員的形體以“藝術品”的形式展現在大眾面前,似被搬上了“貨架”取悅男性受眾的物品,網絡媒體為提升關注率與點擊量,將體育娛樂化和體育被娛樂本末倒置,報道的落腳點皆放在女性的形體、穿著及肢體暴露點,讓性在體育界大行其道;健康的審美體驗喪失殆盡,對女性健美運動員的形象構建日趨娛樂化。
我國女性身體的審美在各個特定時期經歷了不同崇尚:盛世唐朝的豐碩之美;宋元明清的瘦削陰柔之美;建國初期的健康朝氣之美;文革時期的中性之美,現如今女性一味追求骨感纖細之美,瘦身從原本健康的生活方式變成社會潮流,“全民健身”演變為“全民瘦身”。在一項隨機調查中發現:77%的女性對自己的身材或者外形很不滿意,其中有65%的女性認為自己偏胖,但通過BMI測量這65%的女性可以看到,真正屬于超重或者肥胖的僅13%[7]。為了減重她們進行催吐、打針、吃藥、節食甚至斷食等偏激手段,這些非理性的瘦身行為都是以男性的審美標準及價值體系構建的,就連網絡傳媒的話語權仍把握在男性群體手中也是無可爭辯的事實,市場上流行的化妝品、健身廣告、醫學美容等都在鼓勵女性將自己改變的更加符合男性審美觀念,薩特曾對這種審美妥協評論道:“當別人看著我的時候,我感到自己變成了一個被審查的對象”[8]。男性審美期許潛移默化地引導著女性將纖細孱弱的身體作為資本求得社會價值和地位,而忽視內在及身體是否真的健康。健美運動作為本可以為女性承擔其身體美塑造任務的運動,卻被棄之不用,大眾一味追求身材細瘦的形體觀念將女性健美運動員視其為不符合社會審美的另類。
健身競賽相比于其他運動的獨特之處在于,不借助任何器械道具,以人體本身為評判目標,通過動作展示來表現出身體各部分肌肉的發達水平和勻稱程度。除了造型動作的表現力,身體維度、肌肉分離度、飽滿度成為裁判員考量的重要標準,這就驅使運動員們冒著健康與生命危險去追求肌肉量,更有諸多商家打著“幫你為肌肉整容”的名號在朋友圈、公眾號、網站公開宣傳、交易,運動員們樂此不彼地進行購買。本身大多數女性運動員的備賽過程就會對健康帶來一定程度的威脅,脫水:使用極端的手段降低體內的水分、鹽分含量;體重循環:賽季和非賽季體重差距較大,大幅度的快速增加或減少體重對身體器官不利;這時候女性健美運動員若為突破生理限制,追求高額獎金而服用利尿劑、代謝或激素調節劑等,更會導致心律不齊、心臟衰竭、免疫失常、猝死等嚴重后果。女性健身是一個光怪陸離,充滿矛盾的世界,女性的生理特點決定了必須保留一定比例的脂肪才能維持身體正常運轉,但為了比賽求勝,給人帶來震撼的視覺效果,部分運動員鋌而走險,甘心與惡魔交易。這一系列原因導致女性健美運動員徒有強大的身體,形象卻缺乏發展張力,陷入困境。
競技健美運動要求女性運動員接受長期的、系統的器械訓練,但長期訓練的結果并不一定使其在形象與個性上發生負面改變,“健美”不僅是女性運動員追求訓練過程“技能的美”,也是身體“矯健的美”,更是品質“升華的美”,如果她們因展現健康的形體,傳播自由意識所承受的代價是社會對其的鄙夷,那么我國的健美運動將永遠在夾縫中賴以生存。另外,任何一個社會印象的鍛造都是多方面的過程,要修正社會對女性健美運動員的印象,群眾體育需承擔起為女性健美宣傳推廣的角色,“社會—政府—協會”應借鑒其他運動項目,舉辦女性健身競賽、健身宣傳講座等活動,允許、鼓勵和支持女性健美運動員參與公益廣告和社會活動;當下社會群體對女性健美的認知仍停留在肌肉塊的基礎上,新聞媒體要積極傳播健美運動的文化內涵與功能價值,使大眾認識到女性健美運動員是追求力與美的運動群體。運動員要加強自身媒介素養,尤其是在“微博+微信”的盛行時代,可在網絡中上傳比賽、訓練、生活記錄(文字、圖片、視頻)等,運用自媒體隨時與公眾、健身愛好者進行互動交流,為自己提供良好的形象傳播平臺,女性健美運動員要提高使用新媒體、挖掘新媒體資源的能力,讓自身信息更加便捷、有效地傳遞給受眾。
隨著我國競技健美的發展,職業化將是一大趨勢,女性健美運動員的職業化與商業化是相輔相成的,她的形象在歷史的積淀中形成的,開發她的價值功能在于將其真、善、美的表層認知和真實內涵傳揚出去,并發揮正面作用。女性健美運動員作為健康靚麗的代名詞,可以以鮮明的形象性和巨大的感召力激起大眾體育健身行為、滿足體育消費心理,極具商業價值。健美組織要注意吸收與融合其他社會文化形式,加強與相關產業合作,針對大眾需求和項目特點挖掘優秀女性健美運動員的商業價值,例如健身產品的廣告代言、體育題材的影視參演、健身公益服務等,體育是人性化最原始的競爭,女性健美運動員充當品牌代言人是一種更真實動人的人性關懷體現。健美明星的打造,必須通過大眾媒體與其聯動,他們將女性健美運動員明星化,并加強必要的美化,成為他人模仿的對象、凝聚社會向心力。長此以往,健美明星所產生的效應逐漸在受眾中傳播,促進了女性健美運動員的身份認同。
體育的原始目的乃游戲,通過游戲娛樂大眾,當今體育的娛樂化可看做是體育本質的回歸,伴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化,競技健美——身體的舞臺成為了人們追求物質生活,精神卻萎靡低俗的表現場域,為及時遏制這場“瘟疫”的蔓延,必須從源頭上加以遏制。第一,政府部門應出臺針對健身比賽的法規及條款,要監控健身競賽現場及各類大眾直播平臺,阻斷媒體不合理的商業化報道行為;第二,強化體育新聞工作者的專業素養及社會責任感,使其充分了解到健身競賽在帶來感官刺激的同時,更應注重體育精神,從而更好地肩負起社會輿論導向與現代審美導向的職責;第三,健身競賽組織要嚴格把握高水平賽事的運行與大眾推廣的“度”,如何在保證項目的純潔性的前提下,張弛有度地駕馭“娛樂要素”,場地上要合理安排女性運動員換衣間、休息處,規范項目要求,對做出不合時宜的動作姿態的運動員進行及時調整,杜絕賽場上出現情色元素;第四,每一位審美客體都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透過身體表象看內在,培養理性辨別女性審美的能力,維護健身文化;女性健美運動員也要正確審視自身形象,加強自身管理與約束,拒絕色情表演,推動競技健美的和諧發展。
要重塑女性健美運動員的形象,必須將女性從“女為悅己者容”的泥沼中解放出來,倡導健康的審美觀念,女性要擺脫社會潛在設定的女性角色定位,改變男權社會產生的病態審美標準與商家打造的纖細骨感形象,將健身與審美文化相結合,在身體鍛煉中體驗自我價值,用自己的態度觀念審視女性身體美,而不是只考慮社會與異性的觀賞性(身材是否纖細、外貌是否俏麗)。健美是在“健”的前提下尋求美,女性需正確認識它的運動價值及鍛煉功效,通過健康科學的訓練手段雕塑優美形體,這種以“健康”為核心的生活方式本就是一種美。學校作為大眾群體踏入社會前的生活場域,也有責任倡導審美教育,體育課程的設置要增加對女生的審美觀照,提升審美情趣,使學生離開學校后,仍保持形體健美塑造的積極性,樹立明朗的形體健美觀念,成為身心健全的“美女”;網絡信息平臺、娛樂節目等傳播媒介要以女性的身體健康為出發點和立足點,創新活動形式,傳播形體健美文化,將健美運動融入到女性日常生活中,營造健康愉悅的健美氛圍,從而提高對女性健美運動員的認識。
在我國競技健美呈大好態勢之時,違禁藥物仍在圈內大行其道,科技的濫用嚴重阻礙了競技健美的綠色發展、女性運動員形象的塑造。因此,加大對興奮劑的打擊力度刻不容緩。首先,抽測備賽周期內的運動員;加大禁賽年限及罰款額度;充分利用媒體覆蓋的優勢引入信息披露制度,對確實使用違禁藥物的運動員,通報于協會網站,使信息公開透明以警醒他人;2018世界反興奮劑機構(WADA)已公布禁藥名單及禁賽物質,我國要積極走出去,加強交流與合作,提高監測技術和水平;健身健美組織有義務開展反興奮劑的宣傳教育活動,加強運動員的誠信建設,為其提供專業的心理輔導,引導健美運動員樹立正確的競技體育價值觀;裁判員隊伍要提高執裁水平和業務素質,認真學習健身競賽評分細則,還競技賽場一個公平公正的環境;健美運動員還需提高文化素養,讓文化素質內化為個人品質,使個人的氣質有機地融合在形象中,強化技術水平,提高競技成績,增強價值的創造能力;教練員要樹立“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制定科學高效的訓練手段與飲食計劃,訓練過程應遵循人的身心發展規律,還要承擔起監督義務,對所帶運動員進行道德教育及人文關懷。
女性問題從來都不單是女性自己的問題,更是全社會、全人類的共同問題[9]。大眾要學會用健康積極的眼光觀照女性健美運動員卓然而立的形體,運動員要準確定位自我形象,也要在與他人的互動中積極建構良好的社會形象,在“互構”的過程中重塑形象,實現社會價值。在大眾文化和媒體信息迅速更新的今天,探索解決女性健美運動員形象的現實困境,不僅有助于推動女性健身向更高層次發展,也加速喚起了社會大眾強健身心的生命意識,更符合人類對生活和文明的美好追求。